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七卷)
13617500000011

第11章 以柔克刚,遇强莫争

“原文”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愤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释义”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愤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以讹制讹,化解攻击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不如用理智暂控自己的锋芒与愤怒,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就大获成功。新剧演出完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声音,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挑衅,一定会很生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萧伯纳面对这种无理取闹,不但没有与挑衅者反唇相讥,而是用欲抑先扬的方式使其失去锋芒。他的这种方法使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对方不战而败。显然,这种做法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得多。

以平和化解怒气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遇到的一些尖锐的事情,他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日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来到时,以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变化很大,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不快,但却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地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里去。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别人的怒气与不满,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所以,遇到锋芒毕露的事,不要以怒制怒,以锋芒对锋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忌,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可能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做人的智慧

平和待人的人,他脚下的路有千万务。面对别人的锋芒,他们能够以和相待,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反之,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只有走独木桥,因为他们从不让步,总是咄咄逼人,不懂得用平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