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635300000055

第55章 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歌

——吕远的取曲《克拉玛依之歌》赏析

董晓明

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国家的建设曾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缺钢铁、缺石油、成为制约当时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摆脱“贫油国”的帽子,广大石油工人众志成城,为新中国开掘出了许多大油田。克拉玛依,大庆等名字正是随着油田的名扬天下而响彻五湖四海的,也正是这些响亮的名字,使我国在受到帝国主义封锁的最困难时代顽强地实现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使国家建设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新气象。在那个激情洋溢的时代,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也极为高涨,《克拉玛依之歌》就是作曲家吕远在亲身经历了国家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后,用音符表达了对新兴石油城克拉玛依的由衷赞叹。

这首歌曲以一位当地牧民的自述为视角,生动地反映了油田建成前后克拉玛依的巨大变化。歌曲的音乐基本框架为复二部结构。引子一开始就以新疆民歌所独有的节奏铺陈,将听众的耳朵一下子拉到了祖国的边疆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第一部分以叙述性展开为主,“牧民”在此段将茫茫戈壁的原始克拉玛依介绍给大家,并表现出了对旧时代荒凉的克拉玛依的失望和厌恶之情。音乐进行以级进为多,旋律中融入了新疆舞曲音乐的基本节奏。

例89

过门部分音区骤然提高,预示着其后新克拉玛依的形象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第二部分音乐以高亢的抒情性扩展为主,先以牧民所见的无边工地和绿树丛荫为背景,装饰音在这里大量运用,形象地突出了牧民得意的心情。“衬句”的使用更是促使了无限赞美之情的直接抒发。为了情感表现能够进一步发挥,作曲家将这一段的主体部分进行了整体性的扩充。这正显示了广大人民对国家建设新成就的兴奋和欣喜。尾声以牧歌般的延长音作结,再一次强调了牧民坦诚朴实的形象,同时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为了完成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作曲家吕远于1958年到兰州炼油厂工地体验石油工人的生活,这使得吕远对祖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面貌有了深切的认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思路,很快便完成了比曲的初稿。1959年夏,这首歌曲经歌唱家吕文科演唱后,很快得到,大家的青睐,随即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曲子正是创作于当年的“大跃进”时代。要知道,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歌曲大多是空泛、单调、千篇一律的政治口号,歌词也开始出现说大话、说假话的浮夸风气,各种违背音乐创作规律的不正常现象开始抬头,使得很多歌曲音乐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而吕远没有盲目追随这种违反艺术本质的潮流,依然坚持自己浓浓的民族气息和深深的民族风格,将自己从民间汲取的音乐营养和自身的音乐天赋结合,创作出非常符合群众审美需求的音乐。他的这种对艺术单纯且朴实的追求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时代不同了,令天我们有了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有了更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更高审美品位。但是,半个世纪之前我们前辈的那股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就应该因此丢掉吗?当然不能。我们应该记住那曾经的克拉玛依,特别是当年人们那种不怕吃苦、以苦为荣的勤劳精神,这是我们中华儿女最不能丢弃的民族精神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