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试验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当我们跟具有积极态度、道德观的正当人士做朋友时,成功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朋友不怕多
古言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些都是说明知己朋友难觅。这样是不是说就要少交朋友呢?或者一味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广泛交友,同心同德,和平共处,是恢复人类本性的具体象征。而谈到兄弟般的友谊,则是男性交往中最亲密的形式。它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之后,便有着坚实的基础。它具有亲密的父子之情和友爱的同胞之谊。任何一方都可以己之长,对另一方进行不客气的指导和批评,也由衷地为对方的进步和成功而欢欣鼓舞。当一方感觉不适,举止失当或感情脆弱时,则马上从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励。对方则会立刻冷静下来,仿佛注入了新养料和血液。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够同甘共苦。朋友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两个人的胜利。
友谊是一条越挖越深的地道,没有回头路走。
当今为人者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小节,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也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毛主席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青少年时期,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他和蔡和森、陈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在他身边。同时,毛泽东还与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许多平民百姓、民主党派人士交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朋友,他掌握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的情况,这种友谊为发展统一战线,制定党的方针政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兼昕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被唐明皇召入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曼、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曼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并厚赠与金帛,吴道子婉言谢绝,只求观赏裴旻的剑术。于是裴曼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结交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朋友间不应以金钱财物为重,而要以道义相交,气味相投、志趣相通为重。朋友间还应抛弃庸俗的恶习,不要把友谊沉浸在利己主义的杯水中。让友谊的春风扫荡掉那些阴霾污浊之气,将清新自然吸进每个人的心田。
择友要谨慎
《周易·系辞上》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朋友之间同心协力,就可以锋利无比,截断黄金。孔子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所说的朋友,当然是指对自己相交有益的朋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即正直、诚实和有教养有学识的朋友。这类朋友都是从友爱之心出发,不过分苛求朋友,他们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还能谅解朋友一时的过失和错误。同时,益友又是诤友,他们并不一味迁就朋友的过失和不足,自己认识到的真理,自己的学识,自己某些方面的美好品德,他们都尽量输送给朋友,帮助朋友涵养德行。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即是心心沟通,事事相助。刻骨铭心的友谊,没齿难忘。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应。
近代知名学者王国维是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博闻强记,智力过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绩,被罗振玉赏识,并结为朋友,后又成了儿女亲家。王家贫穷,罗出于把王国维当作赚钱机器的目的,常在经济上接济王。罗大量收进甲骨,让王来考释,但发表文章的署名却都用罗的名字,使他赚了大量的钱。而王最终由于经济上有勒逼,壮年投湖自尽。这都是交友不当害了他。
著名人物鲁迅虽然和王国维是同一时期,又都有弃医从文的大体近似的经历,由于鲁迅交友慎重,结果截然不同。鲁迅早年师从于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后与蔡元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又同许寿裳等学者、作家在事业上是互相切磋的好友。此外,还结交了许多革命青年,特别是结交像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朋友,对他能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鲁迅和瞿秋白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介绍翻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在自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鲁迅给以很高的评价。鲁迅也在瞿秋白牺牲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带病将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并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把瞿秋自在内的共产党人比作“知己”,并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也未始不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鲁迅之所以能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也得益于他身边的那些良师益友。
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尚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是事业成功的推进剂。
为朋友要两胁插刀
朋友的作用在于鼓励,朋友的价值在于创造,朋友的效能在于激发。
侠义,就是济弱扶倾,打倒强权的气度。而交朋友不外是交心,只有交心的朋友,才能持久,感情也才能巩固。遇到事情时,便会互相帮助,彼此扶持。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达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极致。
