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1374000000047

第47章 传国玉玺:见证帝国政界的那些往事(9)

袁术呢,他得了传国玉玺可不得了了,少了一些人马,但是有了“天命”,他觉得赚大发了。

一块玉玺,让袁术开始忘乎所以,其实他以前一直都是忘乎所以的,如今传国玉玺则将他推上了一个高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李斯当年的篆书依然可见,袁术虽说文化水平差点,但是毕竟在朝廷干过,篆书属于公文字体,他也认得,他知道当今谁得到了这块玉玺,谁就是真命天子。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国号仲家,袁术的脑子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也许就是四世三公培育出来的官N代的肤浅,身处乱世政治、军事斗争漩涡之中,一个政客兼军阀必备的政治觉悟和战略眼光他袁术都不具备,一点城府都没有,有点什么想法全写脸上了,这个时候能自立为帝吗?谁能承认你?曹操至死都没敢称帝,不是因为他怂,他明白每一个举动之后的后果是什么。有些事情做了之后也许没事,也许有事,但是一旦有事就无法弥补,那么就不要做这件事。

可是袁术这种情况比曹操的更简单明了,只要做了就会出事,而且是无法弥补的那种,但是袁术还是做了。

于是,袁术马上就招致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征讨,曹操、刘备、吕布,包括借他兵马的孙策,四路人马围剿袁术,袁术自然大败。

其实,对于袁术的才能,曹操在青梅煮酒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四个字的评语,说他是“冢中枯骨”。曹操真是有眼光,看透了袁术是个没用的东西,就算是做了皇帝,也绝然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果然,最后怎么样,袁术自取灭亡。

追究起责任来,袁术因为得玉玺催化了他称帝,而玉玺是孙策给他的,这事不能赖孙策,只能怪他袁术本身就想称帝,要不然待那曹操拿了传国玉玺之后,他怎么不称帝呢?他那时候肯定不想称帝,曹操动这个心思是在天下三分之后了。

袁术死后,其妻护棺回汝阳,荆州刺史徐璆仿效袁术当年对孙策的做法,夺得了玉玺,但是他跟袁术当年最大的不同便是,玉玺尽管夺了,但是自己不留着,做顺水人情,携玉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复归汉室,实际上是归曹操接管,徐璆只是借此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曹氏建魏,已是曹操权势的极点,除了他的地位以外的一切,他都凌驾于皇帝之上,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传国玉玺在手,其实皇帝之名他也有了。应该说,他只要想自立为帝,是万事俱备,东风也不欠了,但是曹操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他有一种感觉,仿佛只要跟皇帝扯上关系,就凶多吉少,董卓废立皇帝,袁绍另立皇帝,袁术自立皇帝,没一个有好结果的,他不想跟皇帝这个称谓有什么瓜葛。

而曹操本人究竟是魏王还是魏帝的问题,连他本人都尽力地在模糊和淡化这个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名分问题只是像一层窗户纸,每个人心里都拿曹操当皇帝看待,但是都不挑明,众人都在暧昧中度日。

曾有人想把窗户纸挑破了看看,孙权在曹操权势极盛的时候给他上了一封《劝进表》,中间谈到曹公已是功莫大焉,可加皇帝尊号。曹操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劝自己当皇帝,就是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过不了多久就成挂炉烤鸭了,孙权明摆着是在使坏,唆使曹操犯政治错误,曹操“思想红、意志坚、作风硬”,不能听他孙权的反动宣传。

可见,手里拿着传国玉玺也未必就要当皇帝,自己不当,儿子可以当,曹操这个潜藏在心底的心愿还是由曹丕来完成了。

父亲做事情向来谨慎,生怕出一点点差错,儿子就没那么多顾虑,什么炉火不炉火的,我先当皇上再说,结果曹丕一挑这个头,没想到另外那两个屁股痒痒的刘备和孙权也开始称帝,马上和曹丕一样,分别树立起了“蜀”旗和“吴”旗,在地缘政治格局上同曹氏的“魏”旗共同拼成了一个三角形状。

在曹丕登基时,他觉得传国玉玺一直都是在刘氏宗族内代代相传,如今自己姓曹,恐天下人不承认自己,就派人在玉玺上加刻了七个字,和原来李斯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呼应,曰:大魏受汉传国玺。

原来秦朝时受命于天,现在大魏是受命于汉,名正言顺,合情合理。

曹丕是在跟人解释自己不是篡位的,是正式的权力交接,大汉让贤,自己堪当重任。实质上是在自我开脱,洗刷罪名,但是好像没洗干净,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照样还是把曹家当反面人物塑造。

曹丕对玉玺的加工也收买不了天下人的心,看来他算是白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