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张报纸发生一次纠纷多不值得。但现实中的一些人往往就是这样,得理不饶人。如果年轻人用客气的话说:“我给你放在那儿了,你好好找找。”或许对方在找到后还会向他致歉,可是年轻人却不这么想,认为自己占着理,对方“冤枉”自己,所以,口气变得硬了起来。试想,如果他下次还要买报的话,还会到这家报摊来吗?如果不来的话,为了一张报纸他就要跑到更远的报摊。
一个懂得圆融处世的人,他一定会“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会力保对方的面子,并以此为切人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别人会以他的宽容、明智而接纳他。生活中,正是因为一些人不善于运用这种说话方法,把事情搞僵,致使很好的朋友成了冤家,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巧借话中话传情达意
在处世交往时,切忌心直口快。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经你的口说出,就可能对别人造成无形的伤害。那么,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说话才能既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不得罪人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就是——如果要说难听的话,一定要注意场合、时机与表达方式。许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只图个痛快,冲着别人滔滔不绝,事后又担心朋友的面子挂不住,或是埋怨朋友没有赞成自己的观点。一来二去,事端也就生出来了,矛盾也就在所难免,好端端的朋友会很快成为死对头。
小刘与小李在同一车间工作。一次,小刘向小李借了100元,事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还对方,并且对此事只字不提。这让小李非常纳闷,他想张口问对方,又怕因此伤了对方的面子,也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不问吧,对方又好像忘了这件事。所以,这件事让小李很伤脑筋。其实小刘从来就没有忘记这件事。那他为什么就是不还小李钱呢?
话还得从一年前说起。一年前,小李刚来车间时,小刘为小李垫付过100元饭钱,事后,小李竟把这件事给忘了。好一段时间,小刘也像现在的小李一样矛盾,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向小李借了100元。
按道理,只要一方把事情说明了,相信大家谁也不会计较什么。但小李却是个急性子,见小刘没有还钱的意思,于是逢人便说。一次,他们在一块吃饭时,小李声称自己的饭卡没钱了,并顺口问小刘:“哦,上次你是不是借我100元钱?”
小刘很爽快地回答说:“我想起来了。不过,你去年也借过我100元。”
然后小刘帮他回忆了当时借钱的情景,小李也突然想起这件事来。于是小李急忙说:“那还还什么呀。”
此时,虽然两个人依然能够坐到一起,但是明显可以从中感觉到一些不和谐。从此,两个人再也没有金钱往来,关系也越来越差,并且都说对方小心眼儿。
话又说回来,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问题就在于他们在这件事情的做法上欠妥。试想,如果当初小李忘了还小刘的钱,小刘也不应该将计就计,把钱再借回来,并且故意不还,同时,小李也不应该直接追问对方,而应该选择一种更理智的方式。接下来,我们试着探讨一下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对于小刘,如果小李忘记了还钱,可以委婉地提醒对方:“饭卡又没钱了,回头我得存点钱。”如果对方因此反应过来,即使面子上有些不好看,但他只要主动说:“想起来了,我还借过你的钱呢。”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小刘完全可以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作答。
对于小李,如果确实忘记了自己也借过对方的钱,也不要急于当面追问,而要找一个适当的时候,如发工资等,然后调侃似的说:“钱真不经花,除了还别人又得借着花。”
如此,才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否则,就会让双方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源自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见,说话是要讲究学问的。尤其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话既要说得到位,还要说得中听。但是,若以一种直白的方式达到这种效果很难,所以,一定要学会说“话中话”。以下介绍几种方法。
适当地运用比喻
话不宜说得太明白的时候,要学会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例如,你与一位客户聊了很长时间,但对方又聊得正高兴,无意离开,你又迫切地希望改日再聊。这时不可以告诉对方:“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吧。”这样,无异于向对方说:“你该走了。”很伤对方面子。为了不伤面子,又让对方体察出你的意思,你可以打个比喻,如可以说:“我这几天比热锅上的蚂蚁还忙。”或者说:“瞧,我的眼睛都快像熊猫了。”这时对方往往会知趣地说:“是啊,那我就不多占用你的时间了。”然后你再稍表歉意。如此一来,又不伤对方,也让你显得很好客——这么忙还乐意与对方聊这么长时间。
恰当地给出暗示
