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题: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 一切向前看(第3行)。他强调,否则四化无望(第3行)。同12月2日一样,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在12月5日的谈话中,他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从各方面对解放思想进一步作了论述,着重分析了思想不解放、僵化或半僵化的原因和危害。同两年来华国锋等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情况联系起来看,锋芒所向是很鲜明的,批判也是很有力量的。记录第8、9行写道:僵化,禁区,本本对实际 不敢想说做 随风倒/官僚制度束缚 真正管卡压 只能奉命行事 然后才是习惯势力。
邓小平估计到,改革障碍重重。新问题大量出现,如规章,用人标准(第4行)。对怎样进行改革,邓小平提出,要考虑实现的手段方法 有些要得罪大批人 工人要减少,机构重迭要精简,必须早做思想工作。要研究党怎么领导。北大可以考虑实行系主任制(第4行)。
民主是谈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同12月2日相比,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把解放思想同民主联系起来,进一步论述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民主与法制。
邓小平说到,出气应允许,出气是没有民主的惩罚。有了正常民主大字报也可少(第7行)。要为敢想敢作创造条件,要建立民主制度,支持新生力量。思想领域的问题要通过民主讨论的办法来解决。出了坏人不要怕。信任群众干部(第11行)。
关于经济民主,邓小平提出,要实行经济民主,权力下放,要纠正党委随便干预(第15行)。他说,没有民主培养不出人才(第15行)。给生产队经营管理自主权,生产队长看到有一小块土地没有利用,就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增加财富(第12行)。
在民主与法制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执政党要有党规党法。他说,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前成立固然必要,更主要建立党规党法,比国法还重要(第14行)。他认为,法律可以地区搞局部搞(第16行)。
邓小平还进一步阐述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则:向前看 不要求[全]责备 允许继续改正 以前宽以后严(第17行)。
对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的经济工作,邓小平也谈了不少意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从下面搞起 权力下放 责任到人 有职有权有责 方针明确 方法妥当,要注意工作方法(第17、18行)。邓小平强调,生产力发展 生产率提高(第19行)。他还指出:不要总怪林彪、四人帮,拿他们作挡箭牌(第13行)。
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就12月2日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这个大政策,讲了不少具体设想。胡乔木的记录最后两行是一串数字:工人100农民8千万150-200各1/10 城市 市镇 农村 卫星城市(第19-20行) 1亿人口平均100(第21行)。单看记录无法说得清楚其内容,但可以意会是相当具体细致的设想。在后来的正式讲话稿中,这串数字形成这样一段文字:“要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城市里有百分之二十的工人,每人每月的工资平均达到一百元左右;农村有百分之十的公社,每人每年收入达到一百五十元至二百元。”还说到,在全国“有大约八千万到一亿人口提高了购买力”将如何如何。邓小平最后谈到住房问题,说,新加坡月收入1500新币有权买房产,5间房子,70平米,花半年工资。那里的房租=工资×15%(欧美日1/3)(第22行)。可见邓小平在访问日本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诸国后对未来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开阔而具体。
按照12月5日邓小平对讲话稿新的构思和对许多问题新的观点、新的提法,参加起草的人员连夜重写,并把写成的稿子立即铅印出来。铅印稿加上了一个标题:“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稿)”。主题进一步明确:“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一切向前看。”整个讲话的结构也按邓小平的意思确定下来。全文分四部分: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前提条件。三、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稿子的内容,按邓小平当天的谈话的观点甚至语言重新写过,对涉及的重要问题一一作了深刻、明快的剖析和论述,与后来的定稿本已经差别不大了。
四、胡乔木动笔修改
对12月5日讲话稿,写作班子又进行讨论,作了修改,在12月7日先后印出两稿。12月7日第二稿送到了胡乔木手里,他开始考虑修改。在这个稿子上,胡乔木作了二十多处文字修改,同时写了三十多条批语,指明这些地方需要修改、加工。但胡乔木并没有马上动手。据当时在胡乔木身边的秘书朱佳木回忆:“记得那天晚上,胡乔木并没有动笔。但第二天早饭后,他却把改过的稿子交给了我。原来,他是半夜两点爬起来,用了两个多小时改好的。”
胡乔木在12月7日稿上进行修改的手稿迄今没有找到,但现存过程稿中还有一份标明12月7日的铅印稿,是根据对第二稿进行了修改而印出的12月7日第三稿。与12月7日第二稿比较,可见第三稿作了哪些补充修改。与胡乔木在第二稿上加的批语对照,这些补充、修改绝大多数在胡乔木加批语的地方,同批语的意向也是一致的。与上引朱佳木的回忆互相参证,可见:这些补充、修改出自胡乔木;12月7日第三稿是据胡乔木对第二稿的修改印出的。
胡乔木对12月7日第二稿作了不少重要的补充、修改。这些补充修改有些是邓小平2日和5日两次谈话中讲了而在稿子中被忽略或遗漏的,也有些是对邓小平讲的观点表述得不够充分和完满的,还有些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反复强调、反复阐述的思想、观点,当然有胡乔木对邓小平思想、观点的引申、拓展和发挥。
在讲话开头对会议的评价部分,胡乔木补充了有关重点转移及其意义的内容,使整个讲话扣住了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讨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它反映了新时期的本质特征。
关于思想不解放,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状态的历史原因,胡乔木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对邓小平的思想作了很好的发挥。一是把官僚主义问题同民主联系起来,改变12月7日第二稿单提官僚主义的写法,指出第二个原因是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普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二是增加了一个原因,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什么事不干,什么问题不表态,四平八稳,反而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对第二部分从对天安门事件平反讲到充分发扬民主、对思想问题不能压服之处,胡乔木按照邓小平对“两个凡是”和压制、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多次批评,加写了一段话: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有一点不同意见,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进行打击压制,就要立案,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实际上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这段话既对“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做法进行了历史批判,又对坚持“两个凡是”的领导人进行了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
在发扬经济民主、扩大自主权这一部分,胡乔木按照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的思想,加写了一段强调按劳分配、重视物质利益的政策性很强的话: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收入就应当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当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它就没有革命。但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是在牺牲精神的基础上产生,那就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