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八卷)
13617400000014

第14章 登山耐险路,踏耐危桥

“原文”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

“释义”俗话说:“登山必须要耐得主山的险径,在雪地上行走必须要耐得起过桥梁的危险。”由此可以看出,“耐”字具有多么深刻的含义,这就如同人情险恶,道路崎岖的社会环境一样,如果不用一个“耐”字撑下去,怎能不堕落到险恶、草莽丛生的深沟里呢!坚持忍耐,成就大业曾国藩一生虽不能算是立下不世之功但也成为有清一代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和他终身所奉行的也是为人们所推崇的“坚忍”是密不可分的。在青少年时代,他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晋身之阶;到中年以后,他更是靠“坚忍”战胜了重要磨难。

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时候,当时虽是督师,但实属客居的地位。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筹兵筹饷,一无实权,二无实力,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又常常为难他,只有胡林翼是诚心帮他的忙。他好像一个道义上的统帅,这样带兵打仗当然是屡屡败绩。这时,曾国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忍。他在父亲去世、弃军回籍奔丧,甚至欲急流勇退的情势下,耐心地听取了朋友的规劝,并且深深地做了自我反省。

曾国藩反省自己率湘军东征以来,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他也感悟到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世方法所带来的收获,无非是“坚”中多了一些“忍”,结合时势把“坚忍”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妥帖了。靠这种坚忍,曾国藩终于走出了那种阴霾笼罩的心境,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因此曾国藩在他的处世中,特别偏爱“坚忍”,他说:司马迁崇尚黄老,敬仰游侠,班固以此来讥讽他,确合事实。敬仰游侠,所以多次称赞坚忍卓绝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横、侯嬴、田光以及贯高都是此类人物。

“河防”是曾国藩和刘铭传二人共同提出的镇压捻军的策略。但由于“河防”的效果没有尽快地显示出来,曾国藩也就没有因此而得到业绩。于是,很多人开始议论,认为“河防”没有什么作用,并提议将其废止。由于镇压捻军不力,曾国藩在不久后便离职,不再负责此事。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放弃“河防”,他将希望寄托在刘铭传身上,希望他能够不为舆论所动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为了能够坚定刘铭传的信念,加强其信心,曾国藩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自己屡次失败,结果凭着顽强的意志,咬着牙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刘铭传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希望,他抱着坚定的信念,相信“河防”定能够起到镇压捻军的效果。作为李鸿章的一位大将,他不仅要抵抗住外来的压力,而且还要受到李鸿章的管制。然而刘铭传没有退缩,仍然坚持“河防”策略,并使得统帅李鸿章接受他与曾国藩共同提出的这个策略,最终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曾国藩曾说:“天下事果能忍耐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忍耐”是两个奥妙的字,可理解为锐意进取,挺而不软弱、持之以恒、能屈能伸、不计屈辱;又说人要自强:“自古圣贤立德,豪杰立功,成功还是不成功,一开始是难以预料的,只是日积月累,全在你自己了。孔子所说的‘谁敢侮’,孟子所说的‘强为善’都是这个意思。”还说人应有恒:“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平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会出水的。……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

从曾国藩的“忍”以及他所做出的成绩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事业有成、官运亨通便是缘于“忍耐”二字。

“耐”得侮辱,取得胜利

忍耐在战场上有着很大的作用,三国时的司马懿就是一位善于“忍耐”之人。

诸葛亮率领蜀军长途奔波,赶至渭水南岸,准备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交战。在兵法中将,当敌军远道而来,最好的作战方式便是采用消耗战。因为,敌军此时处于被动:由于长途奔波,车马劳顿,人员疲惫,战斗力减弱;又由于在异地作战,军粮供应不能够顺畅。诸葛亮和司马懿同为军事家,都深谙其中道理。诸葛亮欲速战速决,而司马懿却按兵不动。

为了引司马懿出兵,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他将一套妇女装送给司马懿,嘲笑魏军软弱,不敢应战,想借此惹怒司马懿出战。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用意,认为诸葛亮没有其他办法,再加上魏国实力比蜀国雄厚,打消耗战定会取胜。

但是司马懿旗下众将士却不能忍受蜀军的侮辱,想出城与蜀军一决雌雄。为了稳定军心,解除将士的愤怒,司马懿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并向魏帝曹睿上奏,请求开战。曹睿一看司马懿的呈书,顿时心领神会,派人持节杖前往司马懿大营,严令不许开战。

诸葛亮的激将法没有起到作用,考虑到长久消耗定会对全军不利,于是立即撤军。

其实,人生之路,就如同逆水行舟,必须要耐住劲儿,咬咬牙就能挺过一重关隘。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就是忍耐。

做人的智慧

自古成就大业者,大多都会经过“坚忍”考验的,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令后人敬仰的事业。这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