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13532800000042

第42章 萨提亚模式在咨询中的应用(2)

因此人在成年后,连接能力成为了爱人的一种能力和克服孤独的能力。弗洛姆这样描述这种爱:爱的关系是一种在保持个人独立和完整的同时又与他人结为一体的关系,这是一种与他人共享的、共同拥有一个世界、并使个人更坚强更幸福的境界。

与人连接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我们能跟自己爱的人有所连接。在萨提亚的咨询中,咨询师就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去爱你的来访者,让你们都体验到彼此是对方的延伸,共同拥有一个世界。他在你这里,是完全被接纳且有归属的。

练习

连接能力到底是先天具备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是先天具备的,那具备这种能力的咨询师就是有天赋,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如果是后天习得的,那该怎么学习呢?

连接是一种现象,这在荣格学派、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著作中都有所涉及。例如,温尼科特多次提到“第三种领域、中间领域、自由领域”。这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领域,而不是在一个人的内部。在他的想法中,连接和过渡客体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发生在能体验到过渡客体的地方。从我们对这种体验的不同描述来看,连接被一些人理解为自发产生的,然而另外一些人认为,连接是可以学习和制造的。所以,这种观点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来证实。

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连接的产生就像灵感的产生一样。灵感的产生依赖于直觉,这似乎是天生的,因为鲜有人研究出灵感是怎么产生的。但是又不能否认灵感的后天培养性,因为通过一定的专业积累和专业训练,在所在的行业就可以较容易产生连接。连接感也是如此,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能力、训练积累,可以较容易产生。

练习连接感的方式除了在实际应用中练习外,萨提亚关于一致性第三层次的四种方法可以帮助增加连接感:冥想、与朋友谈心分享自己、艺术、与大自然接触,这些方式都可以帮人放下界限,与宇宙连接。

通过平时的自我界限的觉察,也可以练习放下界限。

但不排除的是,连接能力与天生资质有一定关系,有的人天生敏感细腻,觉察力强;有的人后天鲁钝,关注点不在人身上。

连接是萨提亚模式的灵魂,并且不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这也是萨提亚本人在去世后,她的理论开始趋向于技术化的原因。萨提亚本人是非常具有灵性,而且连接能力很强的。用连接来疗愈,完全是治疗师本人力量的带动。这就让我们对治疗师有了很高的期待,他需要活过来,并有足够的直觉和连接力量用以带来穿透力,并能透过你我的枷锁直抵心灵。

第二节心理咨询师的几个层次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不同的咨询目的和深度,通常可以划分为这几个层次:

1.提建议

来访者带着问题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遇到了困惑,希望你能帮他们解决。咨询师会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知识、人生阅历,给予他相应的建议,告诉他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我给你设置一套程序,按照我的程序走完,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

也许你会指责这样的咨询师,因为他剥夺了来访者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权利,他给了来访者鱼而不是渔,这对来访者来说将形成依赖。可是如果你在指责或否定,你何尝不是在给咨询师提建议,告诉他该怎么做呢?

这样的咨询师有时候很受来访者的欢迎,因为来访者的确遇到了麻烦,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帮他迅速解决麻烦,咨询师同时也承担了权威的角色,让来访者可以信任他们。来访者不知道怎么处理夫妻关系,那你就告诉他每天给恋人送一朵花,你告诉他每天给她一句温暖的话。10天后,他们的关系有所升温。他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咨询师告诉他每天跑步三圈,告诉他怎么表达情绪。

在问题层面,来访者的问题的确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咨询却会忽略来访者内心的世界,忽略个体差异,而容易造成误差、产生危险。同时,也会给来访者造成依赖,容易把对内在父母的依赖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不利于来访者人格的成长。