通过暗示,让对方从你的话中体味到你真实的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暗示不好,对方就容易产生误解,所以,暗示一定要恰当。例如,你被邀请参加一次宴会,当主人端上美味的菜肴时,你发现都是你平时最忌口的,或是你最讨厌的食物,但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以实相告。因为如实相告会让主人很难为情,不得不另外为你再张罗一番。通常,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不会以实相告,而是采取委婉的方法暗示别人。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就看你暗示的技巧了。如果你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吃过多的食物,那么,就会给整个宴会的气氛泼一盆冷水,毕竟,没有人喜欢一个病人出现在宴会场合;如果你说自己已经吃过了,那么,又会让人觉得你太虚伪——这个理由很难站得住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赞美这些菜肴,然后称自己不太饿,但为了感谢主人盛情款待,稍微吃上一点。如果你死活就是不吃,口口声声称自己吃过了,或是身体不适,就很可能让主人心生愧疚,认为自己招待不周,或是菜肴不当,同时,还会怀疑你是在有意挑刺。
巧妙地说出假话
假话并不一定就是坏话,但是假话说得不好,很可能就会成为坏话。例如,你平时很好喝两口,恰巧一天下班后有人极力邀请你去喝点。而此时你不想去,那么以什么理由来拒绝呢?“自己不想喝”或是“已经戒酒”显然不行,“工作太忙”、“身体不适”也站不住脚。如果你执意要这样回答对方,那不就等于明着向对方说:“我就不给你这个面子。”尤其对于一些职场中人,出于工作需要,有时很难拒绝别人的各种邀请。如果你确实不方便去,或是不能去,要学会把假话说得逼真些。以上面喝酒为例,如果你说自己不想喝,那不等于打自己嘴巴吗?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爱喝两口,所以,才邀你去助兴。如果说自己工作忙,在对方看来,整天在一起工作,谁还不知道谁的底细,再说下班后你还能忙到哪里去。所以,这样作答也会让对方扫兴。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正在参加一项职业培训,总不能喝得醉醺醺的去听课吧。”这样作答,很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相比之下,这个理由比其他理由,不容易让对方一眼就识破。
为人处世,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非常重要。不论是建立友谊,维持友情,都要从说话办事开始。话说得巧,说得到位固然皆大欢喜,但是,并不是在每个场合,对每个人,应对每件事情,话都应该说在明处。这时,就是考验你应对能力的时候了。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可见,想让对方成为你的知己,就要学会以一种妙巧的方式引导对方去了解你、走近你。许诺的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反悔意味着言而无信,会给一个人带来严重的诚信危机。所以,有头脑的人在许诺别人之前,都会做全盘的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例如,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谈得很投机时,也许他会不经意地说:“等有时间我帮你问问去。”或者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后,前者早就把自己说过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后者却时时惦记着对方的承诺。一来二去,双方之间的一些事情就说不清楚了。如果后者是位急性子,追问起这件事,前者该怎么回答,可能的结果也只有3种:硬着头皮帮别人把事办了;强词夺理,硬说自己没说过;找一个借口反悔。
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况是第三种,即找借口反悔。固然,反悔时需要借口,但我们往往不在意这样一种事实:在许诺时就有意留下反悔时可以使用的伏笔,则会使借口更为圆满。
为此,你不妨做出一些大胆的许诺。只要你在做出许诺的同时,必须告诉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和客观的约束条件——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以让人家事先有思想准备,一旦未能实现不至于对你失去信任。做到这一点,需要掌握以下几种许诺方法。
模糊表态法
所谓模糊表态,即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的交锋。这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方式。模糊表态在许诺时可以给你带来两种好处。
一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有些问题一时尚不明朗,需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明确表态。这时,模糊表态就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对事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是给对方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厚望,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圆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相反,若话并没有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后机会的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