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43

第43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7)

南疆铁路对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塔里木油田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铁路的技术装备也不断提高。1986年,新疆铁路牵引动力由蒸汽化全部实现内燃化。2004年11月,新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精(河)伊(宁)霍(尔果斯)铁路开工建设。目前,在正式运营的线路上铺设50公斤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已达57.7%,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1730公里。复线里程907公里,铁路自动闭塞里程934公里。由于技术装备的提高,使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系数也不断提高,经过几次提速,乌鲁木齐到北京的时间由最初的72小时,缩短到目前的45小时。兰新线和北疆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由过去的1500万吨,提高到6500万吨。

铁路客运条件不断改善,开通了乌鲁木齐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济南、连云港、郑州、兰州以及奎屯至西安、库尔勒至西安的列车。乌鲁木齐-北京的69/70次、乌鲁木齐-上海的53/54次改为大列空调,乌鲁木齐-奎屯开行了双层空调列车,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库尔勒开行了双层豪华卧铺列车,乌鲁木齐-敦煌开行了夕发朝至的旅游列车。新疆还与哈萨克斯坦开行了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的13/14次国际旅客列车。

截至200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2925公里,其中新疆境内里程2761公里,比1958年增加12倍,比1978年增长3.47倍。客运量1873万人,比1978年增长12.6倍;货运量7430万吨,比1978年增长8倍。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加大了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迎来了新疆铁路建设的黄金期。目前,新疆正在建设的铁路有:精伊霍铁路(2009年12月18日通车)、奎屯-克拉玛依-北屯铁路(2009年12月29日通车)、吐鲁番-库尔勒铁路复线、乌西-精河铁路复线、乌鲁木齐-准东铁路、喀什-和田铁路(2010年12月30日通车)等6条,计2200多公里。“十一五”计划期间,还要修筑哈密-罗布泊、库尔勒-阿克苏复线、库尔勒-格尔木三条铁路,完成嘉峪关-阿拉山口电气化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450亿元,对大西北开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也于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为了构筑新疆向中亚开放的新格局,精伊霍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计划向西延伸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建设霍尔果斯至萨雷奥泽克铁路;此外,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内开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中国段,构筑中国向西开放的铁路陆桥通道。

三、公路由低级路面向高级路面发展

公路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设施,是以固定的线位和明显的路型,主要能适应汽车正常行驶的道路。

(一)民国时期新疆有了公路

1911年(宣统三年),伊犁将军府所属官商合办的羊毛公司,首次从波兰购进2辆汽车,这是新疆有汽车的开始。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由于对苏贸易和京津一带的货物要绕道西伯利亚铁路到达新疆,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动员军工和民工修建迪化至塔城公路,全长450公里。直至民国十七年,新疆第一条简易公路——迪化至塔城公路通车,开放客货运输。所修的公路因无技术力量,工程草率,实为可通汽车的便道。

民国十六年,新疆汽车总局成立,委派格米里肯为汽车总局经理,包尔汉·沙赫德拉为协理,这是新疆首创的官营汽车运输机构。汽车总局成立后,在迪化建立汽车训练学校,聘请俄罗斯人训练汽车驾驶员及修理技术工人。

并设立汽车修理厂。同年,从天津购进汽车15辆,经西伯利亚铁路从塔城入境,再由塔城驶至迪化,先行开办迪化至奇台客货班车。

民国十七年,金树仁上台后,延请白俄技术人员,组织军工、民工按标准修建迪化至奇台公路,全长206公里,这是新疆第一条正规公路,民国二十年建成。金树仁统治时期还修建了迪化至吐鲁番公路。

盛世才建立亲苏政权后,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10人,其中有公路专家1人。民国二十四年中苏关系开始改善,苏联表示愿意援助中国抗日,使新疆的战略地位突出起来。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请求苏联帮助修建萨雷奥泽克-迪化-兰州公路,以便从苏联往中国运送武器、弹药、飞机和备件等。苏联表示同意。这一工程由国民政府投资,苏联负责设计和技术,新疆出劳力修筑。苏联专家及技术人员26人,勘测设计了迪化至霍尔果斯及清水河至伊宁公路,标准是:路基宽8.5米,砾石路面宽4.5米,最小平曲线半径50米,最大纵坡平原区5%,山岭区7%。乌苏至伊宁是新线,是建筑的重点地区。迪化至乌苏,利用迪塔公路原有线路改扩建。迪化至哈密段,利用原有的迪化至吐鲁番公路及鄯善至哈密小三堡的路改扩建,新修哈密至省界星星峡公路。自1935年春动工修筑,工程浩大,共挖土方645.7万立方米,崩炸硬石总数为12万立方米,耗费人工323万工日,消耗钢铁710吨、炸药160吨、洋灰(水泥)1500吨,完成载重25吨桥梁总数为2439座(大小桥梁均在内),完成公路站建筑91处、房屋建筑1650间。

1937年7月1日,这条国际交通线的伊犁-迪化-星星峡段全部完工通车,总长1859公里。抗战爆发后,兰新公路在新疆境内设立新二台、精河、乌苏、绥来、迪化、吐鲁番、鄯善、七角井、哈密、星星峡10个接待站,接待苏联运送援华物资人员。国民政府对这条国际交通线非常重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两次拨款共100万元,继续整修星伊线。