2.倾听

很多流派都相信来访者有自我疗愈的能力,他们有着无限的潜能,而咨询师要做的则是把这个潜能激发出来,让他们自己疗愈。倾听便是最有效的工具。

当然,听不是一种被动的听,而是一种共情的、关注的、积极的倾听。在倾听里,来访者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能够有安全感,能够敞开自己,能够全面诉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寻找到答案。叙事疗法就比较推崇这点,让来访者讲故事,讲着讲着自己就明白了。在被倾听的时候,人们被关注、安全的渴望被满足了。自我价值会在那时候有所提升,拿回了自己的力量,能够自己去发现答案。正如我们给伤口一个安全的环境,人体自身就有疗愈伤口的能力,无论是身体的伤还是心理的伤。

当然,如果一直倾听,有时候很显然会高估来访者的能力,很多时候他都在泥沼里挣扎,找不到出路。

3.解决问题

高级一点的咨询师,都会在问题上工作。来访者来了,提出了问题A,好,我们在问题A上工作。然后来访者满意地走了,下次又来了,带着问题B,然后又解决,又满意地走了。下次又带来问题C。

他们在问题上工作,通过自己的各种技术,各显身手、大显神通,帮助来访者在他的问题上修通,领悟。让来访者觉得这些咨询师是有能力的。然而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人在不同的压力情景下,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4.人格成长

我们通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案主带着问题A来了,你却发现实际上他有更深的问题B,他整个应对方式都是有问题的,因此延伸出了一系列问题。即单纯地解决问题A而忽视问题B,是无济于事的。

问题B可能是案主问题的核心,那是他最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他生命能量卡住的地方。当案主学会处理问题B,在人格层次上有一个提升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问题B就是来访者的自愈能力。当来访者价值感较低的时候,他的自我疗愈能力就比较低。这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他的问题,更可以帮他提升自我价值,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在人格层次上完成成长。

在前三个层次里,治疗师会把案主当成被动的客体,以“医—患关系”进行治疗。而在这个层次里,治疗师没有任何既定的实施方案,而是作为伴行者充分尊重案主对生活的自主选择能力,案主就会在平等的关系里升华灵魂,实现人格的成长。

第三节萨提亚咨询的目标

总目标

萨提亚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拿回自己的力量,提高自我价值。

在案主的自我价值提升后,他需要自己做出决定,他们要去哪。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价值感比较低,视线是封闭的,看不到选择,是不知道要去哪的。萨提亚的工作是这样的:

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要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给他们建议替他们选择。

跟他们一起上路,而不是你替他或者你看着他们。

将难题转成正向导向的目标,并且得到改变的承诺。

四大目标

在萨提亚模式里,除了和案主协定具体的目标外,治疗师还要把握一个大的目标框架,即萨提亚的四大治疗目标。

提升自我价值

当案主走出咨询室,他身上会充满了力量,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任人和环境支配的傀儡,而是一个有着生存的自由、不断超越既定限制、面向未来的成长的个体,可以勇敢地面对焦虑、烦恼、恐惧等情绪,可以打破自己求生存的姿态,并通过反思、奋斗、努力等方式为自己的生活开辟一种独行侠式的道路。这就是高自我价值,是萨提亚的目标之一。

当案主来的时候,通常他已经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了。

自我价值是萨提亚工作的核心,是一个人行为动力的源泉。

萨提亚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人们所发展出的所有不一致的行为,都是在应对渴望的匮乏,源自于自我价值感的低麋。低自我价值一直是具有破坏性的因素之一,在低自我价值中,人们非常焦虑,对自己不确定,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对其他人的依赖损害了他们的生活。

在个人内在系统的冰山上转化就是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咨询师需要帮助案主接纳他们的感受,转化他们的观点,处理未满足的期待,学会满足自己的渴望,并学会与生命能量连接,找到资源,从而提升自我价值。如果这些观点和期待来自于案主原生家庭,则有必要回到原生家庭系统里再度去处理。

萨提亚相信人们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他们的成长,提升自我价值。人生下来的时候,能量是流通的,资源是丰富的,只是后来他们学会了很多规条,质疑了自己的价值,开始相信自己是不值得的,是缺乏爱的。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们的生命能量卡在了那里,成为了僵化的死海。

这时候咨询师需要做的只是帮助案主找回他们的资源,帮助他们把卡住的地方重新打通,让生命能量再流动起来,让他们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本质,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值得的。

看到选择并成为自己的抉择者

当你抱怨的时候或者觉得无奈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当你工作到无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忍着继续抱怨继续工作、离职、自主创业、找老板谈话或者升华为动力更加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等,你有超过5个以上的选择。现在还是无奈吗?

