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49

第49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3)

2002年中国参与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该港口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咽喉附近,距离全球石油供应的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约400公里。通过建设瓜达尔港既可促进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又可通过建设喀什至瓜达尔港的高等级公路和输油管线,为我国开辟西南亚石油通道。

二、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

1991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随后又提出“一黑一白”战略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具体化,一黑指石油,一白指棉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又及时提出,把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着力点主要由石油天然气开发扩大到煤炭、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来。

(一)煤炭工业

新疆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在全疆1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有煤炭资源的面积就达307070平方公里,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中国预测总量的40%。在中国东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新疆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

新疆煤炭开采业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了战国至魏晋的多方煤雕工艺品,最着名的是1959年在民丰县发现的一方用煤精雕刻的“司禾府印”,为汉代屯田机关的印章。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引《释氏西域记》云:“屈茨(即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

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1958年中国考古工作队在库车北山中,发现唐代炼铁遗址周围炭渣、铁汁遗迹很多。元、明、清代均有开采煤炭的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均为土法开采,规模小、产量低,到1949年,全疆煤产量17.98万吨,人均占有煤量41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煤炭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土洋结合、大中小并举”方针的指导下,国家办、地方办、社队办,形成了全民办煤炭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统配煤矿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一是乌鲁木齐基地。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王震代司令员亲自带领和指挥下,首先在六道湾建设第一座国营煤矿(六道湾小露天煤矿),由新疆军区和地方党政机关、学校安排劳力,每人10-15天,轮流义务劳动建矿。7月8日动工,到11月25日止,共130天,用工138360个工日,剥离土石方24万多立方米,开凿了长132米、宽95米、垂深31米的露天坑。在露采1万多吨后将其改建为六道湾一号斜井。揭开了新疆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的序幕。1958年开始大量投资,对乌鲁木齐基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其重点工程是六道湾煤矿一号立井,设计年产量90万吨。1979年成立乌鲁木齐矿务局统一领导乌鲁木齐基地的统配煤矿,包括六道湾煤矿、苇湖梁煤矿、碱沟煤矿、小红沟煤矿、大红沟煤矿、铁厂沟露天矿,年产动力煤245万吨。二是哈密三道岭基地。

1958年开始建设三道岭露天矿,到1992年完成扩建任务,生产能力由150万吨/年增至180万吨/年。基地还包括一矿、二矿、北泉斜井等,主要生产外运煤。三是艾维尔沟基地,艾维尔沟原属和静县管辖,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归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人民政府管辖。艾维尔沟基地包括七一平峒、南山煤矿、二道沟平峒、二一三〇平峒、一三九〇平峒、洗煤厂等,主要生产炼焦煤,年产能力85万吨。

到1990年,除统配煤矿外,还有289处地方国有煤矿,599处乡镇集体煤矿。统配煤矿产量占全区煤炭总产量的22.12%,地方国有煤矿产量占45.02%,乡镇集体煤矿产量占32.86%,统配煤矿未达到主体程度。

进入新世纪,新疆加大了对煤炭的勘探和开发力度,2008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境内的沙尔湖新发现了储量230亿吨的特大型煤田。自治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进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准东、伊犁、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四大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有神华2000万吨露天矿、山西潞安准东1500万吨矿井、鲁能2×15万千瓦火电厂、广汇集团8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中外合资新疆艾若玖煤层气及能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抓住国家兰-新客运双线“一主两翼”铁路三年建成的有利时机,全面启动哈密吐鲁番一带20多家大型煤炭项目建设,力争铁路建成之日,就是“西煤东运”之时;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项目,2007年初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破土动工,首期建设年产138万吨甲醇/84万吨二甲醚、55亿立方米煤制液化天然气。广汇集团拟用10年时间,投资600多亿元,分四期建设年产438万吨甲醇/269万吨二甲醚、80亿立方米煤制液化天然气规模的煤化工及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新汶矿业伊犁公司年产50万吨煤炭直接液化和60万吨烯烃等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以往靠种小麦、棉花的传统农业大县库车,“摇身一变”成了全疆赫赫有名的石油和煤化工基地,年产170万吨煤炭项目、年产50万吨尿素项目、年加工250万吨稠油项目以及2×13.5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等,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

