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56

第56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0)

(二)改造传统畜牧业,实行牧民定居

牧民定居是对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和牧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分散、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抗御不了自然灾害,避免不了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使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分散、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不利于牧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必须实行牧民定居。

新疆实行牧民定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拨款在牧区的区、乡政府所在地兴建土木结构的政府办公室、商店、医院、学校、邮电所、兽医站、收购站等设施,开始形成以区、乡政府为中心的草原牧区居民点。以后随着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1000多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又在水草丰茂、交通方便的冬牧场,或河谷、平原草甸地区修建办公室、库房、商店、学校、兽医所、加工作坊和住房形成的居民点,逐步代替了以“阿吾勒”(氏族)为单位的流动居民点。在这些居民点居住的是干部及其家属,以及一些从事农业、工副业生产的非放牧劳动力。

改革开放后,广大放牧的牧民定居提上了日程。自治区畜牧厅在阜康、玛纳斯县试办牧民定居种草与天然草地放牧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1985年,全区定居、半定居牧户已达4.92万户,占牧区总户数的28.76%。

此后在牧区逐步推广以人工草料基地为中心的牧民定居建设,在水土、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修建定居点,定居点不仅有住房、交通、能源、邮电、文教、卫生等设施,而且有棚圈、饲草料基地,使牧民相对集中地定居下来,实行冬春季节牲畜舍饲和半舍饲。牧民定居不仅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冬春舍饲和半舍饲,减少了牲畜的死亡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8%,下降到20世纪末的2%。

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将牧民定居与解决草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20世纪80、90年代连续20多年的新疆畜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的。由于年年增长的牲畜群体与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伊犁、塔城等天然草场,原先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难得一见,许多牛羊在野外觅食条件也越来越差。在许多草场,牲畜吃了草叶啃草根,使大片天然草场资源严重退化,成为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通过加快牧民定居工程,落实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基本草原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给牛羊“定编”“定岗”。所谓“定编”就是大幅度减少自然放牧的畜群数量,确定合理利用草原的理想载畜量,在定编的同时再给部分牛羊“定岗”,进行圈养舍饲,种植饲草饲料,发展农区畜牧业,从而缓解日益加剧的草畜矛盾,使草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截至2006年底,新疆共有近1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这就意味着有近百万各族牧民已经摆脱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退牧还草区7万多户牧民得到了国家给予的饲料粮现金补助,户均退牧还草1000多亩,每年获得饲料粮补助金达2000多元。到2008年,全区退牧还草面积达到1.26亿亩。我国中央政府为挽救新疆草原生态环境已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牧民定居难度较大,截至2008年底,达到定居标准的牧民只占37%,实现绝大多数牧民定居还需较长时间。

(三)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几十年来,新疆畜牧业总量有较大发展,但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起伏较大,总的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下降趋势,1949年为24.53%,1957年为31.69%,1962年为31.54%,1978年为23.58%,1991年下降到19.9%。以往一讲到新疆畜牧业,主要指草原畜牧业,而忽视农区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1990年新疆农民纯收入683.47元,其中牧业收入25.3元,仅占3.7%。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区加大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如1998年全区育肥出栏的近1000万头牲畜中,80%来自农区。由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2000年牧业产值为114.51亿元,占新疆生产总值的8.53%,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3.5%;当年新疆农民纯收入为1618.08元,其中牧业收入171.18元,占10.57%。然而新疆畜牧业落后的局面并未改变,当时,全国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9.67%,而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

2002年8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自治区畜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努力实现新疆畜牧业的更大发展。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会上强调发展新疆畜牧业,当前要集中精力抓好几项关键性的工作:一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转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二是坚持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提高畜牧科技水平;三是坚持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防疫先行,确保畜产品安全;五是坚持面向区内外市场,搞好畜产品的市场开拓。会议提出要用3-5年时间,使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五化”,即牲畜品种良种化、畜种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疫病防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

到2007年底,自治区畜牧业取得了重大成绩。在牲畜品种改良方面,全区牛的良种率达59%,绵羊良种率达67%,山羊良种率达66%,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5.9、6.1和9个百分点,猪、禽良种率保持在90%以上;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方面,加快推进了奶牛、优质肉牛肉羊和细毛羊三个优势产业带建设,产业带中牛奶、牛羊肉、细羊毛产量分别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1.6%、80%和76.6%;在生产经营产业化方面,全区乳品加工企业已达52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190万吨,肉品加工企业55家,年分割加工牛羊120万头(只),生猪10万头;在市场开拓方面,全区共建自治区级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6个,区域中小型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748个,牲畜定点屠宰场629个。

然而,会议提出的3个最重要的指标都没有完成,而且有很大的差距。

2007年畜牧业产值231.51亿元,当年新疆生产总值3523.26亿元,畜牧业产值只占新疆生产总值的6.57%;当年新疆农林牧渔总产值1063.46亿元,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1.76%;当年农民纯收入3182.97元,其中牧业收入332.58元,只占农民纯收入的10.44%。这3个数据均低于2000年。要真正达到2002年确定的15%、40%、30%的指标,新疆不知还要用多少年时间?

而只有达到上述3个指标,才能谈得上畜牧业的现代化,可见新疆现代畜牧业建设任务之艰巨。

五、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总量短缺到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历史性转变。棉花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7年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的38%,连续十几年棉花总产量、调出量居全国第一;啤酒花、红花、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70%、60%和80%以上。新疆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

然而,新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新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沙漠面积在扩大,湖泊面积在缩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在减少,主要河流普遍缺乏调蓄工程,农业用水量过大,农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二是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7年新疆农民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957元,居全国24位;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7年,全区尚有21%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3%的村没有通电话,2.5%的村没有通电,26.5%的建制村没有通公路,30%的建制村没有通公共汽车;四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态势并没有改变。2007年新疆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为3.24∶1。总之,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新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2004-2010年,连续出台7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并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具体的部署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积累了众多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主要有:(1)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2)必须从新疆实际出发制定贯彻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决策的具体措施;(3)必须坚持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4)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首位;(5)必须依据新疆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6)必须增加政府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7)必须从新疆实际出发,努力培养造就现代农民;(8)必须充分发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解决新疆“三农”问题中的作用;(9)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全面小康农村;(10)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党的建设。这些宝贵经验有些前面已经讲过,有些在下面有关章节还会讲到。这些经验对今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借鉴作用,可以预期,新疆的“三农”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