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气功点穴按摩术
13637900000006

第6章 经络和穴位常识

引子

因为医者运用气功点穴按摩术主要是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点穴按摩发功,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要学习气功点穴按摩术,必须了解人体的有关经络和穴位。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粗大的、深部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也叫“经脉”。细小的、经脉的分支,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也叫“络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上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其中,经脉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组成。络脉由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

二、十二正经的名称和分类

虽然经络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其体表与内脏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称十二正经,或称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十二正经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每一经脉联系一个脏(或腑),即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左右)各一条。与心相连的叫心经。与肺相连的叫肺经,其它经以此类推。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三、十二正经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正经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

四、十日经脉的体表循行部位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用维脉。其中的任脉和督脉同源于胞宫,同出于会阴。任脉循行于躯干前正中线,督脉循行于躯干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会连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相交会连通。因此,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及脏腑关系密切。

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经络的主体。

1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二肋中府穴一上肢内侧前,经尺泽一拇指桡侧少商穴。

手厥阴心包经:五肋天池穴一上肢内侧中,经内关一中指端中冲穴。

手少阴心经:腋下极泉穴一上肢内侧后,经神门一小指桡侧少冲穴。

2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旁迎香穴。

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穴。

手太阳小肠经官穴。

食指商阳穴一上肢外侧前,经曲池一对侧鼻无名指关冲穴一上肢外侧中,经翳风一眉梢小指少泽穴一上肢外侧后,经肩贞一耳前听

3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目下承泣穴一胸腹,经天枢斗下肢前侧,经足三里一二趾厉兑穴。

足少阳胆经:外眼角瞳子髂穴斗髋关节处斗经环跳斗下肢外侧,经阳陵泉一四趾窍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内眼角睛明穴一背腰,经肾俞一下肢后侧,经承山穴一小趾至阴穴。

4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大趾隐白穴一下肢内侧前,经三阴交一腋下大包穴。

足厥阴肝经期门穴。

足少阴肾经大趾背面大敦穴斗下肢内侧中,经太冲一乳下足心涌泉穴一下肢内侧后,经复溜一胸部俞府

5任、督二脉

任脉(属阴经):前正中线,会阴穴一中脘斗天突一承浆穴。督脉(属阳经):后正中线。长强穴一大椎一人中一龈交穴

五、十二正经流注次序

十二正经分布在人体内,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六、穴位常识

穴位叉称腑穴、气穴、孔穴、穴道等。“腧”具有转输和输注的意思,“穴”具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

凡是有一定的名称和一定部位,按照十四经脉排列的穴位也称为“经穴”;没有列入十四经脉,而从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的经验穴,称为经外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具体位置,以压痛点而定穴的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

穴位的发现和定位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人体上的穴位,单穴有52个,双穴有309个,常用经外奇穴47个。其中,手太阴肺经有双穴11个(左右共计22个穴位,下同),手阳明大肠经有双穴20个,足阳明胃经有双穴45个,足太阴脾经有双穴21个,手少阴心经有双穴9个,手太阳小肠经有双穴19个,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最多,有双穴67个,足少阴肾经有双穴27个,手厥阴心包经有双穴9个,手少阳三焦经有双穴23个。足少阳胆经有双穴44个,足厥阴肝经有双穴14个,任脉有单穴24个,督脉有单穴28个,常用经外奇穴47个。

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映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气功点穴和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般来说。穴位在哪个部位便可治哪个部位的疾病,这是穴位最基本的性能。例如:眼睛周围的睛明、四白穴均治眼病,耳朵周围的听宫、听会穴均治耳病。除此之外,穴位还有远道主治性能,人们常说“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就是这个道理。例如风火牙痛,取患侧下关穴和手上合谷穴就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凡属同一经上的穴位,都对其所连属的脏(腑)有治疗作用。例如:肺经上的穴位,一般都能治疗肺及咽喉的病症;胃经上的穴位,一般都能治疗胃肠及头面部的病症。某些穴位对某些疾病又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例如:合谷、内关穴的镇痛效果好,足三里穴治疗肠胃病效果好等等,因此,在临床上常采用循经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穴位都有一定的涵义。我们的祖先对穴位名称的取义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是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多方面汇集而成。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既形象又便于记忆。有的穴位,一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内眼角的眼明穴,它的涵义是:睛,眼睛;明,光明。此穴是治眼病的主要穴位。能使眼睛明亮有神。又如鼻翼旁的迎香穴,它的涵义是:迎,迎接;香,芳香。常点按本穴治鼻炎、鼻塞,提高嗅觉能力。知香臭。

有的穴位是以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的,如日月、上星、天宗、天池、天泉、天府、紫宫等穴。

有的穴位是以地理地形比拟命名的,例如:

1山洼无水之处为谷,穴位有率谷、合谷、阳谷、阴谷、然谷等穴。

2水所止处为池,穴位有风池、阳池、曲弛、天池等穴。

3百川皆归之处为海,穴位有气海、血海、少簿、小海、照海等穴。

4水从地出为泉,穴位有廉泉、涌泉、水泉、极泉、阳陵泉、阴陵泉等穴。

5深凹有水之处为井,穴位有肩井、天井等穴。

6地理上的门户为关,穴位有内关、外关、上关、下关、阳关等穴。

有的穴位是以居处和社会形态比拟命名,例如:

1王者所居谓之宫,穴位有紫宫、劳宫、听宫等穴。

2国君所在与人民聚居之处谓之都,穴位有大都、阴都、中都等穴。

3财富与人口集中之处谓之府,穴位有中府、风府、天府、俞府、少府等穴。

4宽敞明亮的居室谓之堂,穴位有玉堂、神堂、印堂等穴。

5堂前门内谓之庭,穴位有神庭、中庭、内庭等穴。

6人可出入、声可通达之处谓之门,穴位有耳门、云门、京门、神门、期门、石门、命门、哑门等穴。

穴位的取义内容非常丰富,受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中医经络学说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系统理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