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13631700000021

第21章 内科(20)

〔方解〕慢性肾炎病位以脾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不论急慢性病到了末期,非从脾肾论治不为功。莲子养心、益肾、补脾,《本草纲目》谓:“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香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胃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芡实固肾补脾,《本草经百种录》云:“芡实淡渗甘香,则不伤湿,质粘味涩,而不滑泽肥润,则不伤于燥,凡脾胃之药,往往相反,而此相成,故尤足贵也。”淮山药健脾、补肺、固肾,《本草正》云:“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本草求真》云:“然山药之阴,本有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本草正》谓:“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守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四味配合,能补肺肾健脾胃,在闽南民众常用于病后滋补之药,味淡而甘,配合猪脬以化膀胱之气,气化而小便自利。如气虚则加参、芪,如虚损气虚可加冬虫夏草,《重庆堂随笔》谓:“冬虫夏草,具温和平补之性。”《本草从新》云其:“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

〔加减〕阳微阴脱,呼吸急促,脉细,加高丽参10克(另炖),蛤蚧尾一对、肉桂2克(合研末安肾汤冲服):如肾阳不足,腰痛脚弱,金匮肾气丸10克,安肾汤送服,1日2次;如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全匮肾气丸10克,安肾汤送服,日2次;如阳虚气虚,呕恶腹胀,心悸不宁,右归丸10克,安肾汤送服,日2次:食少便溏,脘腹胀满,香砂六君丸10克,安肾汤送服,日2次。

〔按语〕本方以养为主:养心、养脾、养肾,冀心气旺,脾气健,肾气充,正复邪气自除,乃治本之法,可以久用,值得师法。

16.10芪萸仲柏汤

〔组成〕黄芪15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黄柏6克白茅根12克茯苓15克牡蛎20克金樱子12克

〔功效〕益气养阴,补肾化浊。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而表现腰酸体瘦,舌质淡红胖嫩,苔腻,脉沉细弦,蛋白尿者。

〔用法〕1日1剂,清水煎,上下午各服一次。

〔方解〕慢性肾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阴水”、“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然不外乎虚实夹杂。蒋氏积数十年之临证经验,以“肾虚浊滞”概其机。其中,肾虚为本,气虚阴虚最为常见:浊滞为标,湿停热郁兼而有之。慢性肾炎虚症居多,尤其是水肿基本消退后,更为显著。即使为实,也属虚中夹实。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虚则封藏失职,固摄无权,是以蛋白、红细胞等精微物质随尿流失;浊滞则污秽不去,困遏伤正,而见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难以祛除。气阴不足,则神疲乏力;上不荣色,则面白少华;肾元亏虚,故见腰愈酸楚或疼痛,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而脉之有力无力、尺部沉取如何及舌之有苔无苔,更为症之虚实之重要依据。肾虚则脉多沉细无力,舌胖嫩边有齿痕;浊滞则脉多见弦,舌呈腻苔。

蒋氏据“肾虚浊滞”之病机而立补肾化浊之治法。自拟芪萸仲柏汤,由黄芪、萸肉、杜仲、黄柏、白茅根、茯苓、牡蛎、金樱子等为主组成。以黄芪充其气,萸肉养其阴,合以杜仲而补肾益元。萸肉酸温不热,平补阴阳:杜仲甘温不燥,侧重温补。更佐黄柏之苦寒清热燥湿于温补之中,既达清热燥湿而去浊,又图阳中求阴而益肾。茯苓、白茅根渗水湿,清郁热,助黄柏之祛其污浊。祛其污浊者,祛其尿中白细胞,清其血中之肌酐、尿素氮也。牡蛎、金樱子敛阴液,缩水泉,助芪、萸之补肾摄精。补肾摄精者,增其血中之白蛋白、清其尿中之蛋白、红细胞也。其方重于补虚,然补而不嫌滋腻:兼以泻浊,然泻而不虞伤正。故临证选用,效加应桴。

〔加减〕体虚易于感冒者加党参12克、炒白术9克;水肿未消、小溲短少者茯苓改为用皮,加大腹皮9克、车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口干烘热者加生地15克、麦冬9克、炒知母9克、菟丝子12克;尿赤而见红细胞者加大小蓟各12克、阿胶珠9克。

