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076

第76章 临摹敦煌壁画的大师——张大千

张大干,四川内江人。生于1899年,1983年殁于台北。名爰,又名季、季爰,还有个斋号叫“大风堂”。

张大干这个人生性耿直,说一不二,敢做敢为,不拘小节。

年冬天,19岁的他离家出走,投身松江城内妙明桥附近的禅定寺,住持逸琳法师为他起了个法名叫“大干”,从此以后张大千这个名字几乎传遍了世界。在他出家不久,还未来得及剃度受戒,就被他的二哥张善子强行叫回了家,并让他去上海投师学画。他的才华得以显露,从而成了一名杰出的画家。

年初,张大干偕夫人杨宛君、次子张心智及学生孙宗慰、萧建初等人,经过长途跋涉,不辞辛苦,开始了他的敦煌之行。经过三个月的辛劳,他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原打算只在莫高窟进行100天实地考察,可是到了这里一看,如此精美浩繁的艺术宝库令他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艺术宝库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完全置身于艺术世界之中,如饥似渴,抓紧时间了解洞窟情况,把一切宝贵时间都用于临摹壁画。人力不足,他派人专门赴青海塔尔寺请来两位画师帮忙,就这样紧紧张张在敦煌当了两年的“苦行僧”。但他的收获甚丰,两年间共临摹壁画200余件。1943年秋,他将这些作品带回成都,举办了展览,并整理付印《敦煌临摹白描画》三集,为扩大宣传敦煌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大干先生在敦煌期间,经常与当地群众来往,他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尤为善解人意,许多人向他求画,他都能满足其要求。

因此给敦煌当地群众赠送了许多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直被群众收藏着,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清查收交了,并以“破四旧”的形式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张大干先生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并做了一定的工作。1941年的秋天,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奉命西行视察时,专程来到了敦煌,并于中秋节赶到了莫高窟。于右任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对艺术颇有研究,对艺术事业十分重视。于先生和张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见面。,实在是感慨万千,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当晚张大干先生邀请于右任共度中秋节。席间谈及了莫高窟的价值以及敦煌文物失散严重的情况,于右任感到一种焦虑,并表示要为保护莫高窟多做工作。张大干先生的建议得到了于右任的赞同和支持。在于先生的努力下,终于在1943年3月,正式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从此,敦煌莫高窟有了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这其中也有张大干的一份功劳。

敦煌有很多名胜古迹。张大干在敦煌的两年中,曾去过榆林窟、西千佛洞及鸣沙山月牙泉,为此而留下了很多诗词。他去鸣沙山游览恰好是中秋节,故即兴作诗一首:“阴晴原不绾离游,地近龙堆客子愁。君看月牙泉上月,月缺月圆过中秋。”诗中非常巧妙地把地上的缺月和天上的圆月结合在一起,喻意深刻而又风趣,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为每一位艺术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艺术营养。张大干的敦煌之行,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它从这座艺术宝库中走上了“当代第一大画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