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13629600000058

第58章 用药常识(4)

部分药品的名称也确实和其主要作用及用途有一定关系,如: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胃舒平、速尿、胃复安、肝泰乐、利胆片、咳必清、安定、止喘片、感冒清、乘晕宁及众多的中成药脑力宝、心宝、肝宝、肾宝等等,也不能轻易选择。因为,除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外,还有副作用一面。如止咳片,常由多种成分合成,其中麻黄素不适合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心跳过速的人服。

还有些药名还会使人产生误解,如有人误认为消炎痛能治牙疼,还有人误用利血平治贫血,误用心得安治心慌,等等。这都是因为只看药名,不看其说明书。只是慕名买药,才招来祸事。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有哪些

药物是人类用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当这些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与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接触后,使其在功能或形态上发生变化并产生相应的药物作用时,即可达到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目的。药物的基本作用主要是增强或减弱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凡是能使机体功能增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凡使其原有功能减弱的药物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药物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药物作用时叫局部作用,如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药物经不同途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器官所表现的作用叫吸收作用,如心得安口服吸收后作用于心脏而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接触的组织器官上所表现的作用叫直接作用,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所导致的继发效果叫间接作用。如洋地黄制荆对心脏的强心作用是一种直接作用,通过强心作用可使心衰病人的尿量增多,此为间接作用。

(3)选择作用:一种药物对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并不是一样的,一般是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影响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就是药物的选择作用。如洋地黄对心脏、麦角新碱对子宫都表现高度的选择性:

另外,根据用药效果又可以将药物作用分为预防作用、治疗作用、副作用、毒性作用等。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代谢合成,而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比如,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又如,氟哌酸能抑制DNA的复制,使细菌细胞不能分裂繁殖。

药物是怎样产生疗效的

由于药物的种类很多,性质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治疗效果的。

(1)调节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某一器官的功能过分增强或减弱,就可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失调,出现病态,就需要用药物加以调节,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这种调节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或使功能活动增强——兴奋作用,如助消化药,能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欲增强;或使功能活动减弱——抑制作用,如安眠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导致睡眠。镇痛药能减弱人体的疼痛感觉。止咳药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等。

(2)杀灭微生物和寄生虫:许多药物对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蛔虫、钩虫、血吸虫等)的繁殖和生长,能起杀灭和抑制作用,如常用的青霉素、驱蛔灵、灭滴灵等。

(3)补充人体必需的物质:人体由于营养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如铁、维生素、激素、电解质等)缺乏时,可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补充。

(4)促进或抑制酶的活性:细胞内进行的种种复杂的化学变化,包括组织成分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释放与利用等都需要酶的参与。当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促进时就可明显地影响生理生化功能。药物可以通过对酶活性的影响而发挥治疗作用。如胰岛素可以促进己糖激酶的活性,从而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所以可用来治疗糖尿病。

哪些因素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病理因素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所以我们在应用药物时,除了应了解该种药物的作用及用途外,还要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1)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就越强。但超过这个范围,就可引起中毒,我们通常服用的药量称为治疗量或常用量,是一种既可获得良好疗效而又安全的剂量,病人自己不可以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2)给药途径及联合应用:一般情况下,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也明显。另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时可以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出现新的毒副作用,使用中应注意。

(3)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身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儿与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育还不完善;有些药物可引起中毒并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代谢和排泄机能降低,所以用药剂量要比成人量适当减少;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点,比如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因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或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可致畸胎或影响胎儿、乳儿的生长发育,服药时应该注意;另外,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与适应能力可以不同,如有人吃某种药时每次吃一片就管用,而有的人则需吃两片才行。

(4)病人的病理状态:病人的病情对药物作用也有一定影响,比如退热药只对发热的病人有退热作用,而对正常人则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肾功能不足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减慢,有些药物虽使用常用量,也可发生蓄积中毒,如洋地黄类强心药,应注意减量。

什么是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

除去只要求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外,药物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人血,并且达到有效血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药物的吸收过程是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如胃肠黏膜、毛细血管壁等)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叫药物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锋霉素静脉输液给药就比口服给药吸收速度要快。药物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疗糖尿糖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因为它们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药物吸收速度就必然减慢或停滞。

什么是药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径有哪些

进入人体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这就叫排泄。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对于肾脏有损害的磺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除肾脏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醚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部分经胆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妇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药物的排泄途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防止由于自身服药而间接造成婴儿中毒。

什么是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进人体内的药物一方面发挥对机体的影响,同时机体也不断地转运或改变着药物,药物最终将以不同形式离开机体。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见什么是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

(2)分布:经过吸收入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

(3)代谢: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4)排泄:(见什么是药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径有哪些?)