〔按语〕芪萸仲柏汤是蒋文照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代表方,凡蛋白尿顽固不消者,可以试用本方。

〔典型病例〕钱某,男,51岁,1991年10月7日初诊。

肾炎反复6年。1989年10月复发加重,诊为“慢性肾炎肾病型”,住院治疗16个月。出院检查:浮肿基本消退,血压趋于正常,血清蛋白4.8克%,甘油三酯150毫克/100毫升,总胆固醇300毫克/100毫升,尿蛋白(+~艹)。近半年来,夜尿频多,每晚4~5次,量多清长,腰脊酸楚,两耳鸣响,神倦乏力,舌质淡红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沉细。治拟益气养阴,补肾化浊。

生黄芪24克、制萸肉6克、生地15克、杜仲12克、黄柏9克、银花15克、生牡蛎20克、白茯苓15克、白茅根15克、金樱子12克、芡实15克、菟丝子12克、潞党参15克。

宗上方意,稍作增损,连服50余剂。11月25日复诊,尿检连续3次蛋白呈阴性。夜尿1~2次,腰酸耳鸣减轻,体力渐增。血清蛋白5.8克%,甘油三酯120毫克/100毫升,总胆固醇260毫克/100毫升。

16.11资肾益气汤

〔组成〕生晒参10克(药汤炖)黄芪30克车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泽泻15克

〔功效〕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健牌利尿。

〔主治〕慢性肾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软、四肢轻度浮肿,小便短赤,大便时溏时秘,口干而喜饮,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等。

〔用法〕日一剂,文火久煎,分温服。

〔方解〕慢性肾炎,可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尿常规检查以蛋白尿、管型、红细胞为主要表现。《素问·水热穴论》谓:“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以脾肾为主,以其久病多虚,故以生晒参调中益气,《月池人参传》说:“人参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清·邹澍《本经疏证》认为:“人参首先入脾而仓廪崇矣,次入肺而治节行矣,次入肾而作强遂矣。”黄芪,《本草正义》云:“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本草求真》曰:“黄芪入肺补气。”李东垣谓黄芪“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参芪配合,益气培土,补肺利尿,疗效更佳。茯苓皮利尿渗湿,《本草纲目》谓:“主水肿腹胀,开水道。”《中国医学大词典》谓:“茯苓皮行水不耗气,胜似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清热,《医学启源》谓:“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茯苓皮配伍车前子增强渗湿利尿作用。泽泻利水渗湿而补阴,《名医别录》谓:“补虚损五劳,起阳气,逐膀胱,三焦停水。”地骨皮清热凉血,《本草新编》谓:“入肾不凉肾,反而益肾能生髓。”《本草述钩元》:“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未以益阴为其功。”杜仲补肝肾,《本草汇言》:“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脊之痛,非杜中不除。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佐以地骨皮,益阴而祛肾中虚热。本方补而不腻,利而不伐,虚中带实,实中带虚,皆能适应,在临床可根据病情,予以加减。

〔加减〕脾虚气滞,全身浮肿明显,加川花椒10克、生姜皮三片,另以玉米须60克、水三大碗先煎,去渣将汤分2次煎上药。肾虚水泛,面浮身肿,按之没指,乃肾阳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破故纸8克、桑螵蛸8克:淤血阻络,水肿久留,面色暗滞,舌质紫暗,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红花5克、益母草10克;脾虚失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腻,加白术15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肾衰水泛,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加吴茱萸8克、半夏8克、陈皮8克、代赭石20克;若出现尿毒症,可配合宁元散(方详下):如血压升高,头晕脑胀,手指蠕动,面色潮红,舌干咽噪,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枣仁30克、龟板20克、地龙干20克、天麻10克;如邪毒内闭,用安宫牛黄丸,每次服一粒,一天二次,羚羊角尖磨温开水,每次服2克,一天2~3次。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因症状不同治法亦异,主要以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因势利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善后可用安肾汤(方详下)以资巩固。

