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13638100000018

第18章 深情细腻的艺术处理(2)

三、准确、清晰地读词

歌曲与乐曲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有歌词,因此对歌曲的表达很重要的一环是将歌词表达好。生活中有的人读文章常会把句子的词组读散了,尽管他每个字都读得很清楚,但还是使人不明白意思。例如:“春天来临,百花竞相开放。”若读成“春天来,临百花竞,相开放。”便将使人不知所云。这是句逗上犯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读词一般应强调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其他部分不必太强,特别是虚词,只要轻轻一带,否则“喧宾夺主”,既费力,效果也不好。

读词不仅要读清意思,要感情饱满,而且要把句子的内涵表达确切。这方面话剧演员是非常讲究的,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句子的内涵指什么?举一例:“我不怨你。”这意思很浅显,但其内涵可作三种解释:强调“我”,表明“我”是不会怨你的,而别人怨不怨你就不好说了;强调“不怨”,则表明你虽错了,但事出有因,我还是可以原谅你的,所以说我“不怨”你;强调“你”,则表明此错的责任在别人,所以我不怨“你”。这种分析法才真正做到揭示了歌词的内涵,但若是以单一句子看,就无法确定哪种内涵是准确的,必须从歌词的整体意思出发,方能确定其准确的内涵。

在对整首歌词进行以上的分析研究,了解其思想感情,确定了所要强调的字、词之后,应以话剧读词的办法,将所研究、确定的方案,极富感情地朗读几遍,这对于演唱时准确、清晰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帮助极大。

四、有感情地换气

换气是歌唱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技术方法上来说其重要性及训练法已放在呼吸专题中说明,从表达歌曲的角度讲,正确的换气乃是极为重要的。

(一)换气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人在不同的情绪下,讲话时的气息状态不同,换气也不同,并与情绪相一致。激动时,气息很有弹力,换气急促、强烈;忧伤时,气息平缓,换气就深沉、缓慢。虽然换气的动作要求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因此,歌唱时要带着歌曲的感情来换气,使换气与表达歌曲的内容融为一体,切不可因换气割断了歌曲的连贯与完整。在利用休止符换气时,就应以有感情的换气来表达休止符的内涵。

(二)选择恰当的换气点

恰当的换气点是依据节奏、旋律、句法等来确定的。一般是一个乐句结束换一次气。遇到大的乐句,以每一小乐句结束时换气。实在因为乐句太长或是初学者因为缺乏气息训练,可在乐句当中缓一下气(俗称“偷气”)。缓气也应选择在词组与词组之间,绝不能将词组隔开,否则意思不清;更无从表达感情。

(三)取消不必要的换气

初学者常出现多换气、乱换气的现象。歌唱时应尽量少换气,能一大乐句换一次的就不要每一小乐句换一次,并尽可能不要中间偷气,这样句子连贯完整,感情表达充分。这只要讲明并稍加练习,多数人是能做到的。有一种通病应特别引起注意:许多人为了显示自己声音的高亢、辉煌,显示自己气息的“充沛”,不顾词意的完整性,总是在曲子最后一个字之前换一口气。例如黄自先生的《点绛唇》,最后一句词是:“不放春归去”,应该唱“不放春归去”,在“归”字之前换气,使“归去”一词保持完整。但常见有人在“去”字之前换气,只单用“去”字来延长,完全失去了歌词的意境。这种牺牲内容而单纯追求声音的做法很不可取。

五、“渐”字的妙用

前面讲到为了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感情有许多发展变化,表达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抑扬顿挫,快慢强弱等等。如何使感情的发展、手法的变化合理自然,使这些不同的感情和手法联系在一起以后既完整又感人。其奥秘就在一个“渐”字。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就是要在一瞬间立即做出强弱、快慢的转换时,这瞬间内也需有情绪的合理过渡,有过渡就是有“渐”字。

“渐”字是这些发展变化的中间纽带。所谓发展变化就是指两种不同的情感或手法的交替。这个交替的过程做得合理有感情,即“渐”字做得好,就自然优美,完整感人;做得不好,即不是渐变,而是突变,就如同变脸术一样滑稽可笑。要使“渐”字做得好,应注意在转换时前者应为后者做准备并有往后者送出的倾向,后者由前者承接过来之后再加以发展,这种送出与承接,要数在瞬间内处理好跨度大的强弱或高低变化最难把握。

还以《大江东去》为例:

此处音乐与歌词很有气势,情绪激动,使人联想起古时的豪杰——周公瑾、诸葛亮等人,以及由他们导演出来的一场赤壁大战。从“豪杰”到“遥想”,曲谱上是由强到弱,歌词是由现实到远古。在瞬间内如何处理得合理感人,这就靠“渐”字的妙用。我想:在唱“豪杰”这个高强音时,脸上应很兴奋,利用任意延长记号,使思绪飞向远古,目光凝视远处高处,保持这种心情和状态,再似乎从远处高处轻轻地将“遥想”唱出来。这样情绪连贯合理,强弱转换得当。假如由于“遥想”的音高比“杰”字一下低七度,演唱时将意境和声音的位置也一下子放下来,这样音乐就不连贯了,体现不出“遥想”的意境。这样的“渐”字就没有用好。

这里“强虏灰飞烟灭”一句,高度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宏大壮烈。这一句既结束了赤壁之战,也结束了诗人“神游”的旅程。“灭”字四拍又是最强音“ff”,表现火焰冲天,烟雾弥漫。之后安排了整一小节四拍的休止,好让赤壁战火的烟尘落净,更让“神游”的思绪得以逐渐平静,以便由远古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要在这瞬间处理好由“ff”到“pp”的转化,由悲壮转为自叹,演唱时目光要从远处逐渐回收到自己的胸口,再以最弱音pp从内心深处唱出“故国神游”这自叹人生短暂的一段。这样的转化就合理感人。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所举例的这两段谱子中,“杰”与“灭”、“遥”与“故”都是同一个音高,也是一下子低了七度,并且“遥想公瑾”与“故国神游”的旋律都一样。但是,这两处的转换,两处的意境截然不同。前一例的“杰”转“遥”时,目光要保持在远处,心情由赞颂转为怀想,而后一例的“灭”转“故”时,远眺的目光一定要回收,并以目光回收的过程来“唱”满这四拍休止符,心情从激昂壮烈转为对人生的感叹或笑叹。我想这才是:“渐”字的妙用。

妙用“渐”字是很细致的、微妙的过程,完全靠个人不断地理解、提高修养来完成。歌唱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渐”字的妙用。请大家精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