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转眼间27年过去了,每年秋季学校开学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母校——朔县师范。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母校是难以忘却的,是铭刻终生的记忆。因为,这是我人生启程壮行的第一站。
1984年,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初中毕业后考入朔县师范读书。当时是以怎样激动的心情来报到,可能是现在年轻的校友们无法体会到的。因为,那时候的朔县师范,在我们看来是步入人生旅途的神圣殿堂,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希望和梦想。
那时,师范校址还在朔县城南的新安庄村。一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馆正面墙上镌刻的毛主席语录“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母校这一道标志性亮丽风景线,成为我们记忆的拷贝中第一印象和永不消逝的画面。
当时读这两句话,没有太深的感受,工作以后才渐渐明白,这简直就是经典。寥寥数语,却蕴涵着高尚的道德追求,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辟的治学之道,不仅是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行为的灵魂之所在,而且成为代代朔师人的精神丰碑,激励着莘莘学子立身社会,奉献社会。
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当时学校的图书馆和部分办公室、教室都是由教堂改建而成的。我们在充满宗教气息的校园里上课,感受着来自上帝的公正和仁慈,聆听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学校的氛围庄严肃穆、纯净安宁、蓬勃向上,是最宜人的治学环境。我们在这里读书、成长,学做人、学知识,是最幸运的。
走过四季,美丽的校园,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满园的杏树和南门外大片的菜地。
那时的日子是充满了色彩的。寒冷的冬天还未走远,天气乍暖还寒,那一片杏树就争先恐后地开花了,远远望去,像朵朵云霞翻卷在枝头。浓郁的香气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染、流淌,那是春天和生命的气息。
回想当年,感慨万千。翻开课程表,我们那个时候劳动课是必修课。走出教室,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校园的菜地里轻松愉悦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在杏花开得最灿烂的季节,实验田里,我们种下土豆、种下白菜、种下萝卜,也种下年轻的希望;杏子黄熟了,我们收获成堆成堆的蔬菜,也收获沉甸甸的喜悦。我的女儿正在读初中,每次和她说起我在师范上学的日子,她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羡慕我们曾经拥有美丽的杏花、大片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和水灵可口的蔬菜;羡慕我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什么是谷子、黍子,什么是山地和高原……
夏天的到来,总在不知不觉间。好像杏花谢了还不久,绿色又铺天盖地而来,种下的萝卜、白菜全都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青涩的毛杏结满枝头。我们有时会去摘杏,在结满果实的林间嬉戏。看阳光洒下点点碎影,看头顶的青杏隐隐约约,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多少年过去了,那片美丽的杏树还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以它特有的色彩放松我忙碌的日子。
秋天是师生们最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会亲手收起春天种下的一畦畦蔬菜,感受播种的回报和劳动的愉快。
让我最难忘的是在校团委会宣传部的那段时光,那时我是学校《向往》报编辑部成员和广播室播音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有幸结识了一些志投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和良师益友,每天边学习,边工作,边写作,边播音,有时加班加点,忙忙碌碌,其乐无穷。这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为我日后做文秘、做宣传或组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母校让我们相识相知,并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结下了终身的缘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欢笑,让我们始终难以忘怀。
回首三年师范生活,短暂而充实,平凡而精彩,回味那激扬青春的洒脱和不羁,更平添了对母校的诚挚谢意和缱绻眷恋。我们得到许多名师的指点,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更结下了浓浓的同学之情,师生之情,领导之情。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我从朔州师范毕业已经二十四年了。我们的母校也走过了她六十二年的风雨历程。这期间,母校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不仅对我们朔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为母校的巨大变化而欣喜,也为母校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这二十多年来,我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是母校曾经给予我良好的教育,奠定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信念,并让我受益终生。
祝愿我们的母校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张祥,男,1966年10月出生,右玉县人,大学学历,1984—1987年就读于朔县师范147班,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右玉县城关联校教师、右玉县城关镇干部,右玉县委办公室科员、副主任、正科级督查员,右玉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中共右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应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朔州市四届人大代表、五次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优秀宣传部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领导干部”等国家、省、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