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13632600000009

第9章 养生之道(9)

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因为天气炎热或暑湿过重,容易脾为湿困,出现头痛、头昏,不欲饮食。夏季暑热过盛,容易耗气伤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和阴阳平衡。养生调补方面,原则上以清补为主,所选药膳性质偏凉或平和,以清火养阴,使阴阳平衡。甘凉、利湿清暑、少油腻为夏季常用药膳的主要特点。人体自然喜凉爽,饮食上也多愿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腻的食物。对于部分在夏季贪凉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导致脾胃受伤、腹泻发热、感冒的人来说,在患病期间这些药膳饮食就不宜过多服用,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已经因寒凉而受伤、不再旺盛了,清养的时候不宜太过。

秋天,天气慢慢由热转凉、转燥,人体的代谢也渐趋平缓,养生进补也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天气转燥转凉固然再无夏日炎热潮湿之弊,令人感到舒适,但倘若转化太快太剧烈的话,人体也会适应不了,体内的阴阳平衡就会被破坏,表现出凉燥之邪伤人为患,所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另一方面,秋季虽然由热转凉,但夏季余热时有反复,部分人群由于夏季调理不当或受暑热太过,到秋天后体内仍有夏季余火未消,当气候转燥后,变成燥火为患,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皮肤干燥等症状。对这样的情况,就需以清平滋润为主进行调理,不宜过食煎炸动火之品。中医还认为,秋季天气肃杀,“在脏属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无论是初秋温燥,还是深秋凉燥,都容易伤肺致病,调理进补当以滋润为主,并根据天气寒温及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相应凉性、温性或平性药膳,以收到滋润益肺,祛邪强身之效。虽然如此,但因为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故秋季养生调理药膳还是以平性和凉性为多,温补之品相对较少用。

冬天,天气寒冷,“寒主收引”,人与自然相应,机体也处于收敛潜藏阶段,代谢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冬季是传统的最佳调补季节。

冬季调补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基本原则能够归纳为四个字:厚味温补。厚味不单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浓郁,更是指膳食营养丰富,味道甘美。中医认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浓郁甘美的饮食补充人体所需的精华营养。温补的意思很好理解,因为冬季寒冷,阴气盛,人体需要服食一些温热性膳食来驱寒温阳。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温补的冬季养生调补原则。从另一方面看,中医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元气推动的,而元气主要由肾化生,冬季“在脏属肾”,“肾主藏精”,通过冬季补益肾精能够促进元气的生成,所以冬季调补的另一原则特点能够归纳为“补肾填精益元气。”“厚味温补”与“补肾填精益元气”是冬季养生调补的原则,其中“厚味温补”是从人们服药膳的性、味方面归纳的,而“补肾填精益元气”则是从所服药膳的功能作用上归纳的,两者是统一的。

96.春季常用药膳

春天,天气慢慢暖和,万物开始复苏,人体内的变化也与自然气候变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敛慢慢变为阳气初升,所以人的活动也多起来。

中医认为,“由静转动、阳气渐升’’是人体在春季的重要生理变化,是“人与天应”的结果。此变化能够正常进行则人体就健康无病,若进行得不正常则机体内的平衡就被破坏,人体就易患病。

中医还认为,春天阳气升发,树木萌芽,与五脏中“肝”的性质相呼应,有“在脏为肝”之说,而“肝克脾”,春季肝气升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脾的运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饭量减少,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行饮食调理。

无论是比较健康的人士,还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进行饮食调养都必须顺应自然与人体的变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气那样进食太多厚味温补的食物,这样不仅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会扰乱人体阴阳平衡,即使服食了厚味温补的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补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后还有胃肠不适的反应。

春季进食药膳调养身体,还需要根据气候寒温变化和个人身体等情况而定。因为春季的气候寒温变化较大且经常反复,人体内的阳气升发也变化明显,所以服食的药膳性质也变化较多,原则上春季寒冷时不宜多服凉性药膳;气候转暖,阳气升发的时间不宜过服温补之品;个人身体若偏阳气弱者也不宜多服凉性药膳;阴虚有热者则不宜过服温补之品。这些是基本原则。所以春季常用的药膳在性质上凉、平、温性质均有,这也是与寒温交替时人体的生理变化相一致的地方。

下面介绍的药膳,是供春季养生调理的常用之品。

赤豆鲤鱼(平)

