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13531400000012

第12章 胡乔木与《解放日报》(7)

胡乔木十分重视报纸的标题,他说:“注意标题——这是我对于《人民日报》的一个要求。”他在1951年3月4日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信中提出这个要求,并对标题不好的问题进行批评。他说:“今天的报纸第三版有一段文章,题目是《我们伟大祖国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这个题目是报纸上许多不好的标题之一。从这个题目人们决不能得到关于这段文章内容的任何暗示,而且也不能引起任何兴味,因为标题里的话是谁都知道的。这段文章正确的标法应当是:《额非尔士峰的名字应当通令纠正》,《额非尔士峰应当恢复祖国的原名》,《用外国人名称呼我国最高峰是一个错误》,《纠正我国地理名称上的一个重要错误》,《世界第一高峰是谁发现的》,《发现世界最高峰的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等等。”胡乔木说明,“我所以详细指出这个例子,是因为《人民日报》上这类毛病太多了,简直是每一天每一页都有这种题不对文、不着边际、毫无生气的题目。我要求编辑部切实改正这种现象。”胡乔木还指出这天的报纸上还有一些标题“都是沉闷的,都应当反对”。他指出,出现这样的毛病,“编辑部没有向泛滥的党八股连同它们的灰色得要死的题目提出抗议或修改建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只要全部题目(连小题)都是生动醒目的,文章又都是对题而是不离题的,那就表示整个报纸的生动醒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加上短评、信箱、动态、通讯、图片等成分安排得好,编排不是故意叫人难受,那么,报纸就会活跃得像春天的大花园一样了。”

对于报纸版面的美观,胡乔木也很讲究。他在给《人民日报》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和非常具体细致的意见。他说:“《人民日报》常常行子太挤,使版面极不美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依靠熟练的看大样同志,遇到拥挤情形立即设法纠正。许多文章要减去三五行并不困难,只要这里那里删掉几个不重要的字,就可使一个短行完全不见。改用扁标点使只占半格,也是一种救急的办法。”“此外,标点放在一行之首也很不美观,尤其是一个标点独成一行,既不美观又不经济。这些都需要用改用扁标点来解决。”“总之,应当使《人民日报》的报面美观,这是《人民日报》全体编校印刷同志的政治任务之一。请设法保证这一任务的实现。”

关于刊登北京市新闻问题,原来有专门版面,后因版面不够而取消。胡乔木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看到,“在目前版面拥挤的情况下,恢复京市新闻版确有困难”,但是,如果在一、二、三版上“每日均有一条京市新闻,甚至设一固定栏目,每周至少有一篇评论或通讯”,还是可以的。他建议范长江、邓拓等考虑解决。

三、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

当时《人民日报》差错较为严重。据1951年8月份31天统计,发现见报的事实与政治性错误达26处,平均6.8万字便有一处;未见报的清样,检查组检查出错误251处,平均每天八九处;至于文字上的缺点就更多了。消灭报纸上经常出现的错误,成为胡乔木最焦心的一件事。他感到单靠发现错误随时指正的办法,零打碎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保证,一定要动员全社人员,从上到下,集中行动,才能解决。

1951年9月,胡乔木发出了关于消灭版面上的错误并改进编辑工作的指示。为落实胡乔木的指示,报社秘书处起草了《消灭报纸错误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经正副社长阅过,于9月10日发给各组组长及各版编辑征求意见。要求将书面意见于9月11日前报告秘书处。这个文件建议规定以下规章制度:(1)除有时间性者外,一切稿件均须于拼版前24小时付排打成小样,分送检查组、审查人和审查机关。(2)加强秘书处内部组织和工作改进,阅大样采用社长总编辑、秘书长两级负责制;建立各版的责任编辑制,水准不低于副组长;扩大检查组为八人,有步骤地实行分工检查;加强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进行系统的政治和技术训练,规定技术程序和标准,增加三校力量;秘书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各组工作上。(3)建立编辑工作的奖惩制度,采取定分制,由秘书处与工会共同做,秘书处编辑为主要评判人,由工会发动群众参加竞赛,把消灭错误作为爱国公约的主要内容。(4)党的总支下成立党的编辑工作纪律委员会,由社长指定一定成员组成。

在这样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讨论的基础上,胡乔木于1951年9月18日到报社作了《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报告。

胡乔木首先从《人民日报》与党中央的关系来论述《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胡乔木指出:“党需要有一个集中的代表每天和群众见面。这个集中的代表,不是全体党员,也不是毛主席,而是报纸。”《人民日报》“是每天和国内以至国外人民群众见面的中共中央的代表”,是“党中央的权威发言机关”。“人民日报不仅对各种事物发表意见、表示态度要代表党中央,作风也要代表党中央。”“报纸不但能够代表党的政策、路线、方向和对各种工作的具体意见,而且能够代表党中央的风格。”“人民日报即使注意了政治,还要在技术上、在各方面都能代表党中央的风格。”正是从“人民日报是党的各方面的代表”这样的高度,胡乔木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天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人民日报,要求自己”,从而认识“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重要意义。