我们平日交朋友,只有带着三分侠义心肠去相交,才能获得至友。否则,若只是平淡的萍水相逢,或商场上的往来,或工作上的接触,都只是交际应酬之类罢了。何来的朋友之意?又何来的交心?以侠义之心交友,也绝非只讲义气,而盲目地同友人胡作非为。
一个真正以侠义交友的人,是同朋友相互规劝过失,勉志励行,切磋学问,更可以在你受到胁迫时,为你奋力解危。所以朋友间惟有以侠义之心相交,感情才会真。
有一个名叫皮西厄斯的年轻人,他因干了一些触犯暴君奥尼修斯的事被投进了监狱,不久后将被处死。皮西厄斯请求暴君放他回家乡去一趟,向他亲爱的人们告别,然后再回来伏法。暴君认为皮西厄斯想借机逃走,不肯放行。这时,一个自称达芒的年轻人自告奋勇代替皮西厄斯伏法。并说,如果皮西厄斯不回来他愿意代他而死。暴君十分惊讶,最后他还是同意让皮西厄斯回家,并把达芒关进监牢。
行刑的日子到了,皮西厄斯还没有来。虽然达芒做好了临死的准备,但他对朋友的信赖依然坚定不移。他说,为自己深信的人去受苦,他不悲伤。行刑的刽子手前来带达芒去刑场。就在这时,皮西厄斯出现在门口。暴风雨和船只遇难使他在路上耽误了许久。他一直担心自己来得太晚。他十分感激地向达芒敛意,然后向刽子手走去。暴君还算没坏彻底,还能看到人类的美德。他认为,像达芒和皮西厄斯这样互相热爱、互相信赖的人不应该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于是,就把他俩释放了。“我愿意用我的全部财产,换取这样一位朋友。”暴君感动地说。
孔子说:“君子彼此团结,但有不同的意见,互相切磋。小人嗜好相同,彼此勾心斗角,互相偷袭。”
双方掩饰自己而保持表面的一团和气,这样的友情对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和而不同”,双方都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越发相互信赖、长久,建立真正的友情。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为了帮助朋友,有时需要损伤以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但这毕竟是在“万一”的时候。平时,友情的基础应该是双方都不歪曲自己,照自己确信的方式生活,走自己向往的道路。在前进的道路上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真正的友情。
君子之交谈如水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要想得到知心的朋友,首先应敞开自己的胸怀。要讲真话、实话、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以坦率来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
没有知心朋友,即使拥有再多的朋友,也等于没有朋友。朋友不在数量的多少,而是要看两人之间能否以诚相见。
《论语·八佾》中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听后非常气愤。因为按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去祭祀名山大川,对周礼推崇备至的孔圣人认为这是“僭礼”的行为,气愤填膺,便要当时在季氏门下做事的学生冉有去阻止季氏的所为,但是冉有却回答说“不能”。冉有的无能,就在于他缺乏孔子那种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气概和力量。由此可见,当官的读书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有勇气。如果精神力量衰竭,没有气力,那么天下的事情就做不了丝毫,更不要说做大事。也就是说,要做一个道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培固自己的心性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朋友之间交往,应敢于说真话,肯让人知,朋友才能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从心灵深处喜欢你,回报给你的也将是他的真话、实话。英国作家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由于达尔文的坦率尽人皆知,哈尔顿就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回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了这些直截了当的回答,谁能不为达尔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或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但达尔文却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种高尚的品德,必能换来真挚的信赖和尊敬。
历来人们都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又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说真话,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总是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不要出卖朋友的秘密
一个言行和内心太清洁的人要得到朋友,常常很困难。这就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的意思并非徒弟,而是朋友。也就是说,人至清则无友。
正是因为道德礼俗的规范与人类天性的永恒冲突,所以人具有倾吐内心隐秘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也就构成了对友谊的渴望。
友谊很脆弱,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容易变质,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事实,朋友之所以将他的“隐私”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我们的同情、爱怜,要我们及时帮他出点子、想办法。但这些“隐私”知道者范围不能大,只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证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力。如果不把“保密”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热衷于流言蜚语,把朋友的“悄悄话”公诸于众,如果是无意间的“泄露”,还情有可原。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被事情真相歪曲,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把事情搞糟。同时还会使你失去朋友,甚至会失去周围同事对你的信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马克思住在巴黎的时候,与诗人海涅之间的友谊,达到了“只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当进步,写下很多战斗诗篇,夜晚,就到马克思家中朗诵自己的新作。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与他加工、修改、润色,但马克思从不在别人面前“泄露天机”,直到海涅的诗作在报章上发表为止。海涅称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为世人所羡慕,所称颂。
只有为朋友保密,“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的信赖,友谊才能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