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七卷)
13617500000026

第26章 石火光中莫争长短,蜗牛角上体较雌雄

“原文”石火光中争长的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释义”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短暂得如同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瞬间就会消失,而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争夺名利,能够有多少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有的空间非常狭小,小的就如同蜗牛角那么一点,而在如此狭小的地方你争我夺,能够有多大的世界呢?

图名利,功臣变罪臣

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受到了时人及世人的一致推崇。然而,韩信替刘邦扫除各路英雄之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就该休整一番,马上挥师西进与刘邦夹击项羽。但是韩信却没有马上进兵,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由此君臣之间已有了芥蒂,为韩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韩信因隐藏项羽大将钟离昧而被刘邦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之后,便常常称病不上朝。有一次,刘邦请韩信来和自己聊天,想和解两人坚硬的关系。刘邦就要韩信说说各位将领各自的缺点和优点,能带多少兵啊。韩信是一军事天才,刘邦很多手下,他都曾带过,便兴致勃勃地和刘并说了起来。就在这时,刘邦就大感兴趣地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就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听后想,自己才能带十万,那你韩信能带多少啊。就问:“于君何如?”韩信就说:“臣多多而益善耳。”

虽是实话实说,却使得刘邦隐约有些不快。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对他的才华有所嫉妒,而产生了猜忌之心,如果韩信能够轻视名利,早日发现自己已经是身处悬崖边上,那么悬崖勒马尚还有救,但韩信虽然是战场上的枭雄,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名利的束缚,最终落得下场悲惨。

“人生短暂,何争名利。”韩信之死虽是一场扑朔迷离的宫廷阴谋,但他的悲剧命运,值得人深思。试想,如果他能够看淡名利,在完成辅佐大计之后,便功成身退,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

不争功,伴君二十年无险

生命短暂,与其追名逐利,邀功藏过,还不如将自己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自己的职位上,不去强征功过来得真实、坦然。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判。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个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的表现作出了精辟地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得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得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却极其出乎人的预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正由于他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即使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也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他。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做人的智慧

斗胜争强,求名夺利在短暂的人生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为了它失去生命里更珍贵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苏东坡曾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强的英雄,也抵不过时间的磨砺;天大的事,几十年过后再看,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其实,人是那么的渺小,人生又是如此的短暂,何不放下名利去好好享受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