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嘉峪关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当然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最兴盛时,嘉峪关尚未出世,她之所以选址建在那里,可见此地的历史地位多么重要。
现存的嘉峪关城楼,最初兴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山下为咽喉之地,选“九眼泉”西北坡上,置关首筑土城。嘉峪关山下的九眼泉古称“峪泉活水”,冬夏澄清,碧波不竭,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清边纪略》说:“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后关可守也。”关城周长733.3米,高11.7米,面积33500多平方米。关城内有东西二门,东门叫“光华门”,西门叫“柔远门”,城内北侧建有砖铺面的宽阔斜坡马道,直达城顶。东西门外有月城围护,城门南开,不与正门径通,使关城更为幽深肃穆。东月城叫“朝宗”,西月城叫“会极”。出西门月城10余米,月道长方形重关巍然耸立,与关城并肩。关门西开,是古代出入关必经之门,上题“嘉峪关”三个遒劲大字。
城墙上有东、中、西三座城楼,巍然对峙,气势壮观。登关楼望远,长城似游龙浮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塞上奇异景色尽收眼底。每当落日之时,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漠野黄昏雄浑壮阔而瑰丽无比的景观会使你身心愉快,乐而忘返。
嘉峪关不但城墙高大,而且每堵墙上都留有一个锯齿形的城垛。可以想见,用砖的数量会是何等惊人!据说这些砖并非当地所产,而是在百十里远的地方烧制的,再用牛车运到城下,然后由劳役顺着陡险的“马道”,用肩膀一块块地扛到上边。城西有罗城,城东、南、北三面有围墙。南北连接万里长城,南有明墙,北有暗壁,沿着起伏的山岗伸延出去。有“国防要隘呼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的感觉。
西出关门约百十步,便见一座大石碑,碑上刻写着挺拔奇劲的“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碑下镌刻着五言诗《嘉峪关漫纪》,诗共44句,为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徐养量任陕甘道御史时书刻。字迹秀丽,刻凿精美。对这座雄关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象作了生动的描述。
传说修建嘉峪关时,有个精通“九九算法”的老工匠易开占。计算用料能精确到不差一块砖。当时主管修关的监事官们根本不相信他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尽管易开占胸有成竹地表示:“计算如果有误,甘愿受罚!”他们还认为是“吹牛皮”、“说大话”,并不怀好意地在施工备料中偷偷地多加了一块砖。结果,当这座巍巍雄关关楼建成时,恰恰多出了一块砖。所有官员这才无不暗暗称赞。人们为了表示对这位能工巧匠的敬佩与怀念,把这块砖一直保留了下来,放到个“看得见、拿不着”的好地方,并把它叫做“定城砖”。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方石,每一堵墙都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多少智慧和心血、汗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