民国二十七年10月召开的新疆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把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参加公路建设作为今后抗战建设任务之一。当时决定要修筑:迪化-焉耆-阿克苏-喀什、喀什-和田、迪化-大小拐-阿山、奇台-哈密的公路。

这一号召,得到广泛热烈地支持。以迪喀路为例,沿线各行政区、县都相继成立了筑路委员会,发动群众筑路,当地人民出钱出力出马车,由省政府补助粮食和器材,省公路局派少数技术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参加筑路的群众除公路沿线14个县外,不在公路线上的尉犁、和靖、阿瓦提以至远在千里之外的若羌、且末,都被动员来义务筑路。经过4年多的艰苦劳动,到民国三十二年基本修通了这条全长1400余公里的公路。新疆汽车线路增至14条,总长6256公里,初步形成了新疆干线公路骨架的雏形。虽然技术标准低,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通条件。

然而,由于战争和经济衰退,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前夕,新疆没有1公里黑色路面,公路通车里程3361公里,每1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0.2公里公路,大约每500平方公里土地仅有1公里公路;有401座共计5500多米长的临时性、半永久性木桥,多数处于危桥、险桥状态;民用汽车502辆,因油料、配件短缺,多已歇业或半歇业;仅有13个养路段、90余名养路工人和一个设备简陋的汽车修理厂。驮畜运输、畜力车辆运输担负着全疆道路运输的重任。

(二)1950-1978年新疆公路建设成绩巨大

1950年1月成立省交通厅,主管全省交通运输,2月组建公路局和运输局。

1950-1952年,主要是恢复南北疆原有的公路交通。1950年5月,军区工兵团抢修玛纳斯河大桥,使中断5年之久的迪化-伊犁、迪化-塔城、迪化-阿勒泰公路交通得以恢复。同年10月军区又组织军队和沿线群众抢修迪化-喀什、喀什-于田及乌恰-喀什公路,翌年3月完工,全长2200公里,恢复了南北疆公路交通。1952年修建了喀什至吐尔尕特边境口岸公路。到1952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6065公里,民用汽车1384辆。

1953-1957年“一五”时期,是新疆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修建了喀什-民丰、喀什-红其拉甫、叶城-西藏阿里、富蕴-布尔津-吉木乃-哈巴河、库尔勒-若羌-且末、独山子-克拉玛依、塔城-裕民、伊宁-昭苏、乌苏-库车等21条主要公路。特别是叶城-普兰的新藏公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中间经过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达坂8座,工程十分艰巨。以交通部原第五工程局、新疆交通厅和生产建设兵团共同组成的筑路队伍,克服高原缺氧和严寒等重重困难,1956年3月开工,1957年10月提前一年多建成通车,全长1466公里。到1957年底,全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民用汽车7109辆。这期间修筑的公路均为沙石路面,没有永久性桥梁。

1958-1965年“二五”和调整时期,这期间,新疆公路的质量有了提高,修建了新疆第一条沥青路面(黑色路面)公路-乌鲁木齐至独山子公路,全长252公里。在交通繁忙的干线上共铺沥青路面761公里。在南疆公路干线上修筑了跨越开都河、孔雀河、阿克苏河、叶尔羌河、玉龙喀什河的永久性桥梁;动工修建乌鲁木齐-巴音沟、伊犁-焉耆两条沟通天山深处的公路;还修建了乌鲁木齐(经胜利达坂)-库尔勒公路、乌鲁木齐-艾维尔沟等公路。到196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2675公里,民用汽车17176辆。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疆的公路建设侧重提高路况,铺设沥青路面,公路通车里程没有大的发展。只有1967年建成(收尾)了伊犁-焉耆、托克逊-乌拉斯台两条线路,1971年建成了乌鲁木齐-巴音沟新线。由于无政府主义泛滥,管理混乱,客货运输量大幅下降,企业亏损严重。

截至197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23818公里,其中沥青路面5810公里;民用汽车41638辆;年客运量768万人,年货运量4842.90万吨。

(三)公路建设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

到1980年,完成了国道312线(上海-合肥-西安-兰州-伊宁)、314线(乌鲁木齐-喀什-红其拉甫)、217线(阿勒泰-独山子-库车)新疆境内线路的改建工程。国道315线(喀什-和田-若羌县芒崖-西宁)和田至茫崖段,又称青新公路,全长1236公里,1967年开工,1980年建成,是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正式公路。

1983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对公路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驻乌鲁木齐以外的14个公路总段、73个公路段、1个机修厂、5个运输公司、18个交通监理所、14个中心运输站、98个运输站,连同加油站、食宿站,职工4万余人及车辆、设备全部就地下放各地、州、市和县进行管理。地、州、市成立交通处(局),县成立交通局,实行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办交通的积极性。

1985年是新疆公路建设的丰收年,这一年9月新疆实现了一级公路零的突破,建成乌鲁木齐-昌吉一级公路,长28.6公里。新疆第一座现代化双层互通式立交桥——乌鲁木齐市人民路立交桥建成,此桥与乌昌一级公路环形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桥,填补了新疆没有公路立交桥的空白,标志着新疆公路建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这年底,东起鄯善,西至伊宁、博乐,北至阿勒泰、塔城,南抵喀什、和田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已全部实现黑色化,汽车平均时速达到5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