什么是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

副作用: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药理作用。因为一种药物可以有多种作用,当利用它的一种作用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来的其他作用称为副作用。因其副作用与治疗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例如,在用阿托品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时,其抑制腮腺分泌的作用,而使病人出现口干的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常可通过合并用药使其减小或消除。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有时用药量不大,但是病人存在着某些遗传缺陷,或患有其他疾病以及对此种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出现的一些严重症状,就称为毒性作用。如长期大量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所引起的听神经损伤,也叫药物中毒性耳聋,就是药物毒性作用的结果。

过敏反应:也叫特异质反应。因为这种反应只发生于对某些药物非常敏感的病人身上,而一般人,即使应用较大剂量也不会发生这种反应,说明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药物起到了致敏原的作用,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也可以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或者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例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荨麻疹、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耐受性:指少数人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很低,甚至用到中毒剂量才产生治疗作用而不引起中毒的一种特性。为防止耐受性产生,应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可与其他药交替使用或采用间歇服用的方法。

药物依赖性:指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病人在精神上产生依赖性,停药后会出现主观上的不舒服,但没有严重的精神和全身症状,病人会要求继续应用该药来避免停药时的不适。依赖性继续发展就成为成瘾性,中断用药时可引起戒断症状,出现烦躁不安,流泪,流口水,呵欠连天,出汗,腹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防止的办法是不要长期或超剂量使用安眠药及成瘾性镇痛药,严格掌握他们的适应证、剂量和疗程。

抗药性:也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对于药物的抵抗性。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长期使用某种药物,病原体反复多次与之接触后反应性降低,以至病原体能抵抗该药而不被抑制或杀灭。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剂量要足够,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可与其他药合用,从不同环节控制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如何从外观上识别药品是否变质

药品变质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对于存放药品是否变质应首先从外观上加以辨别。

(1)片剂:多为白色,若颜色变深,表面出现花斑、疏松、受潮、粘连、发霉或有结晶状出现时,说明此药已变质,应停止使用。有些药品若膨胀,疏松等也应停止使用。糖衣片常制成特有颜色,若颜色异常或出现黑斑、花斑、受潮、粘连,也不能使用。

(2)注射剂:注射剂均应澄明,如发现内有纤维、白点、沉淀物、杂质、絮状物等均不能使用。有些药品久放后出现结晶或中草药制剂久放后出现混浊也不可使用。此外有些注射剂如维生素C等原为无色药液,久贮后颜色变成深黄或棕色及其他颜色时,虽然药液澄清,但仍视为变质不可继续使用。

(3)其他剂型:粉针剂,粉末潮解成块或明显粘瓶壁时,则不可使用;眼药水类有结晶析出,霉点、絮状物出现,混浊及变色均不可使用;酊剂,发霉、沉淀或异味时不可使用;油膏剂,如出现干涸、油水分离、异味发霉时不可使用;丸剂,若出现发霉、虫咬,水丸松散或潮解,蜜丸变硬、变干异味等均不可使用。

什么是药品的有效期、失效期和批号?到期药品能否延长使用

有效期:药品的有效期是经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根据各种因素考核和观察后确定的,以其效价和稳定性为标准,订出了每个药品的有效期限。一般是以整年计算。如标签上印着“有效期2004年7月”,就是说2004年7月31日前有效。也有的标上批号,并印上有效期几年。

失效期:是指药品从生产出来之日起,到规定的有效期的时间,如印有“失效期2004年6月”是说到2004年6月1日就失效了。有效期与失效期虽同是一个月分,但天数相差30天,应加以注意。

每种药品都标有批号。批号是药品每批生产出来的时间。一般采用六位数来表示,如“030601”,前两位数表示年,中间两位数表示月,末尾两位数表示日,即2003年6月1日生产的。如果印有“03061—2”,是表示2003年6月1日生产的第二批。如果标明上一批号后,印有有效期3年,是说到2006年5月30日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