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家庭健康生活)
13629500000045

第45章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象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其虚实而进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郁血的络脉,如有应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四时刺逆从论

本篇要点

一、叙述三阴三阳之气太过不及与人体五脏疾病的关系,从而说明人体五脏与四时相应的道理。

二、介绍人体随四时变化而血气运行也有出入变化的规律,说明针刺必须顺应四时变化的原理,并指出违背四时变化而针刺可能导致的各种病变。

三、指出误刺伤及五脏必致死亡,及其死亡前的征象和死期的预测。

【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孤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日:余愿闻其故。岐伯日:春者,天气始干,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

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人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日: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日: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傈。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帝日:善。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译文】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值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候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黄帝说:讲得好!

如果针刺误中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呵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

本篇要点

一、指出了标本的运用范围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二、举例说明标本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其基本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

三、运用五行配五脏(包括腑)的方法,说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与预后。如果以相克次序传变,则预后大多不良;若以相生次序传变,则预后大多良好。

【原文】

黄帝问日: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日: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日: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塞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人,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瘦;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竣;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呋。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疫;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译文】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正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邪气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或缓解期,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于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于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痛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寺日病传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先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月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