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15

第15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8)

痞根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功用:疏肝活血,软坚消痞。主治:腹部痞块、肝炎、肝脾大、胃脘痛、反胃、呃逆、肠炎、泄泻、肾下垂、腰痛,疝痛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下极俞位于第3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功用:健脾利湿,舒利关节。主治:腹痛、腹泻、膀胱炎、小便不利、遗尿、腰痛、下肢疼痛、痔疮、肠疝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腰眼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功用:补肾壮腰,活血通络。主治:腰腿痛、阳痿、遗精、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肾下垂、糖尿病、虚劳、赢瘦、尿频、腰痛、腰部软组织损伤、肺结核、睾丸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十七椎穴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功用:补肾壮腰,通络止痛。主治:腰骶痛、腿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遗尿、妊娠癃闭、肛门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腰奇位于尾骨尖端直上2寸凹陷处。功用:宁心安神,镇惊止痛。主治:头痛、失眠、癫癎、便秘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上肢部奇穴

肩前位于垂臂合腋,腋前皱襞尽端直上1.5寸,在腋前皱襞尽端与肩髎连线中点处。功用:舒筋络,利肩臂。主治:肩周炎、肩痛不能举、上臂内侧痛、中风上肢瘫痪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夺命位于垂臂,在肩髎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处。功用:清头苏厥,疏经活络。主治:头昏、晕厥、上臂酸痛、丹毒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手逆注位于前臂屈侧,腕模纹上6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功用:疏经活络,宁心安神。主治:前臂痉挛、麻木、疼痛、癔症、癫狂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二白位于腕后横纹直上4寸,在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一手二穴,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功用:清利固脱,舒筋止痛。主治:痔漏下血、里急后重、脱肛、胸胁痛、前臂痛。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肘尖位于屈肘、在肘后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处。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治:瘰疬、痈疸、疔疮。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中泉位于手背腕横纹上,腕背指总伸肌腱桡侧,阳溪与阳池中间凹陷处。功用:疏调气机,理气宽胸,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闷、胃气上逆、胃脘痛、吐血、腹胀、腹痛、心腹气痛、掌中热、腕关节软组织疾病、腱鞘炎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威灵、精灵(即腰痛点)位于威灵在手背第2、第3掌骨中点,第2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精灵在手背第4、第5掌骨间中点,第4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功用:舒筋活络,壮腰止痛。主治:晕厥、休克、昏迷及小儿急、慢惊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腕关节炎、手背红肿疼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外劳宫(落枕)位于手背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n 5寸凹陷处。功用:舒筋活络,和中健脾。主治:落枕、肩臂痛、手指挛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腹泻、手指麻木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小儿急慢惊风、颈椎综合征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五虎握拳,于示指、环指手背第2、第4掌骨小头高突处取之,两手共4穴。功用:舒筋活络。主治:手指拘挛。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拳尖位于握拳,于中指手背第3掌骨小头高突处。功用:清热明目。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八邪位于手指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微握拳,于手背第1~5指间蹼缘上赤白肉际处。功用: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痉挛、头项强痛、咽痛、牙痛、目痛、烦热、毒蛇咬伤、鹅掌风、头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大骨空位于拇指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功用:明目和胃。主治:吐泻、鼻出血、目疾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魁位于手指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功用:理气和中,和胃降逆。主治:呕吐、呃逆、反胃、噎膈、鼻出血、崩漏、牙痛、白癜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小骨空位于小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功用:清热明目。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喉痛、耳聋、指关节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十宣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约n 1寸处。功用:泄热救逆,清神开窍。主治:高热、中暑、晕厥、休克、昏迷、中风、癫癎、癔症、小儿惊厥、咽喉肿痛、腭扁桃体炎、指端麻木等。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下肢部奇穴

环中位于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处。功用:通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30分钟。

百虫窝位于膝内臁上3寸,即髌骨内上角上3寸处。功用:养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杀虫。主治:风湿痒疹、阴部生疮、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湿疹、蛔虫症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鹤顶位于屈膝,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功用:通利关节。主治:膝关节肿痛、下肢瘫痪、鹤膝风、脚气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膝眼位于膝盖左右侧2个凹陷中。功用:通利关节。主治:膝关节肿痛、下肢麻痹、腿痛、腹绞痛、脚气、鹤膝风。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上阳关位于膝窝外侧面横纹头上1寸处。功用:疏经活络。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腿痛、膝关节肿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陵后位于小腿外侧面,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功用:祛风通络。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胫酸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炎、足下垂、足内翻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胆囊穴位于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最明显处。功用:疏肝利胆,通络止痛。主治:急性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胃窦炎、胸胁痛、腰腿痛、下肢麻痹、瘫痪、胁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阑尾穴位于小腿外侧面,足三里穴下约2寸之压痛最明显处。功用:清热散瘀,通调肠道。主治:急性与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腹痛、吐泻、胃脘痛、急性与慢性肠炎、下肢痿痹、足下垂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女膝位于足后跟正中线赤白肉际,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功用:宁神定惊,息风止痉。主治:惊悸、癫狂、牙痛、牙龈炎、齿槽脓肿、吐泻转筋、气逆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八风位于足背各趾缝间的缝纹端赤白肉际处,每足4个穴位,共8个穴位。功用:清热消肿,散风通络。主治:足跗肿痛、无力、头痛、牙痛、疟疾、月经不调、足趾青紫、脚气、足背红肿、末梢神经炎、毒蛇咬伤等。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里内庭位于足底第2、3趾夹缝中,与内庭穴相对处。功用:疏经通络,息风止痉。主治:小儿惊风、癫癎、食积、急性胃痛、五趾麻、疼痛等。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独阴位于足底第2趾下运端趾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功用:行气止痛,调理冲任。主治:心痛、胸胁痛、胃脘痛、泛酸、呕吐、少腹急痛、积聚、小肠疝气、月经不调、难产、胞衣不下等。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气喘位于足十趾尖端,两足共10个穴位。功用:启闭开窍,疏经通络。主治:中风昏迷、足趾麻木、足背红肿、疼痛、脚气等。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纠内、外翻位于承山穴内外各约1寸处(外为纠内翻,内为纠外翻),共2个穴位。功用:疏经活络。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足内翻或足外翻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