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118

第118章 敦煌古谱

据新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我国已有7000多年的人类发展史。

可以说,有人类就有了音乐。最初的音乐传播形式是心传口授,如同最初没有文字一样,一切只能通过语言直传。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这种流传形式局限性大,阻碍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影响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随之,人们最初创造了象形字甲骨文。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初产生于汉代,称之为“声曲折”,即为一种以曲线形式记谱的方法。遗憾的是这种“声曲折”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乐谱遗存于世。

在汉代“声曲折”记谱的基础上,后世记谱又有新法,即采用了一种用半字记谱的方法,亦称“半字谱”。这种记谱方法在唐代已基本定型,而且成为当时最常用的记谱法。可以说,这种“半字谱”优于汉代的“声曲折”记谱法。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云:“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珠颗泪沾得金拨,红妆弟子不胜情。”由此可知,唐代时兴的“半字谱”就是四弦琵琶指法谱。

虽然唐代乃至五代流行琵琶指法谱,但真正保留下来的却极少。唯本世纪初在莫高窟藏经洞(即现编号第17窟)中首次发现了古谱一卷和琵琶二十谱字两行。迄今为至,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谱。现称之为敦煌古谱。这些古谱抄写年代为五代时期,离晚唐末仅20多年。从乐谱的名称来看,实属唐传乐谱。

敦煌古谱共有25首。曲名按顺序为:《品弄》、《弄》、《倾杯乐》、《又慢曲子》、《又曲子》、《急曲子》、《又曲子》、《又慢曲子》、《急曲子》、《又慢曲子》、《佚名》、《倾杯乐》、《又慢曲子西江月》、《又慢曲子》、《慢曲子心事子》、《又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水鼓子》、《急胡相问》、《长沙女引》、《佚名》、《撤金砂》、《营富》、《伊州》、《水鼓子》。这25首古谱的抄写为三种笔迹,故断定是由三个人分别抄写。即1-10首为一人抄写,定为第一群;11-20首为另一人抄写,定为第二群;21-

25首是一人抄写,定为第三群。由于25首古谱分别为三个人抄写,据此推定为三种不同的琵琶定弦。

敦煌古谱是琵琶指法谱,而不是高音谱,也就是说,这种谱子不能直接唱出它的音高,而是按谱字的符号与琵琶音位的对位弹奏,通过弹奏才能知道每个谱字的音高。正因为如此,敦煌琵琶二十谱字是解译古谱的钥匙,它说明了每一根弦有一个散音(即空弦音)四隔音,并按顺序列出了散音的符号和隔音的符号,这为译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目前情况看,解译敦煌古谱有两大难题,一是琵琶的定弦,一是节拍节奏即音符的时值问题。琵琶定弦直接关系到译谱的成功与否,只有定弦准确,才有可能将古谱译准确,这是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是要解决节拍节奏即每一具音符时值的长短问题。简而言之,也就是说每小节应该有几个音符,每一个音符的时值多长,音符与音符之间应如何组成才是符合于原谱风格的。从本世纪30年代起学者对敦煌古谱进行研究开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虽然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就,但目前还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原因就是有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加之资料不足,甚而无据可查,这就为研究工作带来很多难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