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13629600000037

第37章 家庭常见疾病(36)

(4)发热3~4日后,病儿身上开始出疹子,先从孩子的耳后、颈部出现,然后在面部也可发现疹子,最后在躯干、四肢出现疹子。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高出皮肤,压之褪色。初发时疹子密度稀,界限分明,较细,色较淡,以后逐渐密集或融合成片。皮疹间可见到正常皮肤。出疹时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加重,并可出现呕吐、腹泻。舌、乳头红肿,颈淋巴结肿大,咳嗽频繁,双眼结膜红肿畏光,病儿还可出现嗜睡等。出疹期常持续3~5日。待四肢及手、足心都出了疹子才算出齐。

(5)出疹3~5日后,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皮疹由红色转为棕褐色。退疹时体温开始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病儿的精神、胃口开始好转,皮疹开始消退,出过皮疹处的皮肤出现像麦麸样的脱皮,并留下棕色瘢痕,这种瘢痕须经过1~2周后才可消失。

2.区别要点:

(1)病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又接触过麻疹病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麻疹黏膜斑和皮疹者,就应诊断为麻疹。

(2)麻疹应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和药疹进行区别。区别方法如下。

①风疹。特点是皮疹类似麻疹,但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先出现于面部,很快波及躯干而四肢远端较少。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

②幼儿急疹。属婴幼儿的一种良性急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者。由病毒引起,经呼吸道传染。突然发病,发高热,体温多在39~40℃,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发热持续3~5日后骤然下降,热退后疹出。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最早出现于颈部及躯干,很快波及全身。面部及四肢远端较少,大多呈稀疏分散,也可融合成片,1~2日后可消退。在发热期常伴有颈、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③猩红热。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发高热,剧烈的咽痛,口周有苍白圈,草莓舌为本病特点。皮肤充血性变红,上有鲜红色斑疹,先见于颈、胸部,面部没有皮疹,2~3日可出遍全身,第6~7日开始消退,可出现大块脱皮。

④药疹。有用药过敏史,在出疹前有用磺胺类、青霉素类、巴比妥类等药史。出皮疹处发痒、在身体受摩擦和被压处皮疹较多,并缺少麻疹特有的症状,如麻疹黏膜斑和疹前的上呼吸道症状等。

3.家庭治疗:

(1)由于目前西药对麻疹还无特效疗法,所以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如体温超过39℃时,可参照流感篇应用小儿百服宁,或用温水擦浴降温。用退热止痛药时,不可用量过大,以免体温下降过快、过低而导致疹出不畅引起并发症。

(2)中医中药。实践证明在麻疹不同时期应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治疗,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不同年龄小儿,用药量应酌减。

①出疹前期可用银花、连翘各9克,牛蒡子、前胡、浮萍、葛根各6克,升麻、蝉蜕各2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②对于疹出不畅者可用西河柳30克,鲜芫荽30克,加白酒或水各100毫升,水煎后熏蒸病儿的口鼻,再用毛巾蘸药液擦四肢和胸腹部,每日1~2次。

③沙参、麦冬、天花粉、生扁豆、芦根各10克,桑叶、青蒿各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④地骨皮10克,桑白皮6克,知母、沙参各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麻疹后发热不退者。

⑤桑白皮15克,冰糖6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适用于疹后咳嗽者。

⑥生石膏1.5克,玄参、银花、生地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疹后齿龈糜烂者。

⑦木通3克,扁豆、山药各10克,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疹后腹泻者。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应卧床休息。室内应保持安静,空气应新鲜湿润。防止强光刺激病儿的眼睛。多给病儿喝开水,最好喝芦根水,以利于清热解毒。

(2)饮食。病儿应吃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品,不需忌口,高热出疹期间,可给病儿吃牛奶、豆浆、米汤、面片汤等;不吃油腻大的食品。病儿开始退热退疹时,可增加进食量,吃蛋羹、蛋糕、瘦肉、肝脏、鱼和各种水果以及胡萝卜、西红柿等青菜。

