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18

第18章 内科疾病(1)

感冒

感冒是以外感风邪为主的四时不正之气(六淫)或兼夹时疫之气所引起的一种外感发热性疾病,即现代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恶寒或恶风、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脉浮为主要特征。

【病因】六淫外袭,风为首领。“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善行数变,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尤以身体虚弱,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调时尤易罹患。一般来讲,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且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年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尤其年老体弱患者,一旦感冒,且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

【症状】病邪有兼夹,病情有轻重。根据临床表现,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为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怕风、其证较轻;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咳嗽、痰黄稠、汗出而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若兼夹时疫之邪,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并有传染性,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故称为流行性感冒,即古称时行感冒。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风门(双)、足三里(双)。

灸法:采用温和灸。每日早、晚各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至愈为度。

主治:体虚感冒。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此法有益气固表、健运脾胃之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也可用于预防感冒。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风门、足三里、肺俞、风池。配穴: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天突;头痛加太阳、印堂。

灸法:①温和灸,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1或2次,5~7日为1个疗程;②隔姜灸:取艾炷如花生米大小,每穴灸5~7壮,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主治: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此法有疏风散邪、宣肺解表之功,故用之多效。又用艾炷灸足三里穴3~5壮,或艾条温和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时行感冒。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连续3~5日,效佳。

平时使室内通风,坚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防御外邪的能力。

配穴方三主穴:风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配穴:气虚者,加足三里,全身酸痛者,加大杼。

灸法:①隔姜(或麻黄饼)灸,每次选2~4穴,各灸5~7壮、每日灸1~2次;②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钟,灸至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风寒感冒。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疏散风寒,宣肺解表之功,故用之有效。

配穴方四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外关。配穴:咽喉肿痛加天窗;咳嗽加尺泽、天突;头痛加印堂、太阳。

灸法:用温和灸,每日取3~5穴,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或2次。

主治:风热感冒。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疏风散热、清利肺气之功,故用之多效。

配穴方五大椎、肺俞、委中。

灸法:用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或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2或3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预防感冒,可取大椎、足三里;预防流感加风门,或取大椎、风池、合谷穴,各以艾炷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20分钟,每日1次,连灸3~5日即效。也可用避瘟散0.2g,以绢包塞鼻孔敷灸,每日2次,左右鼻孔交替使用。

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急性病症。若不及时治疗或治不得法,可致死亡。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又分伤暑、暑风或暑厥。

【病因】多因长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夏秋季节)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使气血滞塞而发热。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卒然出现头晕、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恶心、倦怠、四肢发冷、指甲与唇口乌青,甚则突然晕厥、口噤不能言、转筋抽搐,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阳证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阴证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阴郄、太渊。若转筋者,配穴加承山、承筋;惊厥者,加后溪、涌泉;暑热夹湿者,加阴陵泉。

灸法:①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或2次;②用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灸5~7壮,每日1或2次;③用艾条悬起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或2次。

主治:中暑重症之阳证或阴证。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阳证方能清泄暑热;阴证方能益肾、补气、生津,故随证用之多效。

配穴方二神阙、气海、关元、涌泉。

灸法:①用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隔盐灸,壮数不拘,以苏醒为度;②用艾炷隔姜灸,壮数不拘,以苏醒为度。

主治:中暑脱证。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回阳固脱之功,故用之效。

配穴方三主穴关元、气海、神阙、百会。抽筋者,配穴加承心、承筋、阳陵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以苏醒为度;②用艾炷隔姜灸,取关元、气海、神阙穴隔姜灸,壮数不限,以苏醒为度;③用艾炷隔盐灸,限于神阙穴,壮数不限,以苏醒为度。

主治:中暑。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中暑发病急,必须及时就地抢救,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而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衣扣,施以针灸、刮痧等方法。

对于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者,即阴阳离绝可采用艾灸疗法。而中暑重症患者,需迅速送医院抢救为宜。

头痛

头痛是人自我感觉到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经络气血皆上会于头,故无论外感或内伤都可通过经络气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致头痛。

【病因】

致因虽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为病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肝火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

