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家庭健康生活)
13629500000038

第38章

皮部论

本篇要点

一、论述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即十二皮部,并指出从不同部位皮肤络脉的色泽改变,可以了解相应的脏腑经络病变。

二、指出了外邪侵犯人体先皮毛,后络脉,再经脉,最后内传脏腑的传变途径,病邪在表浅时及早治疗的意义。

【原文】

黄帝问日: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日: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目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日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人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日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日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日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人于经;留而不去,传人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沂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人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胭破,毛直而败。

帝日;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日: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日:善!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有十二经分属部位,脉络的分布纵横有序,筋有结聚连络,骨有长短大小,其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而辨别其皮肤的左右上下,阴阳的所在,就可知道疾病的开始和预后,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它是以经脉循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阳明经的阳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病痛;多黑的则病痹;色黄赤的病属热;色白的病属寒;若五色兼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少阳经的阳,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所以邪在阳分主内传入经,邪在阴分主外出或涌入于内,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太阳经的阳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在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少阴经的阴,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注于骨部。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厥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脉。太阴经的阴,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太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以上所述这十二经之络脉的各个分部,也就是分属于皮肤的各个分部。因此,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中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骨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黄帝说,您说的皮之十二部,发生的病都是怎样呢?岐伯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于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侵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舍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见到病变而不预为治疗,邪气将内传于腑脏而生大病。黄帝说,好。

经络论

本篇要点

一、指出经脉与五脏相通连,其色泽与五脏色相应。

二、指出络脉虽与经脉相通,但络脉之较浅者(阳络)的色泽变化,往往随四时寒暑的变迁而变化,不象阴络那样与经脉主色相应。

三、说明了引起络脉色泽变化的原因。

【原文】

黄帝问日: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日: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日: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日: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日: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原故呢?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黄帝说:好。

气穴论

本篇要点

一、介绍了人体三百六十五气穴的名称及分布部位。

二、阐述了孙络与溪谷的基本概念,以及邪入孙络、溪谷造成营卫运行不畅而产生的种种病理变化。

三、指出了病邪侵犯人体,从孙络沿络脉、经脉进而深入脏腑的传变途径,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原文】

黄帝问日: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日: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日: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日: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日: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日: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痦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跃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日: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谿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日: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日:善,愿闻谿谷之会也。岐伯日: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豁,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日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日: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日“气穴所在”。岐伯日: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