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热土凝香
13622400000003

第3章 垦荒建站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从而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提出了“跃进”的口号。11月13日,《人民日报》又发表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的社论,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一纲要的发布、宣传和实施,实际上开始了对农业“大跃进”的发动。1957年末至1958年初在农村掀起的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科研人员们白手起家,开垦荒地建设兴隆试验站。

第一节 借住小学茅屋搞科研

张籍香、杜应平、林锦标、林鸿顿、吴俊、许志平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早期的拓荒者,如今他们虽然已退休定居在兴隆,定居在这个他们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兴隆,但他们仍然常为年轻时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感慨,还时常走出香饮所到基层去发挥余热。

但,即便如此,建站初期就到兴隆试验站工作的张籍香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创业者和改革者,会在兴隆的太阳河边创建了兴隆热带植物园,创建了一份枝繁叶茂的热带香料饮料事业,并为当地人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兴隆只有三四间茅草房,除了归侨,很少有人居住。太阳河发源于琼中之斩岭,被誉为万宁的母亲河,它从兴隆流过,将兴隆分为河东和河西,由于没有房子住,刚到兴隆的第一批人员只能借住在当时兴隆小学的茅草房里。

1958年,张籍香才26岁,当年3月,她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调到兴隆试验站工作,那时,试验站的工作用房、生活用房已基本建设好。但试验基地还没有建设起来,为了搞研究,张籍香和同事们只好借兴隆华侨农场的胡椒园、咖啡园作为研究基地。

当时的科研工作,是在一个生产队里选几亩地作为样板田,采用试验站研究出来的生产、种植方法,然后观察作物生长及收获状况。由于肥料来源很紧长,不仅要凭指标供应,而且买化肥非常贵。于是,大家决定使用农家肥,既便宜更有利于改良土壤,更关键的是容易得到,农村里到处都是。

市场上没有农家肥卖,大家就去挑塘泥和太阳河的冲积土作为肥料使用,吴俊、许志平等同志在建设高标准的咖啡试验地中,每担挑起70~80斤的塘泥,每天干十个小时也从不叫苦,晚上还要加班积肥至十点多种。除了塘泥,到田间地头、村庄四周去捡禽畜粪便,也是积肥的好办法。空闲时间,试验站的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一样挑着粪箕,四处转悠,轮流去捡拾牛粪、猪粪、鸡粪,积肥搞生产。

第二节 荒野植香建基地

老人们回忆,当时划归兴隆试验站的500亩土地上,生长着归侨们来到兴隆后种植的香茅,茅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很少有树木。科研人员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起早摸黑砍茅草,砍下来的茅草作为青肥,然后再把茅草根清除掉,整理好土地建设咖啡、胡椒等热带作物基地。每天都要往返行走数公里,一边建设试验站,一边垦荒育苗开辟试验地,并开始了对咖啡、胡椒、油棕等热带作物的研究工作。

与海南北部市县比起来,如海口、定安等,兴隆地区要热得多,加上地里全是香茅,没有大树遮阴,长时间在烈日下砍伐香茅,其艰辛难以想象。科研人员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的,香茅的长芒割伤四肢,汗水一渍,又痒又疼。很快,他们就被晒得黑黑瘦瘦的,与当地农民没有什么分别。张籍香是女性,香茅很刺人,时间一长,手上都是泡,但她不喊一声苦一声累,坚持和男同志们同工同劳。

白天除完香茅,为了让育的种苗生长得更好,科研人员晚上还和工人一起到太阳河边挑沉积土,这些土壤很肥沃,可以当肥料用。“当时年轻,真不知道累,白天一碗稀饭两个馒头,晚上打着火把去挑肥,一路还唱着歌回来。”沉浸在青春的回忆中,张籍香忍不住笑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试验站的基建搞好了,非常简单,是一栋砖砌的小瓦房,有办公室、有宿舍,有民工房,有食堂,全都是平房;试验基地也建起来了,主要是胡椒基地、咖啡基地、橡胶基地,除了试验站自己培育的热带作物的种苗以外,还从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拉了一批种苗过来种植,丰富了试验站的研究对象。试验站终于建起了,虽然条件艰苦,却也像模像样。

而如今,兴隆试验站的第一栋房子,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了它黑白的色彩,现在那里已成为香饮所的香草兰种植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