〔按语〕本方为盛国荣从事多年治慢性肾炎之验方,治疗慢性肾炎,随症加减,疗效较佳。曾两次总结治疗经验,发表于《福建中医药》、《辽宁中医药杂志》。

16.12加味神芎导水汤

〔组成〕川芎12克黑丑20克大黄、黄芩各15克黄连10克薄荷9克滑石、苏叶各30克鲜崩大碗500克

〔功效〕荡涤浊邪,泻热行水,降低血中非蛋白氮。

〔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用法〕加水1200毫升,煎诸药得300毫升,入大黄,微火煮沸3分钟,去渣。另将鲜崩大碗温开水洗数遍,捣烂后绞取汁约200毫升左右,和药液混匀,1日分3次服。神昏痉厥者鼻饲给药。

〔方解〕刘河间制神芎丸,本治男妇老幼一切热症及痰饮酒食停积。王肯堂更名为神芎导水丸,用治水邪久溃,内外具实,二便闭涩之症。余则加入苏叶、鲜崩大碗,改为汤剂。此方大旨乃攻实邪,为急则治标之法。因为急、慢性肾衰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中过高的氮质,就是中医所说的“邪”。邪一日不去则正一日不安。故用大黄、黑丑荡涤实邪,推陈致新: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滑石通调水道;又用川芎、薄荷宣行气血,以通其壅塞。诸药合而为剂,攻邪之力甚猛。然毕竟不若舟车、浚川诸方之险峻,故刘河间说,服用此方,“得二便通调,结滞自去,不动脏腑,有益无损”。现又在原方基础上,加苏叶、鲜崩大碗,降血氮之力更大。《金匮》用苏叶解鱼蟹毒,历代医家多有验证。崩大碗即《本经》所载之“积雪草”,主治“大热、恶疮、痈疽”,广东农村用之解救钩吻中毒。解放前,氯霉素尚未问世之时,有民间铃医用鲜崩大碗捣汁内服,救治肠伤寒毒血症严重者多效。故纳此两药于神芎导水汤中,相得益彰。

〔加减〕神昏加安宫牛黄九1枚;咯血、衄血,加茅根60克,黑栀子15克;呕逆不止,加竹茹18克、半夏9克;水邪射肺,喘急不得息,加葶苈子30克、桑白皮15克;闭尿不通,加川牛膝15克、地龙12克:热盛动风,头痛眩晕抽搐,加羚羊角9克、钩藤15克。

〔按语〕原方出《宣明论》,乃刘河间所制,《证治准绳》用治阳水实证,现从原方加味,治急、慢性肾衰。治疗由泌尿系统本身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尿路梗阻等)所导致之急性肾衰,有较好效果。因为这些疾病,病多急骤,而病程较短,属中医所谓邪盛而正犹未伤者。此方能荡涤实邪,顿挫病势.预后较好。而慢性肾衰(尿毒症)则是各种肾病导致肾实质进行性毁损的最后结果,中医谓之“损不可复”,此方只能取效于一时。按中医观点,慢性肾衰之症,多是脾肾久虚,虚甚则损,因而脾之升清降浊、肾之化气布津功能皆告失职,以致水液无主,泛滥莫制,蕴藏脏腑肌肤内外,成为浊邪:浊邪阻塞,气壅不通,久郁则从火化。火与浊邪上乘巅顶,为痛为晕,引动肝风则痉厥。此乃“重阴必阳”、久虚变实之理。此时标症急,急当治标。遵《内经》“二虚一实、偏治其实”的原则,投以本方,可暂时降低血氮(近年经治尿毒症78例,血氮下降率96.1%),改善症状。然后,“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亦可延长病人生命,所治存活5年以上者已有6例。

17.糖尿病

17.1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

〔功效〕益气养朗活血。

〔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用法〕日1剂,水煎分温服用。

〔方解〕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分为两大类:依赖胰岛索糖尿病和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在我国以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为最多。在10余年观察中发现,糖尿病可分为5个类型:1.气阴两虚型;2.阴虚火旺型:3.阴阳两虚型:4.气虚血淤型;5.燥热入血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

降糖方为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有效基本方剂。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暗,脉沉细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