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57

第57章 我与朔师

吴海

我在1979年考入朔县师范,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走进这所塞外名校。一进校门,古朴而带有西方特色的哥特式教堂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前门院人流熙熙,悦耳的“好一朵茉莉花”的歌曲,把我引入到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中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越来越爱上了这所学校。

这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满园杏树、松柏、丁香,还有粗壮的杨、柳、桑、榆,古老的德式建筑掩映在绿树花海中。春天,杏花绽放,丁香飘香;夏天,满眼翠绿,树荫斑驳;秋天,绿树换装,五彩斑斓;冬天,松柏傲立,银装素裹。

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第三批学生,基础好,学习热情高。学习英语,但不会发音,但我们朝气蓬勃、劲头十足。

学校的课余活动也很丰富,下午两节课后,经常有篮球赛、足球赛。我们常把操场围成一圈,观看比赛,异常激动,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一道风景。

集体生活也很快乐。我们是16个人住一大宿舍,是两副大炕。晚上自习后回到宿舍,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有时班主任在宿舍外听见吵闹声,第二天还要在班上批评。但我们确实觉得有意思。

1988年,我从山西师大毕业,又回到了这所学校。当时和我上学就读时的情形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火炕改成床,土灶改成煤炉。学生要用筐抬炭,回家、进县城要过桥、步行,显得偏僻、闭塞。这种感觉也许是我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缘故。

1995年学校迁入市府西街,交通、教学、居住条件好了,环境变了,较旧师范热闹了,但也失去了往日的肃穆。

2005年夏,以尚校长为首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上任,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全校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朔师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学校现有教职工350多人,副教授40人;学生4800多人,是我上学时的7倍。学校有专门的语音室、电脑室、实验室、艺术楼,还修建了400米标准化塑胶操场,购置了大量体育器材。学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全市一流。回想当年,真是今非昔比。

如今,新师范专科学校校区已竣工,雄伟的教学大楼已矗立在那里,格外显眼。学生食堂、宿舍几近完工。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将屹立在朔州大地。

命运把我和朔师连在一起,她使我走过了我的少年、青年和壮年,也将伴我走过我的老年。校兴我兴,校衰我衰。我已把我的多半生献给了她,我的余生也将献给她,我的母校。

作者简介:吴海,男,1981年朔州师范106班毕业,后在山西师大学习四年,现为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