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三四千年前的中国木板船的独特结构,导致了其后船尾舵、多重桅杆、肋骨、水密舱等一系列的先进属具出现。人们赞美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船舶图样”国家,“在设计上,能适应特殊的条件和不同的环境”。中国船舶具有船体坚固,载重量大,耐浪性、快速性、适航力强等先进的性能,堪称古代船舶之最,中国船舶以此多种性能齐全而名著于世,创造了高度的海洋文明。
船用指南针、平衡舵、水密舱、车轮船等造船和航海技术,还有十多种技术传到西方,促进了整个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船用指南针为世界“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条件,不仅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篇章,连同其他航海技术还被在当代加以运用。正如英人李约瑟博士所说:“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时可见”。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在中国的内陆河道上所见到的航船,数量之多使人咋舌,而中国的海上舰队,在1100年至1450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在船舶推进方面,中国的船艺领先于欧洲1000年以上”。他还列举了中国船舶的先进属具:橹、风帆、平衡舵,以及车轮船等。橹,世界各国学者认为“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成就。它是汉代一项突破性的大发明,除有推进作用外,还可以操纵船舶转弯、调向;是一个纵向自摇式“推进器”,有结构简单和一器多用并且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另外,像舭龙骨等一系列造船技术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它对提高航海船舶的稳定性和适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舭龙骨的发明与应用比西方大约要早七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和航行,就是在祖国辉煌航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舶,最大的长达二十丈,到了宋代就有三十丈长者,而明代郑和的宝船竟长达四十四丈。元代海舶则以创纪录的续航距离而闻名于世。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船舶的优良性能,以及发展速度,和以“大”,负载多而见著。元代时,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说他亲眼见到宿迁一段的黄河上,就在这个离入海口只有一天的航程处,停泊有1.5万艘海船。至于长江上,据“曾为大汗征收船税者言,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我国古代无论是商船还是官船,很少以单船远航,发展到明代,船队的数量和规模更是空前壮大了,所以郑和下西洋之壮举,也是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
第五节 郑和的梦想
郑和(1371~1435年),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叫三保,人称三保(宝)太监。郑和出身于伊斯兰教世家。为元代大政治家赛典赤六世孙。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觐,故有“哈只”之称。当时,凡是朝拜过麦加的人,统称为“哈只”,“犹言师尊也”,故受到乡里的敬重。郑和弟兄二人,哥哥叫文铭(或作文明),还有姐妹四个。由于很小就知道父亲和祖父漂洋过海去过麦加,常听到父亲讲述海上历险故事,知道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和航海知识,因此,他立志长大以后要去航海探险,也要到麦加去朝圣。
然而,郑和11岁那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却遭遇到了极大的变故,但这变故竟使他得以实现自己的航海愿望,这可是始料所不及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元朝灭亡后的梁王仍在云南负隅顽抗,明将傅友德率领大军攻陷云南后,明朝军队抓了些男孩押到京城送进宫里。11岁的郑和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分发在燕王朱棣的藩邸里服役。然而,郑和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暗自刻苦攻读,因此获得广博的学识,怀有智略。身为宦官的郑和当时的聪明才干,受到燕王的赏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当郑和29岁时,跟从燕王举兵,出战入阵,建有奇功。燕王称帝后,因郑和靖难有功,擢内官监太监,时年方三十三四岁。当时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内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奇珍异物等事宜。
郑和之所以被重用还有一个原因。在永乐元年之前,郑和又与佛教发生了关系,认识名僧姚广孝,而姚又是“靖难之役”的献策人及决策者,与朱棣关系极为密切,这时姚还为郑和刊刻的佛经上题写有“所得胜报,非言可尽”的字样。事实果如姚广孝之所言。郑和被姚推荐,恐为情理中事。何况,“靖难之役”,朱棣得宦官之助者甚多,故功成之后,重用宦者,推心置腹,赏赉有加。郑和之功,又远出诸宦者之上,除赐姓为“郑”外,复选为内官监太监,以示酬劳。
至于永乐皇帝朱棣为什么赐郑和姓郑,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据说,朱棣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他心爱的马在北平姓郑的村庄被敌军射杀而死。正好,在此战役中,郑和可谓效尽了犬马之劳。朱棣为纪念他的爱马,也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便为他赐了这个郑姓。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他具有多种才能。史书记载,“和自幼有才志”,“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又说“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又粗知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所有这些都对出使海上各国有用。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被任命为下西洋的“钦差总兵正使”。先后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和非洲沿岸30余国,每次行程10万余里,为时28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5年)病逝于航途古里,终年65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兄马文铭之子旸(字恩来)过继给郑和,所生的后代,在南京和云南,迄今已传至20代以上。
这里有一个历史疑团需要加以澄清。在明初,朱元璋吸取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深刻教训,颁布了宦官不能识字读书,不能做交通外官的禁令,又制了铁牌,禁止宦官参与朝政。这些禁令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自己却带头打破了。他不仅派宦官外出办事,宫中的宦官人数也越来越多,形成十二监、二司、七局二十一个部门。朱棣“靖难之役”胜利得益于宦官,因此更信任宦官办事,派他们外出承办重要皇差。不让宦官识字已无人再提了。郑和本身聪明好学,加之朱棣的宠幸,学到了文化知识,掌握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本领就不足为怪了。
郑和死后,在国内外留有许多遗迹,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在国内,有南京马府街郑和故居、净觉寺、天妃宫、龙江湾宝船厂等遗址;在太仓有刘家港、天妃宫;在福建长乐则有太平港、天妃宫、三宝岩等。此外,在南海诸岛中还留有永乐群岛、宣德群岛、郑和群礁,以及署有与郑和航海同行者名字的景弘岛、马欢岛、费信岛等。凡是在郑和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尤其在东南亚,更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并有很多纪念活动。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留有三宝珑、三宝港、三宝洞、三保井、三保墩、三宝公庙等。相传6月30日这一天,是郑和在三宝珑登陆的日子。每年到了此日,爪哇一带的华侨都赶去进香。在苏门答腊岛上也有三宝庙。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等。在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宫和三宝禅寺塔。在北婆罗洲有中国河、中国寡妇峰等。
郑和下西洋,这一段600年前的往事,牵动着多少人对中国历史的执迷探索,流传着多少佳话。“七洲洋中有种神鸟,状似海雁而小。啄尖而红,脚短而绿,尾带一箭,长一尺许,名曰箭鸟,船到洋中,飞而来,示与人为准,呼号则飞而去。间在疑似,再呼细看,决疑仍飞而来,献纸谢神,则翱翔不知其所之。相传王三宝下西洋,呼鸟插箭,命在洋中为记”(陈伦烱《南洋记》)。
郑和远涉重洋,历尽艰险,为世界“大航海时代”带头探险,为明朝跟海外各国的通商友好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于郑和下西洋航程所绘制的航海图,更为后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历时之久,以及在造船工艺上的突出成就,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更是空前的,而航海与科学同步则更为郑和西洋之行的显著特点。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别是江南地区航海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输入了海外的生产技术经验,并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