【症状】

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主要有以下三型:①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作,遇寒则甚,痛走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鼻寒,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自汗,或尿短赤、便结,或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③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濡缓。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主要有以下六型:①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②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酸浊,苔白腻,脉滑或弦滑。③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沉弱。④瘀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黯有瘀斑,脉细涩。⑤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晄白。⑥厥阴头痛,症见巅顶头痛,甚则呕吐痰浊,肢冷,脉沉细,苔白。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配穴:前头痛加印堂、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涌泉,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6~8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偏寒、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物灸(凡附片、生姜片、葱白饼等均可选用),每穴灸3~5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此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灸时应注意不要烧伤头发和面部。

配穴方二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合谷、阿是穴。配穴:目赤耳鸣者,加太冲、丘墟;头重者,加丰隆,中脘;痛有定处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五心烦热且口干者,加肝俞、肾俞、三阴交等。

灸法:①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次选用4或5穴,每穴灸4~5壮,余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物灸,艾叶、附片、姜片均可随症选用。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6~8穴,每穴灸10分钟,偏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头风(内伤头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凡瘀血头痛、肝阳头痛、痰浊头痛、阴虚头痛和气血亏虚头痛均可用本法疗之。而实证时间可短些,壮数少些,虚证则可长些,多些。

配穴方三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配穴:风寒者,加风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风湿者,加风府、足三里;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血虚加膈俞、血海、三阴交;肾虚加肾俞、太溪;肝阳上亢加阳辅、太溪、太冲;痰浊加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加血海、三阴交、行间。

灸法:①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头部穴位用小艾炷。②用艾炷隔附片(或姜片、或艾叶)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各种头痛,每次选3~5穴,各灸5~10分钟;寒性、虚证头痛可灸20分钟;气血不足头痛,可在百会、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合谷、足三里各熏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④用温针灸,各种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3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⑤用灯火灼灸,各种头痛,在印堂、前发际、阳白、后发际、百劳各灼灸1下,每3日灸1次。眉棱骨痛可在攒竹、鱼腰、阳白、耳后小静脉各灼灸一下,每日1次,均灼患侧。

主治:一切头痛(外感或内伤头痛)。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祛邪扶正、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艾灸治疗头痛有灸到痛止之效,配合针刺则疗效更佳。其中对非器质性头痛疗效满意,而对器质性头痛,只能起临时止痛的效果。

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性头痛。其痛多在一侧,时痛时止,多呈周期性发作。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以后逐渐减轻而至缓解,常在入睡后完全缓解。本病多见于女性,多在青春期发病,其中部分患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男性亦可发生,而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

多因痰浊中阻,或风邪上窜,清阳痰扰所致,病在少阳经,与肝胆有关。

【症状】

偏头痛多痛在一侧。开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先有嗜睡、倦怠、忧郁感或眼前出现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面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20~30分钟后即发生偏头痛,剧痛难忍,但多可自行缓解。本病多为慢性,可延至数年或数十年之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疗法】

配穴方一取穴:太阳、丝竹空、阳白、上关、头角(左痛贴左、右痛贴右)。

灸法:用灯火隔艾灸,灸前取陈艾叶10~20片,用烧酒浸透,贴于上穴。艾叶不可撕破,带酒贴上。再将灯心草少许,蘸上麻油(不可浸入油内,因油多不好使用),令患者闭目。将灯心点燃,以稳、准、快动作,直接灼灸艾叶中点,其燃明灯火,猛一接触艾叶就会熄灭,这就称为1壮。所应灸的壮数,是在各穴上施灸1或2壮,合计为10壮。术者在各个穴位上,应找到1或2个极感疼痛的穴位,可以多灸几壮,一般穴位只灸1壮即可。随又燃明灯火再灸,但不要连灸1个穴位,如原贴艾叶脱落,可以换贴1片,但须徐徐施灸,直至痛止为度。

主治:偏头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此法适用于以寒邪上蒙而致清阳不升所致的偏头痛为宜,施之自有卓效。若属热证者则不可用。经此法施治之寒性偏头痛,痛止后很少有复发。

配穴方二①太阳、外关;②风府、哑门、风池。

灸法:上列二方、临证时任选一方。其灸法为:①用艾炷灸,每穴灸3壮,每3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3日灸1次;③用温针灸,留针时灸3壮,每日1次。

主治:偏头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阿是穴(在双侧肠俞穴处寻找压痛点)、头维、太阳、合谷、太冲。失眠配三阴交、神门。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壮,每日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③用灯火灼灸,每穴灼灸1下,每日1次。

主治:偏头痛。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多1次见效,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