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03

第3章 新疆各族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基本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汉朝起,新疆及其周围地区统称西域。早在公元前101年,西汉就在西域设立地方官吏,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统管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西域遂纳入汉朝的版图,标志着新疆地方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自此以后,2000多年间,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和一些地方政权都在新疆设官置守,统辖治理。即使在中原处于分裂割据时期,我国内地也与新疆的地方政权保持着紧密的政治关系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清朝中叶开始,出现“西域”与“新疆”两个地名并用的情况,1884年建省时,取“故土新归”

之意,正式命名为“新疆省”。“新疆”代替了“西域”的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基本概况,可以作如下概括:

一、中国最大的、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省区

(一)中国最大的省区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中国边境线最长、邻国最多的省区。东面与甘肃省相接,经河西走廊通往中国内地;东南和南部与青海、西藏相接。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东西最长处约2000公里,跨经度23度,南北最宽处约1650公里,跨纬度15度。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地貌独特,地形多样,山脉和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称“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山脉,南部有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阿尔泰山和天山夹着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盆地南缘的山前冲积平原,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片片灌溉绿洲;南部昆仑山和天山环抱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盆地边缘形成片片绿洲。人们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盆地一带为东疆。吐鲁番盆地夏季是中国最热的地区,38℃以上的酷热天气有30多天,史称“火州”。吐鲁番盆地海平面以下的陆地有4050平方公里,其中海拔100米以下陆地有2085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拔最低的盆地,最低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为世界陆地第二低地。

(二)通往中、西、南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德国着名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1868-1872年期间,多次进出中国和中亚地区进行考察,1877年以后陆续出版了《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5卷本着作,他在这部着作中,首次将起自中国古都长安,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至波斯、希腊、罗马,横贯亚欧大陆的古老交通线称作“丝绸之路”(Seiden strassen)。英文称作“the Silk Road”。这个名称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并能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逐渐被欧洲学者,也被中国学者所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

“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亦是世界了解中国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大道。因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正如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所说:“维持这条伟大的世界商路的畅通是中国从汉代到忽必烈可汗时期的一贯原则。”

张骞开拓西域,开通了两条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一条是南道:阳关-楼兰(后改称鄯善,在今罗布泊西北尚存其遗址)-且末-精绝(今民丰县)-杅弥(今策勒县)-于阗(今和田县)-皮山-莎车-葱岭-大月氏(在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北道:玉门关-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焉耆-乌垒(今轮台县)-龟兹(今库车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葱岭-大宛(在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在今楚河至锡尔河一带)-奄蔡(在今咸海与里海间)。南路从皮山可以到南亚的身毒(今印度),北路从龟兹可以到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后汉书·西域传》对这条丝绸之路上的景况作了如下描述:“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今叙利亚一带)而历安息,临西海(今波斯湾)而望大秦(指罗马帝国本土,今意大利半岛),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到唐朝,丝绸之路又有新的拓展,开拓了“新北道”:由敦煌经伊吾(今哈密)到高昌(今吐鲁番),然后走“老北道”,焉耆-龟兹……;“新北道”

从高昌通往天山以北,走“金岭道”由高昌到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再由庭州-轮台(今乌鲁木齐至昌吉间)-张堡守捉(今玛纳斯县境内)-石漆河-弓月城(今伊犁地区)-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南道继续通行,玄奘从印度归国走的就是南道,从达摩悉铁国经瓦罕通道,度明铁盖达坂,沿山谷间的河道,经公主堡再到竭盘陀(今塔什库尔干县)-疏勒-于阗……长安。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通过河西去长安之路受阻。安西、北庭与长安联系,就由北庭经回鹘汗国去长安,以后逐渐形成了一条经蒙古高原至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再到高昌的草原丝绸之路。到成吉思汗西征时,以蒙古哈喇和林为起点,又将这条道路定型、扩展,由克鲁伦河经土拉河,过杭爱山南麓,西南过阿尔泰山,达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又经别失八里经彰八里(今玛纳斯县境内)到赛里木湖,经果子沟到伊犁,直至撒马尔罕。元朝以后,由于东南沿海海上运输的迅速发展,海上通道成为中国与欧洲交往的最主要道路,经新疆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弱下去。

但是,新疆通往中、西、南亚和欧洲国际通道的战略地位,并没有改变。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又成为中国接受盟国军援最重要的国际通道。据苏联方面统计,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8月,苏联提供给中国政府的军事物资有:飞机985架,坦克83辆,大炮1317门,汽车1550辆,拖拉机30台,机关枪14025挺,枪弹16400万发,炮弹190万发,炸弹82300颗。1940年底,崔可夫来华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兼苏联驻华武官,苏联又给中国政府150架战斗机,100架快速轰炸机,3000门炮,500辆吉斯-5型汽车的援助。