(3)发热的护理。孩子出麻疹时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有利于透疹,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用退热止痛药,以免导致出疹不畅,甚至继发肺炎、心衰等并发症。对于发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可适当应用小儿百服宁,但用量不宜过大,将病儿体温降到38.5℃左右为宜,以保证出疹顺利,安全康复。

(4)五官的护理。注意病儿五官的清洁,经常用温开水擦洗眼屎、鼻腔分泌物,并经常漱口;对年龄小的病儿家长应用纱布块蘸温开水为病儿清洗口腔。

(5)注意观察病情。单纯出麻疹通过良好的护理大部分都能很快恢复健康。但年龄小的孩子及有佝偻病、营养不良或慢性咳嗽者,患麻疹后,由于身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容易发生并发症。对此家长应通过病情观察,争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麻疹死亡的重要原因。2~3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原有佝偻病或营养不良者更易并发肺炎。这种并发症可发生在麻疹的各个时期,但多发生于出疹后一周内。病儿除具有麻疹的表现外,还会出现高热不退或皮疹开始消退而体温持续不降,并出现咳嗽加剧、气急、鼻翼扇动、面色发绀等。

②心血管功能不全。是因麻疹毒血症状严重,同时有高热、体内代谢紊乱。酸中毒或并发肺炎,使心肌发生缺氧及心肌营养不良所致。多见于2岁以下的麻疹病儿。轻症心肌炎者,可在出疹期出现心率增快、心音弱或奔马律。并发重症心肌炎时,可出现皮疹突然隐退,伴有气急、青紫、四肢发凉、血压不升、肝脾肿大等心衰的症状。

③喉炎。并发喉炎者约为1%~4%,多数发生于2~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小儿咽喉狭小,黏膜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周围被子环状软骨组织所限,当喉炎发生后,声门下组织发生严重水肿,喉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极易造成喉梗死,所以家长应特别警惕。并发喉炎时,病儿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均内陷。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至窒息而死亡。这种并发症多发生在出疹期和退疹期。

④如果麻疹病儿耳道流脓,年龄大的孩子说耳内痛,小儿哭闹不安,这很可能并发了中耳炎。对于以上并发症,一经发现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按规定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麻疹疫苗。

(2)对麻疹病儿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及时隔离病人。有条件时,病儿和护理人员要单独居住,家庭居住有困难的,应将病儿与未出过麻疹者分开居住。麻疹病儿的隔离时间为出疹后6日。对合并肺炎者,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

(3)在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场所。对于一般无严重并发症的麻疹病儿,医务人员应做到麻疹病儿不出门,医药送上门,这样既能减少麻疹的传播机会,又减少麻疹病儿继发其他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4)加强消毒工作。由于麻疹病毒抵抗力弱,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会失去致病力,因此病儿的居室只要按时开窗通风就能达到消毒的目的。虽然麻疹病毒可经病儿的大小便和眼分泌物排出,但这些间接传染的机会很小,没必要进行其他的消毒处理。只要把病儿的衣服洗烫后晒干,被、褥和玩具、文具放在日光下暴晒就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较急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1~5岁的孩子发病率较高。小儿患过风疹后可获终身免疫。风疹病儿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儿的鼻、咽和口腔中都含有风疹病毒,从潜伏期后3~5日至皮疹隐退后都有传染性。风疹病毒可由咳嗽喷出体外,漂浮在空气中,如果被未患过风疹的孩子吸入,就可能发病。

1.疾病特点:

(1)风疹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4~21日。

(2)前驱期,多为1/2~1日。病儿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伴有咽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有的病儿还会出现呕吐和腹泻。耳后和后颈部淋巴结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呈单个分布,有轻度压痛,大多数在疹退后逐渐缩小。

(3)出疹期,发热1~2日开始出疹。最先见于面部,在24小时内遍及周身。皮疹初为稀疏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的皮疹融合,类似麻疹样皮疹。出疹第二日开始,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变细呈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多于3日内迅速消退,可能留下较浅色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升高,全身症状很轻。

(4)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是指妊娠妇女在怀孕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后,胎儿可发生宫内感染。此时正是胎儿三个胚层分化,各种器官形成的时期,细胞分化受抑制,胎儿尚不具备合成干扰素的能力,因此新生儿可发生各种畸形。最常见的畸形是白内障、心血管畸形、聋哑、小头畸形、生长呆滞、骨骼发育障碍。

