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热土凝香
13622400000005

第5章 曲折创业路

兴隆试验站的创业历程艰难曲折,不仅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所决定,还受国家历史大背景的影响,刚成立的新中国在自己的的建设征程上,也是一波三折,动荡不已。

正因为如此,兴隆试验站从建站初始,就奠定了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无论站里的科研人员,还是工人,都要到试验基地去劳动,从劳动中掌握科研数据,获得科研成果。从部队退伍来到试验站当基地管理工人的杜应平很快发现,站里的科研人员和他们工人一样,经常下地劳动,干起田地里的活比农民还麻利,而且一点没有架子。

第一节 确定首批课研课题

1958年,兴隆试验站的上级主管单位—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也因坚持农业科研必须紧贴大地,科研人员必须深入生产一线的理念,从广州迁址到了当时广东省海南区儋县,距海口市大约150公里,全所200多名职工及其家属,在所长何康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来到儋县的这块荒地上,开始建设宝岛新村。兴隆试验站和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得到的支持也更多了。

基建工作完成后,兴隆试验站的科研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并确定了它有史以来首批的两个科研课题,即:“一种咖啡的生物学习性观察”和“中粒种咖啡单干修剪试验”。这两个课题的确定,是针对当时兴隆华侨农场的生产形势确定的,它奠定了兴隆试验站热作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

兴隆华侨农场虽然接待了从21个国家回来的华侨,但主要以印尼、马来西亚的归侨居多,华侨们有喝咖啡的习惯,咖啡种植也就成了农场的主要热带作物。但是,新引进一种作物,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引进地的环境,当地的居民也需要时间来了解引进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等,这都是农场工人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两个课题的确定,正好满足了兴隆华侨农场急需解决的咖啡种植管理技术。

但是,咖啡作为海南当时新引进的一种热带作物,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也不了解咖啡的生长习性。由于特殊年代的限制,手里既没有咖啡种植技术的资料,也没有指导老师,全靠科研人员到生产地里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这种艰苦的科研条件,培养出了兴隆试验站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搞科研,与热区农民一同成长的可贵品质。

后来,张籍香托人借到了一本《世界咖啡》,却是用法语写的,她只好请会法语的人帮助翻译,然后又一字一字地记录下来,随时翻阅。这本手抄本的资料,成为当时兴隆试验站最早期的科研资料。

第二节 兴隆试验站被撤销

正当试验站的工作人员满腔热情地投入科研与生产时,那个荒唐年代的诸多荒唐事发生了,给当时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延缓并耽误了兴隆试验站的科研步伐。

1958年,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了,兴隆试验站被撤销,连同整个兴隆地区划归榆林公社管理。几乎所有人员撤回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院部,土地与房屋分别转交给兴隆华侨农场与电器试验站。

为了不中断科研,完成计划中的科研任务,兴隆试验站一部分科研人员继续在原住处蹲点从事科研工作,其余的科研人员和工人都撤回那大,剩下一个工作组,5名科研工作者和几名工人,负责人是李法涛和王超汉。试验基地能够管理就尽量管理,居住、办公用房都被压缩了,兴隆试验站的房子被占用来从事电器研究及试验工作,办公、居住、科研都集中在一起,就剩下6间房了,非常艰苦。尤其是大锅饭后期,给大伙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饥饿感。

“集体一起吃,能不坐吃山空吗?”林锦标退伍后也辗转来到试验站当工人,作为退伍军人的粮食分配,比科研人员还高一点。在林锦标的记忆中,那是兴隆试验站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因为吃大锅饭,人们对食物供应、使用没有计划,浪费特别严重。很快粮食就不够吃了,菜更没有,有时候骑车20多公里,就为了去万宁县城买一把空心菜回来。

尽管科研与生活都极为艰窘,留守的工作组仍然坚持科研工作没有放弃,还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兴隆试验站的第一个科研成果,由陈乃荣、张籍香、戴月明等人,从1957—1960年完成的“中粒种咖啡的整形修剪研究”课题,在1960年通过了专家评议,认为这一成就是当时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同时,兴隆试验站建设的试验基地也慢慢有了规模,基地种植的咖啡、胡椒,蓬勃地生长起来。

第三节 春天来了

1961年,终于盼来重建兴隆试验站。这好比熬过了严冬,迎来春天,试验站的员工特别高兴,蓄积一冬的科研力量,此刻得到了迸发。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先后从院部调给兴隆试验站几名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科研队伍有所扩大,一批复员退伍的军人也来到了试验站。全所干部职工积极性很高,甚至晚上都挑灯夜战搞建设搞科研。这是兴隆试验站自1957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

“当时,兴隆试验站的工作、生活条件竟然比部队还要苦得多,床铺都是用凳子拼起来的,连睡觉都不安稳。”杜应平现在还记得50多年前到兴隆试验站报到的当天晚上,站里欢迎他们,煮的是手指那么粗的蕃薯,没有油水,没有其他的菜,而这还是兴隆试验站当时比较好的伙食了。尽管如此,全站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

在重新建站和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兴隆试验站人员骤然增加,给住房带来了困难,有的科技人员只得住在毗邻农村荒废多年的破漏房子里,新来的退伍兵每两户人家住到仅用木条隔开的12平方米的平房里。张华昌为了节省开支和改善分析室的工作条件,亲自动手,因陋就简修建硝化炉和贮水池等,使无机分析工作能顺利进行。黄根深经常骑自行车到附近的国营南林、兴隆农场的试验点去观测试验结果,陈封宝从1957年在海口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兴隆试验站,他带头蹲点到胡椒队里,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致于昏倒还要坚持留在样板点工作。

从1961年到1965年,兴隆试验站的生活、工作、科研都比较平稳。试验基地方面:胡椒地扩大了、咖啡地也扩大了,香饮所现在最老的一块咖啡地就是当时种下来的,作物种类也有所增加,有芒果、菠萝蜜、柑桔、木瓜;建立了化验室,从事土壤肥料的研究,提供肥料实验服务,还扩大到热带水果的研究;连续取得了两个科研成果,即:由陈伟豪、许树培、郑一心主持完成的“海南岛可可枝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特性研究”,由陈乃荣、戴月明、吴家耀主持完成的“小粒种咖啡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都在1964年通过了专家评议,同样是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兴隆试验站的咖啡试验基地小有规模了,每当开花的时候,若白雪落在枝头,而且香味特别沁人心脾。难怪1962年,知名作家杨朔到咖啡试验基地参观后会兴奋地写下《咏咖啡花》一诗:昨霄春雨湿苍苔,破晓浓香袭梦来。绿树枝浮千朵雪,咖啡花乍满园开。

随着科研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咖啡、胡椒、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在海南岛迅速推广开来,它们的种苗也价格不菲。兴隆试验站通过销售种苗,收入慢慢增加,职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张籍香回忆,她用育出来的5000多株优良种苗,换回了一台洗衣机,这在那个年代可说是非常稀罕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