1938-1940年,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先后派出军事顾问140人。1938年夏,苏联志愿空军人员来华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先后来华的志愿空军人员有2000余人。这些援华人员和军用物资,以及中国偿付苏联的物资,基本上从新疆这条国际交通线通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失陷,日军长驱直入,封锁了滇缅公路,至此,通往中国的海岸运输线完全断绝。美援物资只有改道印度中转,由美国空军从印度狄布鲁伽空运到中国昆明。但这条航线须飞越喜马拉雅山“驼峰”,受恶劣气候影响,大量空运尚有困难。为解决运输困难,又开通了新疆至印度的国际驿运。经与印度政府交涉,决定使用新印贸易路线的南线,从狄布鲁伽由铁路运到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伽,再由英商福公司负责改用驮马驿运至克什米尔的列城,以列城为交接点,由新疆派遣代表,组织人员和马匹去列城接运,运至新疆的叶城,再由叶城用汽车转运到内地。由列城到叶城行程675公里,要翻越两座大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先后共运物资有:汽车轮胎4444套,军用布匹782包,经济部装油袋588件,电信总局呢料63捆,另有汽车零件和医疗器械等。

新疆这种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决定了有朝一日,新疆一定能够再创丝绸之路的辉煌。

(三)中国西北边疆的国防屏障

从汉朝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以来,新疆就成为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国防屏障。中国从汉代至清代统治过新疆的政府都在此驻扎军队,为了解决驻军的粮食供应,驻军都是和屯田联系在一起,军队有两大任务:一是屯田,一是戍边。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新疆历史的一大特色。

西汉在西域屯田,始于公元前105年,止于公元8年,前后历时113年,以军屯为主,还有少量民屯和犯屯。屯军人数计1万多人,垦地约3.3万公顷。东汉在西域屯田种类仍以军屯为主,其次有少量犯屯,屯军5000人,垦地0.67万公顷。魏晋在西域屯田,从魏黄初三年(222年)开始,到晋建业四年(316年)止,历时94年,主要分布在楼兰、高昌和尼雅等地,有屯军2000人,垦地0.27万公顷。南北朝时期,公元317-376年,前凉政府在楼兰、海头(在罗布泊西南)和高昌办有屯田;公元376-640年,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高昌国,相继在高昌屯田,军屯和民屯并举,有屯军几千人,屯民几千户;公元445-470年,北魏政府在鄯善(今若羌县城附近)、焉耆屯田。隋朝在西域屯田,以军屯为主,其次为犯屯,计有屯军3000余人,屯犯数百人,共有屯田0.4万余公顷。唐朝从贞观四年(630年)至元和三年(808年),历时178年,在天山南北的安西、北庭都护府驻扎5万余军队,有严密的驻军管理系统——军(军镇)、守捉、城、镇、烽铺。并在天山南北大规模屯田,安西驻军:龟兹20屯,疏勒7屯,焉耆7屯;北庭驻军:北庭20屯,伊吾军1屯,天山军1屯。共计56屯,一屯大者50顷,小者20顷。在今天新疆的大地上,残存着许多唐朝驻军和屯田的遗址。元朝军队在西域的斡端(今和田)、别失八里、亦里黑(今伊宁附近)、哈密、曲先(今库车)等地屯田,共有屯军2万多人。并在腾褐儿(今阜康市),可失哈尔(今喀什市东北)组织民屯。清朝在新疆驻军的数量与唐朝差不多,根据《西陲总统事略》有关记载统计: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乌鲁木齐、回疆共驻兵45518人,其中八旗兵21539人,绿营兵23979人。清朝驻军在新疆屯田的规模比唐朝大,截至1777年,哈密屯田11570亩,镇西(今巴里坤)屯田44100亩,迪化州的五堡、昌吉、罗克伦、玛纳斯、济木萨、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晶河(今精河县)合计屯田115644亩,塔尔巴哈台屯田17000亩,伊犁屯田50588亩,回疆的辟展(今鄯善)、哈喇和卓(今吐鲁番)、托克三(今托克逊)、喀喇沙尔(今焉耆)、乌什、阿克苏合计屯田49476亩。

新疆共有军屯288378亩。清政府在新疆还大规模地组织民屯和回屯。

中国古代的政府之所以在新疆大规模驻军和屯田,是因为新疆在中国国家安全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新疆以其地理位置“东扞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建瓴”,恰处在西部陆疆与北部陆疆的交接点上,格外显得举足轻重。清朝的左宗棠曾经正确地阐述过新疆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皆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堠遥通,而后畿甸宴然。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二、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一)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远古时代,新疆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材料看,新疆古代居民中存在东(蒙古人种)、西(欧洲人种)方两个大人种支系成分。关于先秦时期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我国史籍只是笼统地称西北地区的古代居民为“西戎”。只是到了汉朝,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才逐渐明确起来,汉朝活跃在新疆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羌、月氏、乌孙、匈奴、汉人等。其后进入新疆的主要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鲜卑、柔然、高车、嚈哒、粟特;隋唐时期有:突厥、吐蕃、回纥;宋元明时期有:契丹、蒙古、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回等;清朝有满、锡伯、索伦(达斡尔);到了近代有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塔吉克族一直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及其周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