2.区别要点:

风疹应须与麻疹和猩红热相区别。此外,风疹与幼儿急疹有相似之处,但幼儿急疹只发生于婴儿时期即2岁以下,而且有高热。发热3~4日以后,开始退热时才出皮疹。

3.家庭治疗:

(1)目前西医对风疹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如发热过高时,可选用小儿百服宁或参照流感篇应用“快克”等,也可采用温水擦浴等。

(2)中医中药对风疹有一定的疗效,可酌情选用以下方药。

①金银花6克,连翘6克,蝉蜕3克,赤芍6克,板蓝根9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②连翘、牛蒡子各10克,薄荷4克,甘草2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③板蓝根15克,紫草9克,蝉蜕6克,甘草4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④芦根40克,竹叶30克。水煎代茶饮。

⑤银花、僵蚕各10克,板蓝根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

4.家庭护理:

(1)休息。病儿应安静休息,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湿润。每日中午要开窗通风20~30分钟,通风时,可给病儿穿好衣服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利于病情恢复。

(2)饮食。在发热和出疹期,应给病儿吃流食或半流食,如米粥、豆浆、牛奶、面条汤等。恢复期注意加强营养,应吃豆腐、蛋类、豆芽、鱼、瘦肉、鸡汤等食品,以促进病儿的身体恢复。在整个病程中,应给病儿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并多吃水果和蔬菜以便补充维生素。

(3)发热的护理。发热过高者,可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

(4)口腔的护理。应注意保持病儿口腔卫生,在睡前睡醒后和饭前饭后,要用淡盐水漱口。对年龄小的病儿家长应帮助其清洁口腔。

(5)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病儿皮肤的清洁干燥,可用温水擦身,对于皮疹严重的部位可擦些爽身粉。

(6)注意观察病情。风疹很少有并发症,偶尔可并发中耳炎、气管炎、关节炎和心肌炎等。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发现病儿有异常现象应及早找医生诊治。

5.预防方法:

(1)按规定及时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风疹疫苗。

(2)发现风疹后应及时隔离病人,直到出疹后5日为止。

(3)孕妇,尤其是怀孕3个月时,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这是预防先天风疹综合征最重要的方法。

(4)在风疹流行期间,不要到公共场所,以免被传染。

幼 儿 急 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出疹性发热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目前还未分离出来。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发病率高,6~15个月的小儿发病率高,成人和儿童极少发病。

1.疾病特点:

(1)本病的潜伏期大致为8~14日,平均为10日左右。起病很急,突然发热,体温大多数在39~41℃左右,高热持续3~5日便自然骤降。也有少数病例体温逐渐下降。大多数病儿一般情况良好,虽然发高热但精神尚好,并能一逗就笑,与一般发热不同,这也是本病的一个特点。有少部分病儿出现轻度的烦躁和睡眠不好。

(2)本病的呼吸道症状,大部分表现为咽部黏膜轻度或中度充血(发红);仅有少数病例可见轻度扁桃体炎、鼻炎、结膜炎及眼睑浮肿。

(3)消化道症状较常见,发热时病儿可出现不想吃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有的还可出现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随着体温下降而好转。部分病儿可出现便秘。

(4)颈周围淋巴结肿大很常见,尤其以枕骨下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淋巴结虽肿大,但无压痛,热退后往往持续数周才逐渐消退。

(5)皮疹多在热退后疹出,这是本病的又一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关键。皮疹为不规则、小型的玫瑰斑点或斑丘疹,直径为2~3毫米,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退色。皮疹多为分散性,亦可融合一处;开始出现于颈部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病儿腰部、臀部较多,头、额、颈、上臂、股等处次之。面部及肘、膝以下极少,甚至没有。出疹1~2日内皮疹全部消退,不留色斑,也不脱屑。

(6)口腔黏膜一般正常。有些病儿软腭附近可出现淋巴组织增生现象,或暂时出现浅红色、针尖大小的凸点,这种现象在疹出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