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60

第60章 独处静思,悟得真谛

宋明理学的程氏兄弟悟出一个道理: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不错,只有独处静思,方能悟得真谛。

我们先来看一下悟鼎法师的介绍。

据南普陀寺的档案记载,悟鼎42岁,28岁在南普陀寺出家,云南人。出家前,做过书画、古建雕塑等工作,一位曾经和他接触过的法师说,悟鼎喜好绘画,经常一个人静静待在屋内练习。

据介绍,刚开始闭关,悟鼎想闭三年。三年过后,他没有出来,提出再闭三年。三年复三年,一晃九年过去了,负责照料他饮食的护关法师换了八九个,他依然在南普陀寺后山的闭关室里。举行完出关仪式,迎接他的人回忆,悟鼎的面容十分祥和。起初,他还未完全适应与人交流,出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情况,几天后逐渐恢复。后来有人询问,在这九年里,你参悟了什么?他只是回答:“惭愧惭愧。”

10天后,也即8月16日,悟鼎留下一张纸条,向寺庙申请后,再度闭关。“闭关这么久,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很深的定力,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非常难得。”一位法师指出。

闭关室的大门是金属制成的,没有缝隙,看不清里面的一切。大门旁边,有一个小窗户,每顿的饭菜放在小窗户上。除了饭菜,闭关室和外界隔绝。据护关法师介绍,进入闭关室之后,门口还必须封上封条,写上闭关时间,期间不得外出。在正式闭关之前,悟鼎曾尝试进过闭关室,并留有一部小灵通,有一次,有人偷偷翻进闭关室,他用小灵通“报警”,后来正式闭关,小灵通没再携带。九年下来,悟鼎曾碰到过不少障碍,其中包括身体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出关的时候,腰是微弓的。”一位法师介绍,此次悟鼎出关,主要是因为身体问题,但没有大碍。再度闭关之前,他提出,把一些漏水的地方重新修补即可。石洞里的摆设十分简单,一张很小的单人床,床旁边是一张书桌,一把木凳,凳子的宽度,刚好可以盘腿坐在上面。书桌旁边,有两个大柜子,摆放的经书至少有两三百本。

大千世界中多的是凡夫俗子,红尘中人我们不必向悟鼎法师那样修炼那么多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独处静思就是一个对心性的很不错的修炼。繁华、热闹是放电,独处、静思却是充电,在充放之间人生方不会感到疲惫。

人们往往会认为独处的人消极、内向,其实不然,独处它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淡淡的、静静的美。独处时,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憧憬一下未来;我们可以构思一篇文章;品读一本书;或躺在高背椅上,闭上眼睛,置身自己的世界里;或听着优美的音乐吃着喜欢零食;或一杯淡淡的清茶,任舒缓轻柔、晶莹剔透的旋律漫过心田,这所有的一切不添加任何的感觉色彩,没有任何伪装的成分,将心情放飞,做回纯真,本质的自己,然后甜甜一笑……

当你感到身心的疲惫需要释放时,你可以只身一人背上简单的行囊,到向往和梦想已久的地方去。在那里,没有人认识你,你可以天马行空,自在逍遥。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青青草地上打滚,找寻回儿时的天真与顽皮,歇下背负太久的伪装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在春雨绵绵的季节,独自漫步在城市的郊外,路旁的小树,河边的杨柳,往日的浮华被柔柔的雨丝细细的洗净了,尘封的记忆便渐渐的鲜活了起来……静静的在雨中品尝这份难得的恬静与闲适。

在激情四射的夏日黄昏里,不要辜负了晚霞的慷慨赐予,走出家门,找一条幽静的小道,漫步在晚霞中,看夕阳怎样到另一个世界栖息,看群山如何默默相送闭上眼睛。

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缕缕的月光透过窗棂牵动着你的眼睛,诱惑着你蠢蠢欲动,使你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眠,此时,你不妨披衣起来走出屋外,仰望朗朗苍穹,玉兔当空,皓月千里,丝丝夜风拂着面颊,徜徉在皎洁的月光下,享受着这无限的良辰美景,面对宇宙的广漠深邃,月夜的空旷静谧。这个时候的你会体会内心的美好与宁静。

不管生活是怎样的忙碌,我们都应该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不可多得的静谧,在疲惫的心灵得以暂时地休憩,让自己属于自己,让自己剖析自己,让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