胡乔木又着重论述了报纸怎样做好党的各方面的代表、用什么来带动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最重要的是思想工作——告诉群众前进的道路,指出方向。”而思想工作就是“要讲清道理:为什么要到这个方向,不去有什么坏处”;就是要“用道理说服群众”。他进而指出:“讲清道理,就要依靠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要能代表党,就要合乎马克思主义。”“就要从头至尾充满思想性,要有透彻的科学的逻辑说明各种问题。”胡乔木强调:“透彻地讲清事物的道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宣传,这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胡乔木又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说:“要代表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很难的事情。我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很不够,就不能不依靠全党。报纸本来就是全党的报纸,不是报社几个人的报纸,要力求了解中央的各种工作的状况、意见,搜集群众工作情况,从党内党外得到指示、启发,把群众的逻辑集中起来变成自己的,绝不可以孤立地办报。”胡乔木又指出,在依靠全党、依靠群众的同时,“还要依靠自己思索,认真地辛苦地工作。否则是不能正确反映党的意见的”。他提倡“报社每个人都必须动脑筋”,“要自己能作判断,要能在中央帮助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要求《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把自己锻炼成足以代表党中央的思想作风的思想工作者。

胡乔木还从党报之所以产生这个根本问题、从领导者这样的高度,向报社工作人员提出要求。他说:“人民要求领导,就产生了共产党;党必须每天在各种事物上领导群众,就产生了党报。所以,人民日报要以领导者要求自己。党报每个工作人员都是领导者,校对员也是领导者,校错了一个字,也是领导错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想不做领导者都不可能。既然处在领导者的地位,就不能不对自己要求高些。”

胡乔木上述关于《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任务、工作方法和关于《人民日报》工作人员肩负使命和应有素质的论述,对于办成没有错误的报纸是带有根本性、指导性的,足以启发和提高全体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但同时还需要有规章制度做保证。胡乔木的讲话,最终落到关于办成一份没有错误的报纸的具体要求上面。他实事求是地指出:“办成一个没有错误的报纸很不容易,但‘基本上’没有错误还是可能的。……‘笔写下来的,斧头都砍不掉。’所以要严格要求人民日报,使报纸不出错误。”

胡乔木指出:“要不出错误,就只有多看几遍。”他肯定“检查制度是好的”,提出“还要加强,要多方面地检查”。胡乔木列举了检查制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首先是政治上的检查,还有资料的检查,数字的检查,还要有文字的检查,另外还可以考虑是否要有美术检查。他提出,可以规定检查制度,出了问题唯检查员是问。胡乔木还在技术上提了非常具体的、很专业的办法和要求。例如:检查数字的人要有检查的本子,上面是最权威的数目字,要天天核对、修改。再如:报纸的文字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标准文字。因为《人民日报》是权威的,所以在文字上也应该是权威。要做到使学校里教语文课也要以《人胡乔木与《人民日报》民日报》为准。要设立一个文字的检查员,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文字好就是政治好”。从消极方面来说,要做到不受他人指摘;从积极方面来说,《人民日报》要成为语言的指导方向。他还提到,要检查的多、充分,稿子就要来得早,《真理报》主要稿件在24小时前截稿,我们也可以研究采用这个办法。

胡乔木最后说,“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是我集中大家的意见提出的口号。全国各地报纸也应当这样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胡乔木提出的“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号召,得到人民日报社上上下下的热烈响应,全社开展了一个群众性的消灭错误、提高质量的运动。为了实现这一政治任务,制订了一个“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规章制度草案。草案对编辑部、出版部和行政部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实现没有错误的报纸这一目标,《人民日报》还开展了合理化建议运动,推行了一套严格的责任制,要求严格执行按级负责制,凡可以用数字表现出来的,都要登记统计出来向群众宣布。在秘书处设立统计小组,负责研究错误性质,检查错误责任,并建立按日登记、按周统计制度。另外,由工会成立评检委员会,听取统计小组报告,评定各组成绩,向行政上提出奖励对象等。工会还编辑出版一份“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不定期小报,指导这一运动持续开展。此外,还加强小组与部门的墙报,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交流经验,相互促进。

在“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口号鼓舞下,报社上下齐心协力,《人民日报》工作大有改进,报纸质量大大提高,向着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的目标迈进。胡乔木对报纸的领导工作,得到报社上下的齐声赞誉。长期在《人民日报》工作的袁鹰写道:“他的领导方法,并不只是抓原则,抓方向,而是具体细致,从选题、重要文章的修改,到版面安排、标题设计以至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都常常过问,不允许有差错。”

四、指导《人民日报》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从原来的四版扩大为八版,编辑工作大有改进,报纸面貌焕然一新。改版是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进行的,改版方案得到中共中央批准。胡乔木自始至终指导了《人民日报》的这一重大改革。

1.改版的缘由与准备

1956年7月《人民日报》的改版,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以苏为鉴、冲破教条主义、走自己的路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胡乔木本人对改版的缘由和意图曾作过简要的评述:“人民日报改版,从1956年7月1日起,由原来的一张扩大为两张,主要是当时有个指导思想,要打破陈规,办得生动活泼,让各种意见在报纸上发表,包括对党的批评。毛主席不仅作了口头指示,中央还有正式文件。”

同时,《人民日报》改版也是为了适应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要求。《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大多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在根据地办报走过来的,习惯于把报纸作为党政领导的代言人,缺乏适应群众多种多样要求及时反映群众心声的能力,不能灵敏地反映建设时期火热的生活,恰当地开展批评,坚持必要的斗争,揭发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片面地学习苏联《真理报》的办法,形成报喜不报忧,泛论空话连篇,版面呆板,标题简单,有错不更正等毛病。还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认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代表党中央说话的,既然如此,报纸上发表的言论和新闻,应当是结论性的,完全正确的,不可动摇的。不仅不能发表争论文章,还惯于要求每种新的意见都要有经典着作的“根据”,文章稍有新见解,便以“经典着作没有讲过”为由,不是删去便是弃而不用。这样报纸就很难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特别是评论,很难贴近生活,尖锐泼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