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636800000013

第13章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2)

4.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指人们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体系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彼此间发生怎样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两种关系:或者是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者是平等的分工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个人与集团的之间的关系,各集体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经济地位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阶级对抗的关系。

5.产品的交换关系是指人们之间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交换其活动,以什么形式和手段如以产品形式还是以商品的形式以货币的形式还是以直接交换的形式交换的。

6.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类型。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7.生产资料与社会分工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表现为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交往关系,它同生产力一样,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生产关系的客观性质就在于,每一代人开始生产时,遇到的是现成的生产力合生产关系,人们不能任意的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当时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的,它作为一种社会的物质关系有其固定的运动规律,人们才能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却不能任意改变它或违抗它。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劳动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统一构成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体现着社会生产构成中的两重关系:生产力是人队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两重关系是物质生产本身所固有的,是由物质生产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2.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的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过程的形式。单纯的内容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单纯的形式则更是一种空无,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构成现实之物。

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关系作为制度化了的经济交往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经常的、不断的变化的发展之中。生产关系在经过调整、改革和革命性重建之后,便又重新开始了它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直接结合于生产力的,因而是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它构成了个人类社会历史基础。理解社会有机系统的构成及其活动,始终必须从考察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考察这一基础同它的政治的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二者指的是同一东西,但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有所区别。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是同生产力相对应的,它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使用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则是同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离开同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无所谓经济基础。

2.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势,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根本条件;它作为经济交往关系,体现着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其他社会交往的发的基础,因而也就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所形成的全部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它在社会有机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3.生产关系是人们直接在屋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性的交往关系。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而只能在既得的生产力条件下有限度的改变它;同样,人们不能任意的选择生产关系而只能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有限度的改造它。抓住生产关系这个骨骼,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去研究包括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在内的整个社会关系,研究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社会有有机体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1.耸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生产建筑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们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可称之为政治上层建筑。一部分是人们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可称之为思想上层建筑。

2.政治交往作为超越具体的经济交往的社会交往形式,为了使自己能够起到引导和规范经济交往活动的作用,它本身也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政治上层建筑为后盾这样特点,使它在社会有机系统中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阶级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是同它的阶级性密切相关的。

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1.政治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个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只能在它的经济基础多蕴含的可能性范围内选择。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完全自己规定自己,它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等等,都主要是由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所规定的。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它是社会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生活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制约下制度化、规范化的结果。

一、人类的精神生活

1.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人类的生活过程不能不包含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类物质活动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必定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过程来实现。

2.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超越现实世界中欧的物质生活,但又是不能脱离物质生活。

3.人类的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一样,是以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为条件的,而且,同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对于世界交往的依赖更深甚。作为精神生活的中介的语言符号本身就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并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

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1.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极其成果的概括,既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也包括非意识形态化的即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内容,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等。但意识形态与科学性也不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也并不是必然排斥科学性、客观性。意识形态性欲科学性、客观性的关系是复杂的。

2.意识形态是历史的产物

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形态中的地位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一、社会的整体运动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三、社会有机系统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有机系统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