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13

第13章 永恒的记忆

冯培

我的童年是不幸的。早在1929年,父亲就从山西军校毕业入伍从军了。日寇侵华期间,父亲在前方浴血抗战,家乡却被鬼子侵占了,从此关山阻隔,音讯全无,不知生死。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常思量,哭断肠啊。迫于生计,我只好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度日。因此,我是被日寇夺走了父爱在外祖父家长大的。我的青少年时期又是幸运的。1946年,家乡就解放了,建国那年,我入住县立第二完小,享受了公费生待遇,1952年又考上了亲爱的母校——山西省朔县师范。

我在朔师住的是初师第九班。受来自四路八县同学推举,在搞好自身学习之余,我还担任了班干部并学生会福利部的工作。师范的课程除不开外语外,其他与普通中学的一样,还又多了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卫生、各科教学法等,就连音、体、美的课时也比中学的多,再加上业余的工作,整天沉浸在紧张忙碌之中。同学们白天学习一整天,早晚还必须到离宿舍百米以外的教室上自习。当时也没有电灯,两人一个课桌,上自习时两个课桌一并,四个人点燃一盏“洋灯”照明。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个同学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自觉遵守纪律,同学之间感情深,情谊重,互相关心,关系融洽,构成了一个欢乐祥和的班集体。老师们很乐意给我们九班讲课或参与班级的一些课外集体活动。教语文的周礼旋老师,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衣着端庄,一副严肃而又慈祥的面孔,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着每个同学的视线,打动着每个人的心灵。还有我们的班主任赵成璧老师、教地理的李琇老师、教生物的熊振青老师、教理化的李继明老师、王文运老师、教音乐的欧阳玢老师、教体育的王东初老师等老师们,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他们认真的言传身教,使我在母校受益匪浅。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高尚师德,永远感谢他们。回想全班同学,那种认真学习,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生活简朴的风尚,更是一言难尽,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无时不在思念着那段火热的生活。记得每逢周末,县里电影队总要来学校放映电影。这在当时几乎是学校唯一的一项文娱大活动,学生会生活福利部专门负责组织工作。观看时,各班都提前以班列队,整齐划一地集合在大礼堂门前广场,展开热烈的革命歌曲拉对唱竞赛。各班你拉我应,歌声不断,如潮似浪,热闹非凡,使每个人都心花怒放。时间虽然过去五十多年了,但现在回忆起这些情景来,仍使我心情无比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学生时代。但正上到初二时,外祖父病故了,这使我一下失去了依靠,而与此同时,我又得到了父亲仍然活着,于抗战胜利前夕已解甲归田,定居内蒙古的消息。于是我产生了转学内蒙古的想法。因为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教导处的李郡林主任再三劝我不要走,并提出毕业后让我留校工作。那份关爱之心确实是十分感人的。但我由于思父心切,最后还是转学到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就读了。1956年毕业后全班支援包钢。从此在包头市先后从事教育和体育工作四十年,1996年退休。

光阴似箭,转瞬间五十年过去了。和大多数同学比起来,我可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因此至今回忆起母校的师长、同学来,我仍然倍感亲切,十分想念。是啊,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而令人难以忘怀的永恒记忆啊。

作者简介:冯培,山阴县张庄乡西察罕铺村人,1952—1955年在朔师初师9班学习。曾任包头市体委群体处主任科员。国家体委“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及“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