【配方】赤小豆100克,陈皮10克,草果1个,活鲤鱼1尾(约1000克),生姜、葱、胡椒、食盐、鸡汤、菜叶各适量。

【功效】利水消肿。适用于正常人春季调理脾胃,健脾息风利水。也可用于消渴水肿、黄疸、脚气、小便不畅等症。

【制作】

(1)将活鲤鱼除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待用。

(2)把赤小豆、陈皮、辣椒、草果洗净后,塞入鲤鱼腹内,将鱼放入大瓷碗,另加适量生姜、葱、胡椒、食盐,灌入鸡汤,上笼蒸制。

(3)蒸30分钟,待鲤鱼蒸熟后,即可出笼。另将葱丝或绿叶蔬菜用汤略烫,投入鱼汤即成。

【食法】每天1次,佐餐食用或单独食用,吃鱼吃豆、喝汤。

【宜忌】久食赤豆令人枯燥。

【解析】本方为唐代孙思邈所创,赤小豆与鲤鱼均为利水消肿之品,二者同烹,“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对轻症水肿、黄疸、小便不畅,有显著疗效。鲤鱼性凉,与性温之各药配伍,使整个药膳方性平、适宜各种体质人士服用。

姜汁菠菜(平)

【配方】菠菜300克,生姜100克,食盐、酱油、麻油、味精、醋、花椒油各适量。

【功效】通肠胃,解酒毒。尤宜于春季调理肠胃之用。

【制作】

(1)将菠菜削去须根,保留红头,切成长段,用清水洗净;生姜洗净后,捣出姜汁。

(2)将锅内加清水1000毫升,置火上烧沸后,倒入菠菜略焯,2分钟后捞出沥去水,装在盘内,晾凉。

(3)菠菜晾凉后,装在稍大的碗或小盆内,加入姜汁、食盐、酱油、醋、味精、麻油、花椒油,拌入味,装入菜盘即成。

【食法】佐餐食用。

【宜忌】各种体质人士均可适用,尤宜于饮酒过多者。

【解析】菠菜性味甘,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之作用,与辛温之生姜发表散寒,健胃增食相结合,烹饪食用后,起到通凋肠胃解酒毒之作用。

葱白炖豆腐(温)

【配方】淡豆豉30克,葱白50克,豆腐1大块。

【功效】解表发汗,祛痰利尿。尤适用于早春季节外感风寒的咳嗽、伤风鼻塞等症。

【制作】

(1)先将豆腐切小块后略煮,再放入淡豆豉、葱白煮熟。

(2)趁热饮汤,吃豆腐,盖被而卧,出微汗,即可祛除风寒。

【食法】每天1次,佐餐食用。

【宜忌】任何体质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淡豆豉辛温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作用;葱白有发表,通阳,解毒的作用;而豆腐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作用。豆豉、葱白、豆腐共烹,可增强其解表发汗,祛痰利尿之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治疗外感风寒咳嗽,伤风鼻塞等症。

97.夏季常用药膳

夏天,天气炎热,万物都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人体在此时的代谢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时期。

中医认为,夏天人体的“阳气”最旺盛,这是顺应自然气候变化的结果,但是因为天气炎热或暑湿过重,人体自然喜凉爽,饮食上也多愿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腻的食物。此时,冬季进补常用的厚味温补之品在夏季已不适合服食了,倘若还要温补,就会热上加热,助长内火,耗伤阴津,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阴寒体质或患阴性病者除外)

夏季暑热过盛,容易耗气伤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和阴阳平衡。养生调补方面,原则上以清补为主,所选药膳性质偏凉或平和,以清火养阴,使阴阳平衡。甘凉、利湿清暑、少油腻为夏季常用药膳的主要特点。对于部分在夏季贪凉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导致脾胃受伤、腹泻发热、感冒的人来说,在患病期间这些药膳饮食就不宜过多服用,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已经因寒凉而受伤、不再旺盛了,清养的时候不宜太过。

下面介绍的药膳,是供夏季养生调理的常用之品。

荷叶凤脯(凉)

【配方】鲜荷叶2张,火腿50克,剔骨鸡肉250克,蘑菇50克,食盐、白糖、味精、香油、鸡油、绍酒、胡椒粉、玉米粉、生姜、葱各适量。

【功效】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进补,有益于夏季常见的心烦疲乏等症状的改善。

【制作】

(1)将鸡肉、蘑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片;姜切薄片;葱切成节;荷叶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掉蒂根,切成片。

(2)将蘑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用凉水冲凉,把鸡肉、蘑菇一起放入盘内,加食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绍酒、芝麻油、鸡油、玉米粉、姜片、葱节,搅拌调匀,然后分放在荷叶块上,再放火腿1片,包成长方形肉包,码在盘内,上笼约蒸1小时即成。

