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七卷)
13617500000016

第16章 不为所示烦,不为疑虑扰

“原文”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少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释义”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不为琐事所烦恼,最大的灾祸莫过于疑神疑鬼。唯有整日劳碌奔忙的人,才知道轻松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心如止水平静安详的人,才知道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福祸相依,听天由命

宋国有一个人乐善好施、广行仁义的人,

有一天,家里黑牛产犊,不想却是纯白色的,宋人感到困惑。有人提议,叫他去占一卦,占者告诉他:“这是吉祥的征兆,白色的牛可用作祭品,你还是及早宰了祭鬼神。”

时隔一年,宋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瞎了,与此同时,家里的黑牛又产犊了,奇怪的是,这次又产一头白犊。父亲要宋人继续向占者占卜吉凶,宋人说:“上一次问占说是吉祥征兆,结果你的双目无故失明。现在还要去问。问了以后又将怎样呢?”

父亲说:“占者讲的是圣人之言,转述神明的意旨,神明所示都是灵验的,现在事情还没有个究竟,还是去问问。”

宋人又去问卦,占者说:“又是一个吉祥的征兆,继续用它祭鬼神。”

宋人回家将占者的话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讲:“按占者的话办。”

过了一年,宋人的眼睛也无缘无故瞎了。就在这一年,楚庄王率师进攻宋国。宋国坚守城池,楚军屡攻不破,只好紧紧将宋城围住。城内粮草竭尽,几乎到了以死者尸体充饥的地步;兵员严重不足,青壮年战死后,老弱病残登城死战。举城上下同心协力对敌。坚守到第九个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宋城沦陷。楚军进城横加报复,死者不计其数。唯宋人父子双目失明未被征召,幸免于死。

祸与福的转化关系,并不具备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这种变化的关系也是依照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而转化的。只要人们按照事理去做事,就能驱祸迎福,而保全性命。

故作糊涂,避免横祸

会快乐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装一下糊涂,吃一点亏。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阳明率兵去征讨,由于他出色的指挥,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下了大功。当时的总督江彬正受到正德皇帝的宠信,他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广布流言想嫁祸于王阳明,想除掉他,把这个功劳夺为己有,因此,他对别人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为自己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好友张永不得不商讨对策:“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给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大人的功劳。”

这样,王阳明堵住了江彬的嘴,使其不再乱说话。随后,王阳明就以病体缠身为由,回家休养去了。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慷慨推动的高尚事迹。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后,就重新给予了王阳明应得的封赏。

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横祸的发生。由此可见,有时候懂得吃亏是很必要的。

做人的智慧

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祸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整日无所事事的小人、闲人才会为无聊的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闲言碎语费尽,心思地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