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59

第59章 伯孜克里克石窟

又作柏子克里克石窟,高昌石窟之一。它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约30公里处座落在木头沟河西岸的山崖上。这里背依火焰山,前面是一个小峡谷,谷中流水淙淙,白杨成荫,环境极为幽静,不愧为一个修行念佛的好地方。约开创于南北朝麴氏高昌时代,回鹘高昌时达到了顶峰,是极为兴盛时期,元代接近尾声。

今存有洞窟编号83个,窟内存有彩塑壁画的仅有40余个,就窟的制型来看,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龛用两种方法建造:一是在断崖的立面上开凿洞窟:一是在与断崖相连接的台面上用土坯垒砌成洞窟的样子。窟内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纵券顶较多,并有穹庐顶、平顶等,也有几个中心柱形窟。保存壁画约1200多平方米,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姻缘故事,也有千佛像及以立佛为主要内容的供养像和各少数民族的供养人画像。壁画中占重要内容的却是具有佛教大乘思想的经变画如绘有观无量寿经变、妙法莲华经变、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等经变画。佛传故事画呈横幅连环画式。经变画主图居中,两侧和下方绘制与主题内容有关的图像。在洞窟内存有大量的汉文、回鹘文的供养人墨书题记,它为研究石窟的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字资料。这里曾是高昌回鹘国王的王家贵族寺院,建于宋代的第45窟就画有回鹘国王像,回鹘文题记为:“此为勇猛之狮统治全国的九姓之主全民苍鹰候回鹘特勤之像。”头冠呈桃形,是回鹘贵族装束的鲜明特征。编号为20窟的供养人画像18人集于一壁,他们衣着华丽,贵族装束,这些供养人皆手持花束或供养法器,人头侧部都有回鹘文榜题,这在高昌地区是现存的唯一大组合的供养人画像。该石窟是在回鹘王朝统治下,由回鹘的皇室及其贵族们开凿并经营的石窟,它是在全国范围内最具有回鹘艺术特色的洞窟,是回鹘佛教艺术具体表现,为我们研究回鹘的信仰及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佐证史料。与伯孜克里克相邻的其它石窟如莫高窟、榆林窟及克孜尔等石窟中也出现过回鹘人的供养像及回鹘佛教的艺术特色的经变画,但毕竟不能与高昌石窟中回鹘佛教艺术相比美。就石窟规模、壁画面积、彩塑数量等不能与其它兄弟石窟相比,但它具有地道的回鹘佛教艺术特色,是其它兄弟石窟无法比拟的。

在石窟的题记中保留了古回鹘文、汉文、波罗密文、吐火罗文、梵文等文字,是研究西域文化、历史、语言文字的宝贵资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勒考克、英国的斯坦因及俄、日探险者劫走了不少壁画塑像、和文书,无法移动的壁画损失十分严重有些竟被整块剥离盗走使石窟再次遭到破坏。

1982年柏孜克里克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