【食法】可佐食,亦可单食。

【宜忌】各种体质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鸡肉甘温,具有益气、补精添髓的功效;荷叶性寒凉,味苦涩,具有清热解暑之作用。二者结合烹饪经常食用后,则可起到益气健脾、清热解暑的功效;对心烦热渴、小便不畅、疲乏无力等症大有裨益。

果仁排骨(平)

【配方】草果仁5克,薏苡仁50克,排骨500克,冰糖屑50克,生姜、葱、花椒、料酒、卤汁、味精各适量。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消食和胃。适用于脾虚湿重、骨节疼痛、食少便溏等症。

【制作】

(1)将草果仁、薏苡仁炒香后,捣碎,加水煎煮2次,提取滤液2000毫升;将猪排骨洗净,放入药液中,再把生姜、葱拍破,放入锅内,加花椒,将排骨煮至七成熟,捞取排骨,晾凉。

(2)将卤汁倒入锅内,用文火烧沸,放入排骨,卤至透熟后起锅。

(3)取适量卤汁倒入锅中,加冰糖、味精、食盐,在文火上收成浓汁,烹入料酒后,均匀涂在排骨外面即成。

【食法】每天1次,佐餐食用。

【宜忌】无特殊禁忌。

【解析】草果辛温燥,具有燥湿除寒,消食化积之作用;薏苡仁性凉,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排骨为滋阴润燥之品,药食结合共烹食用,可增强健脾祛湿,消食和胃的作用。常食对脾虚湿重、痛风患者有裨益。

茉莉银耳(凉)

【配方】银耳20克,茉莉花30朵,清汤1500毫升,味精、料酒、食盐各适量。

【功效】滋阴化湿养颜。适用于夏季调养。

【制作】

(1)将银耳用凉水洗2次,再用凉水浸泡,待涨发后,用开水焯1下,放入凉水漂凉待用;将茉莉花去蒂,用清水洗净,扣在盘中(以防失去香味)待用。

(2)将锅内放入清汤,下料酒、食盐、味精,用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将汤盛入汤碗中,随后把泡银耳的水滤去,用开水将银耳焯透,放入汤碗中,再将茉莉花撒在碗中即成。

【食法】可佐餐,亦可单食。

【宜忌】无特殊禁忌。

【解析】银耳性凉润,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之作用;茉莉花性稍凉,具有清热解表,和中下气,利湿之作用。二者结合烹饪成汤,夏季食用,可增强滋阴化湿养颜之作用;另对肺阴虚之咳嗽等症亦有裨益。

98.秋季常用药膳

秋天,天气慢慢由热转凉、转燥,人体的代谢也渐趋平缓,养生进补也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

天气转燥转凉固然再无夏日炎热潮湿之弊,令人感到舒适,但倘若转化太快太剧烈的话,人体也会适应不了,体内的阴阳平衡就会被破坏,表现出凉燥之邪伤人为患,所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

另一方面,秋季虽然由热转凉,但夏季余热时有反复,部分人群因为夏季调理不当或受暑热太过,到秋天后体内仍有夏季余火未消,当气候转燥后,变成燥火为患,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皮肤干燥等症状。对这样的情况,就需以清平滋润为主进行调理,不宜过食煎炸动火之品。

中医还认为,秋季天气肃杀,“在脏属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无论是初秋温燥,还是深秋凉燥,都容易伤肺致病,调理进补当以滋润为主,并根据天气寒温及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相应凉性、温性或平性药膳,以收到滋润益肺,祛邪强身之效。虽然如此,但因为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故秋季养生调理药膳还是以平性和凉性为多,温补之品相对较少用。

以下介绍的药膳,是供秋季养生调理的常用之品。

九月鸡片(凉)

【配方】鲜菊花100克,鸡脯肉600克,鸡蛋3只,清汤、食盐、白糖、黄酒、胡椒粉、麻油、葱、姜、水豆粉、玉米粉、猪油、味精各适量。

【功效】补养五脏,祛风明目,益血润容。适用于秋季调养、清除夏季余火气。也可用于疮疽痈肿、风火眼赤、高血压、头晕等症的调养。

【制作】

(1)将鸡脯肉切成薄片;菊花瓣用清水轻轻洗净,用冷开水漂净;葱、姜洗净后,切成丝。

(2)将鸡片加蛋清、食盐、黄酒、味精、胡椒粉、玉米粉调匀上浆。另用小碗放食盐、白糖、清汤、胡椒粉、味精、水豆粉、麻油(少许)调成芡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