2008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622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亿吨以上,根据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占全国总产量的两成以上。可以预期,煤炭、煤电煤化工将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钢铁工业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新疆已使用小铁刀、铁锥、铁环、铁镞等铁器,但至今未发现汉代之前的冶铁遗址。汉代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后,中原冶铁技术传到西域。目前已经发现3处汉代冶铁遗址:一是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内,一是在洛甫县的阿其克山中,一是在库车县的阿艾山中。唐后期至北宋时期的高昌回鹘王国,境内的炼铁和铁器具加工业已相当发展,并能炼出宾铁(钢铁)。到了清代仍然停留在手工冶炼的水平上,乾隆三十年(1765年),谪戍乌鲁木齐的纪晓岚参观城北铁厂后赋诗一首:“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他在自注中写道:“铁厂在城北二十里,役兵八十人采炼。然石性绝重,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这个铁厂持续办了30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还储存有生铁100多万斤,熟铁7万多斤。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新疆省政府呈请国民政府协助创办现代钢铁工业。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委派重庆渝鑫钢铁有限公司经理余铭钰率员到新疆考察,并与新疆省建设厅厅长林继庸签订了《冶炼五金及制造机器技术协助合同》,由新疆省负责资金,渝鑫公司提供技术装备,派遣技术人员共同筹建金属冶炼厂。1944年夏,设在水磨沟的炼钢厂和设在珍珠山的炼铁厂土木工程大部完工,炼铁、炼钢、轧钢部分设备已运抵工地。8月,盛世才制造所谓“黄林案”,逮捕建设厅厅长林继庸,渝鑫公司技术人员自动撤走,工程夭折。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后,王震主持创办新疆军区八一钢铁厂,标志着新疆现代钢铁工业的兴起。1950年6月14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王震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新疆的情况时说:“新疆发展,一是缺钢铁,二是没有铁路,我想把这两项搞上去。”毛主席风趣地问王震:“王胡子,我问你,世界上是先有钢铁呢?还是先有铁路?”王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决心先上钢铁。王震立即找到华东军政委员会的陈毅元帅,请求支援帮助,得到了陈老总的热情帮助。后来,经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把上海益华钢铁厂、新慎昌恒机械厂等以100亿(旧币)的价格,把炼钢、轧钢等设备廉价转让给新疆,又通过重工业部钢铁局从河北宣化调来闲置的100立方米高炉炉壳。当时还动员了上海工厂的532名职工和家属随迁到新疆,参加八一钢铁厂的建设。为了增强技术力量,重工业部钢铁局顾问余铭钰来新疆帮助工作,还聘请了轧钢专家顾乃义、耐火材料工程师荣绍舞等国内钢铁专家,并派出招聘团赴内地招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同时选送有知识的年轻的解放军指战员赴京、津、渝等地学习钢铁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1951年9月16日,王震亲自带领建厂筹备组到迪化市西郊头屯河畔进行实地勘察,确定厂址。仅用7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厂任务,建成一座30立方米高炉,两座0.5吨转炉和一套小轧机。1952年4月25日,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27日转炉出第一炉钢,30日轧出第一批钢材。从此,远离内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新疆有了第一座小型钢铁联合企业。1952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视察了八一钢铁厂,当他来到轧钢车间时,正值工人们试轧竹节钢,张闻天高兴地对工人们说:“祖国西北边疆也能炼钢轧钢了,实在了不起!你们是新中国的塞上骄子啊!”1952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财经工作检查组指出,新疆八一钢铁厂的创建在工业建设史上确实是一个奇迹。

1953年新疆军区八一钢铁厂移交给地方管理,解放军指战员奉命集体转业,更名为新疆八一钢铁厂。新疆省人民政府接管后仍把八钢作为工业建设的重点,继续投资完成钢铁联合企业的扩建和配套工程建设。从此,八钢成为新疆钢铁工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八钢的发展带动着新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到1957年八钢形成了年产钢3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一五”时期形成的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十八小”之一。

1958年“大跃进”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八钢进行60万吨钢扩建工程,新疆陆续兴建了哈密钢铁厂、伊犁钢铁厂、天龙钢铁厂、跃进钢铁厂、乌鲁木齐第二钢铁厂等一批钢铁企业。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新疆58个钢铁企业只保留了5家,钢铁产量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建了“三线工程”和静钢铁厂,调整时期关停的一些钢铁企业又逐渐恢复生产,但企业亏损严重,全行业连续亏损15年,到1980年钢铁产量才突破10万吨。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疆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1980-1990年,全区钢的年增长速度为13.01%(八钢为13.58%),期末年利税总额达到7219万元。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纯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的转变。20世纪80-90年代,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实现了由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到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跨越。1998年八钢钢产量突破100万吨。新疆伊犁钢铁有限公司、新疆天基钢铁有限公司、博州钢铁有限公司、新疆金特和钢钢铁有限公司等也发展成了中型钢铁企业。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八钢人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缺乏,“二次创业”之路走得十分艰难。直到2006年,八钢还没有一座超过100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钢产量只有360万吨。2007年1月,宝钢集团投资30亿元控股重组八钢,八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2月,随着一号2500立方米炼铁高炉投入使用,当年八钢钢产量达到530万吨。2008年全区钢产量达到600多万吨,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1000万吨。

(三)有色及稀有金属工业

新疆蕴藏着丰富的有色及稀有金属。民国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盛世才与苏联签订《租借新疆锡矿条约》,苏联取得了在新疆阿勒泰的富蕴县、伊犁的阿拉套山开采锂、钽、铍等稀有金属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在公司存在的5年里,在北疆建成3个企业:一是可可托海矿务局,下辖矿山4个,水电站1座,机修厂1个;二是阿山矿管处,下属矿场4个;三是伊犁卡山奇重晶石矿。北疆主要开采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形成的生产能力有:年手选绿柱石1400吨左右,手选辉石4000-7000吨,钽铌精矿6万吨左右,卡山奇重晶石矿年产1万多吨。另外还生产少量白云母、榴石子。在南疆喀什成立喀什矿管处,下属矿山2个,机选厂1个,火力发电站1座,开采昆仑山西部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为:原矿开采量10万吨/年,原矿处理量350吨/日。矿产品中国分得的一半按国际市场价格卖给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