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79

第79章 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难忘的三年朔师学习生活

申国昌

1983年9月,我从山阴县玉井学校初中毕业,十分荣幸地考入了朔县师范学校。校址在新安庄(原名米昔马庄)。经过三年的学习,圆满完成规定学业,于1986年7月毕业,并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刚入朔师,绿树成荫的校园,优雅的学习环境,深深地吸引着我;良好的校风校纪和教学传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被编入137班,同年级共7个班(136—142班),刚入学由李勇老师任班主任,一年后由王永老师接任,直到毕业。我们的任课教师分别是:李勇、王永教数学,张先、王振新教语文、葛军、李淑兰教物理,高志成、马国璋教化学,尹德旺教历史,陈满荣教地理,牛兴旺、李和珍教政治,王运才教育学,李兰虎教生物,庞尚忠教心理学,靳翠芬、李守成教音乐,赵林教美术。这些任课教师中,尽管有年龄之差和性别之异,但是在我印象中都是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他们当中有教师的那种纯朴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精神、踏实奉献的品质、恪尽职守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我后来的教育生涯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朔县师范,是我人生的起跑点,也是事业的加油站。

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班主任王永老师。他在课堂上:那幽默的语言与举动,为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每每为全班带来欢乐的笑声。他作为班主任,可谓同级中最要强、最用心、最积极的。他经常教育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开展其他活动,我们137班都要在全校争夺第一。”就连每天早晨出早操,他总是要求我们班第一个整齐地站在操场上,成为校园清早亮丽的一道风景。不管是歌咏比赛、篮球比赛还是校运会我们班都能够夺得好名次,而且在每周卫生大检查中,我们班也总是第一。因此,我们137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正是王老师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培养了我们在后来学习与工作中积极进取、永攀高峰的优秀品质。

尹德旺老师只教过我们一年的历史,但他那广博的学识、谦逊的态度、随和的为人,让我折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常常在课后带我到他的办公室,专门为我讲授一些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还经常为我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在毕业时报考了山西师大历史系。可以说,是尹老师将我引入史学殿堂的大门。尹老师在生活方面也给予我诸多关怀。记得一次暑假我到学校办完事,已经是下午5点多,宿舍全部被锁,在校园,我遇到正打算回老家的尹老师。看到我走留两难时,他二话没说就带我一同回到他的老家,并受到了他家人的热情接待。当我被山西师大录取临行前,尹老师还特意为我写了几封推荐信,正是在尹老师所推荐几位教授的帮助下,我不仅顺利实现了由中师向大学生活的过渡,而且为日后走上学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还有不少风格独特、育人有方、给人以启迪的老师。如文雅大方、语音优美的张先老师,每次讲《文选与写作》都认真负责,表述清晰,给人以视听享受。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的高志成老师,讲授化学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我们领略了朔师老教师的风采。满怀热情、妙语连珠的王运才老师,既是教务主任,又是我们班的教育学老师,他曾讲过:“现在同学们是否勤奋学习,关系到大家将来穿皮鞋走油路,还是穿布鞋走土路。”这句质朴而富有哲理的话,一直鞭策和激励着我这样的农民子弟去踏实求学。思维严谨、勤奋治学的马国璋老师,他比我长几岁,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每当我学习厌倦、寂寞无聊时,总要到他的寝室向其请教、与之交流,他的埋头苦干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温和善良、学养颇丰的李兰虎老师,他常常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将动物充满幽默、栩栩如生,使人记忆犹新。美术老师赵林在教我们写美术字时所讲的“多笔收少笔放,对边直笔向里让”,概括准确,形象生动,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

当时我们137班50名同学,来自原雁北地区九个县,各位同学们可以说都是每个县的佼佼者,每位同学都是“身怀绝技”、各有特长。譬如:有管理有方、善于交际的刘贵宾,热爱体育、多才多艺的李证亮,热情助人、无私奉献的王江,能言善辩、天资聪颖的白建新,稳健大度、待人诚恳的兰成国,幽默大方、记忆过人的刘培忠,思维灵活、活泼可爱的吴文丽,善于思辨、乐于钻研的杜咏梅,热情幽默、潇然洒脱的党殿明……可谓各具特色,人才济济。现在均成为晋北乃至所在工作单位的骨干力量。

总之,朔县师范,是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有无数青年从这里走向了成功;137班,是团结的群体、智慧的团队,有不少人才出自这个集体;各位师生,是朔师的骄傲、晋北的精英,有许多英才遍及三晋、出人头地。

真可谓:遍览天下奇观,风景朔州独好!

纵论校园纳英才,精英朔师领风骚。

昔日苦读度寒窗,北国古城铭心房;

教堂院落留足迹,情谊遍洒新安庄。

博习亲师明辨志,论学取友在脑际;

恩师教诲萦耳畔,三年共处结情谊。

卒业群雄启征程,分赴南北齐奋争;

历经艰辛二十载,各得其所露峥嵘。

素常梦萦马邑城,回溯往昔师友情;

母校六旬忆往事,朔师明日启征程。

作者简介:申国昌,1967年3月生,山西山阴人,1983年—1986年就读于朔县师范院校37班。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长江教育研究院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学习思想史、区域教育史、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出版专著3部:《中国学习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被评为湖北省第十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道教教育观与儒道学习观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参编著作8部:《教育史学通论》(副主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理想的追求》、《山西史》、《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教程》(现代卷)、《中国百年教育改革》等。

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与经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宗教》、《中国道教》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4项,先后获省部级科研奖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