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有点不像当妈的说的话,赶紧把自己择出去了,但是赵王答应了:行,这一点我保证,将来如果有什么问题不连累你。赵王心想也出不了什么问题。
遂派赵括为将以取代了老将廉颇,率军以抗秦军。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六年),赵括来到了前线长平赵军的大营,接过了廉颇的帅印。
他一上任,就立即改变了廉颇的作战部署,撤除了防御工事,随意盲目出击,取代了慎重出战,准备率领四十万大军向秦军发起进攻。
有的部将就跟赵括提醒儿了,说盲目出击有风险,赵括就顶嘴说战争本来就有风险,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老子曰:“夫唯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孙子曰:“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打仗这事儿确实太难说了,就像一把双刃剑,打,有风险,不打,你干嘛来了。
赵括的观点是:听喇喇姑叫甭种庄稼了,听油涨钱甭开汽车了,听三鹿甭喝牛奶了,听艾滋病甭娶媳妇了!
战争——你不压倒他,他就会压倒你。
确实是这样,但是你有力量去压倒他吗?我们的兵力是人家兵力的几倍,调查过了吗?我们的士气、战斗力,硬拼能干得过人家吗?而且,对方的指挥官是谁?赵括知道吗?
这些赵括统统不知道。
秦国方面在赵括接替廉颇的同时,也偷偷换了一名指挥官,而且秦军换将这件事作为最大的军事机密,泄密者斩!
秦国换上的三军总司令是武安君白起,他接替原左庶长王龁进行指挥。
白起大将军!闹着玩呐!
白起是谁?战国四将之一,号称人屠,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与孙武、吴起等人齐名。
赵括要挑战白起就等于白给一样,别说赵括了,赵括他爹活过来都够呛。这场仗不好打了……
白起知道赵括的能耐,共有三条,第一是能说,再一个是能说,第三个是能说。反正全是能说,理论型的,除了说没别的。那就好办了,凡是这种理论特好又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刚一开始自信心都特强,那你就顺水推舟,让他几局,先让他打几个胜仗,自己佯败,让他骄傲一下,他一骄傲,就轻敌了,轻敌就疏于防备,也不认真打了,这会儿的战斗力准下降,赶这时候再出奇兵猛地一打,自己是省兵省力又省时。
这就是白起的想法,他按照这个想法,刚开始就让着赵括,且战且走。
赵括见秦军节节败退,十分得意,挥师出击,结果一下上套了,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
这里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一旦一支部队能够不断地乘胜追击的话,那他们应该是越战越勇,战斗力增强才对,但问题是你是一路杀过去还是一路追过去,战士们是越杀越勇,如果只是一路跑一路追,追着追着就累了,人一累,战斗力就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