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17

第17章 鸣沙山

敦煌鸣沙山能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故日鸣沙山。从敦煌县城南望,便可以看到巍峨壮观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的沙山,它横队在城南5公里的沙漠上,安祥地沉睡了几千年。它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其山积沙而成,沙细如面,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组成,故名日五色沙。

沙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格外美丽,它的壮观远非一般山峰所能比拟。登上峰顶,一群人下滑,沙随人体下流,会发出隆隆的响声。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待晚上山风将下滑的沙子卷将上去,次日沙山依复如故,千百年来鸣沙山未见减损,从而成为敦煌旅游八景之一。

早在东汉末约公元220年,《辛氏三秦记》就有关于鸣沙山之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峰崿等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備,人欲登峰必步(疑当作沙)下入穴,即有鼓角之音,震动人足。”

《西域图记》和《大唐西域记》所载“歌哭之声”或许是沙鸣现象较早的历史记载,但在古藉中不是独一无二的。《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载:“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人登即鸣”。《旧唐志》亦载:“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从史载可知,远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有滑山之习俗。关于鸣沙山的由来,南北朝初期有一官居黄门郎的刘敬叔写了一本书叫《异苑》,其中记述了鸣沙山的形成。公元5世纪中叶,相传“昔覆师于此者,积尸数万,从是有大风吹沙覆其上,遂成山阜,因名沙山,时闻鼓角声。”这当然属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可知沙山之得名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有之,鸣沙山早已成为人们游乐的场所。敦煌遗书卷子S.5448《敦煌录》记录当地风俗云:“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此记载说明唐宋时期滑山已成为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鸣沙山为什么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至今仍是一个谜。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张卫国先生所写《两个鸣沙山的由来与响沙的秘密》一文解释,认为沙漠中沙石作响,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沙粒滑动,空隙时大时小,经常变动,空气时而进入空隙时而又被排出,因此产生振动发响。(二)沙丘下面存在潮湿沙土层,上面干燥沙粒振动波传到潮湿层时便引起共鸣的响声。

(三)沙子表面非常干燥,富含石英,经太阳晒热后,风吹或有人马在其上走动,沙粒相互摩擦而发出声响。(四)沙表面石英晶体对压力非常敏感,受到挤压就会成电,而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伸缩振动,并发出音响,即静电感应结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