中国人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谓的这些困难或无奈,很可能是人们在期待一种没有代价、没有风险的选择,而这是不现实的,这恰恰是对现实不负责任的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相应的这些元素:结果、风险和代价。不存在只有好的结果而没有付出和风险的选择,那是违反系统规律的,是不平衡的。

萨提亚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境中至少考虑三种选择。她想要来访者有能力为自己做出选择。当我们用机械、退缩的观点来看待人性时,我们不是在一个极端,就是在另一个极端。例如对或错,好或坏。萨提亚模式总是避免“不是”或“就是”的两难选择,提倡用三个或更多的可能性来看待一个情境。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有至少四个选择:

接纳它。

改变它。

离开它。

维持现状,继续抱怨或纠结。

所以无论你有没有在选择,其实你一直在选择。

萨提亚鼓励人们看到自己的这些选择,并鼓励案主看到新的选择和新的可能性,然后就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找一件你觉得很无奈的事情A,看起来你似乎只有这一个选择,然后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不做A,会发生怎样一个B,如果不做B,会发生怎样一个C,以此循环,直到尽头。

例如将A定义为你不得不陪客户去吃饭喝酒,不得不加班。如果你不做A,你将面临着失业或挣不到钱B;如果你失业或挣不到钱B,你就会没法养活自己C,如果你不能养活自己C,你就会饿死D。这就是尽头了。

这时候请你做一个选择,你是选择D去死呢,还是选择A去陪客户喝酒或去加班呢?无论怎么选择,这都是你自己在选择。你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最有利和最好的方式,但是却在抱怨没有选择。不一致不健康的应对就是人们这样的选择。

人们在当下选择了伤害最小、利益最大的选择。所以我们要欣赏你的智慧,你在应激的情况下,本能想到要保护自己。

萨提亚的咨询目标,就是帮人们看到这些选择,并看到新的可能性来满足渴望。人们不想饿死,只有陪客户这一条选择吗?显然不是。不加班就会没有工作吗?也未必。这时候萨提亚咨询师会跟来访者探讨,他怎样限制了自己的观点,他怎样用恐惧和经验欺骗了自己,他怎样把选择只局限于这一个,他目前的无奈行为在应对着哪些渴望,在应对这些渴望的时候,还有哪些可能。如果有其他方式来满足他的渴望,原来的问题自然就没了。萨提亚鼓励人们去重新选择观点与期待等,用新的方式来建立这几者之间的联系。

选择不仅是在故事和行为层次做出,更是在整个冰山上做出:你可以选择怎么对待自己的感受。当感受产生,你可以选择接纳或者不接纳,压抑或者表达。

你可以选择拥有怎样的观点。对于你的规条你可以选择保持还是放下还是继续挣扎,你可以选择用怎样的规条来供你的人生使用,你可以选择让规条来控制你还是让你控制规条。如果守时这个规条让你痛苦了,那这个规条是自己选择的,因此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你选择“男人都是不靠谱的”这个规条,结果是你很难找到心仪的男人,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期待。可以选择拥有怎样的期待,可以选择用哪种方式来应对期待。你也可以选择满足自己渴望的方式。是从别人那里满足还是自我满足,你选择用怎样的方式来实现,是讨好还是指责。你更可以选择你的自我价值,你决定让它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对于你的冰山,在两个层面上你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你选择拥有怎样的冰山,你选择怎样应对现在的冰山。这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记得,现在的样子,都是自己内在和外在选择的结果。中国谚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选择了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收获什么果实。没有种,就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