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进怀仁堂(上卷)
13528800000040

第40章 首任航天城司令孙继先(4)

孙继先立即调动所有能拍照的中国技术人员到工作间作好拍照准备,并严格保密。同时,与周总理接通电话,汇报了这一情况和安排。

总理指示:一定要把笔记本内容全部拍下来。照片拍完后,孙继先又给总理回了个电话,总理在电话中连声说:“好,好,好!你们做得很好,很及时!”

后来,孙继先把从笔记本上拍下来的资料拿到“五院”,与五院研究的资料一对照,证明了谢列莫夫斯基的笔记本上的资料是完全正确的。应当说这位苏联专家组组长为中国火箭实验少走弯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少年后孙继先说起他,还说那才叫国际主义战士!

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柯瓦廖夫回过一封信,说他回国后,年龄尚轻,就提前退林,返回到自己的故乡——顿河旁的一个小村庄里。但他对中国人民的情意仍深厚无比。他在信中说:“我们中苏两国之间有源远流长的友谊,尽管天空出现了一团乌云,我还是坚定地相信,乌云一定会散去,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总会结束的……”

基地从开始组建那天起,孙继先就同基地党委的同志一起,本着“边组建、边建设、边训练”的方针,在北京的通县、长辛店等地对试验部队进行技术培训,基地的领导机关和各试验部则由苏联专家负责讲授实验法。1960年年初,基地接收工程设施后,开始对苏制样机、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校正和组织合练。

广大科技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刻苦钻研,初步掌握了设备性能和试验方法。

我国在东风基地发射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是苏制P-2导弹,这枚导弹于1958年秋天就运到了戈壁滩。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基建工程,所以1959年才开始做发射试验任务的准备工作。到了1960年2月19日,国防科委正式下令,决定于1960年的5~6月份发射苏制P-2导弹。这次试验任务的代号是101任务。

接到任务后,基地专门召开了一次研究试验任务的党委扩大会,会上孙继先强调说:“导弹发射,从基地首区打到安西落区,一打就是500多公里。我们过去谁见过?基地不少人原来是干炮兵的,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火炮,也只能打几十公里,最多一百公里。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常规武器的使用转变为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

他提醒自己的同事:“这可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啊!这件事非常光荣,非常伟大。我们能参加,也非常荣幸。我们每一个党委委员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职责,使基地党委的决定和意图落实到你所分管的单位中去。

从2月份开始,基地的中心工作就是试验任务,其他工作都要服从试验任务,有矛盾时要给试验任务让路。”

1960年4月2日,孙继先司令员、栗在山政委向基地参试官兵下达了101任务第一号命令。正在这时,苏联专家以“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为由,不让我们用自己的液氧发射导弹。

按中苏国防科技协定,苏方应派专家到中国传授发射技术。当时,我国尚缺乏液氧推进剂的生产技术,兰州一家化工厂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依靠科技人员和工人研究并生产出了我国自己的液氧推进剂,经化验,完全合格。当时的专家组组长契尔阔夫却借口要回国复核化验结果,硬是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最后,他们的回答是:“你们的燃料不合格!”

孙继先要求他履行合同,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他却说:“这是国家之间的事,有个责任问题,我们不便插手。”

孙继先拍了桌子,说:“有责任,我们承担,你不必担心!”

契尔阔夫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示:“非常遗憾,这是我们上级的指示,我们不能违抗。”

当国产液氧从兰州运到基地时,契尔阔夫俨然以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口气劝阻中国人不要用这些燃料,否则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同时,他一再表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向最讲信誉,由苏联生产的液氧一定按合同准时运到!”

就这样,我国自行研制的后来被证明是十分合格的价值150万元人民币的整车厢燃料白白地倒进了沙海,燃起了熊熊大火,中国人民的心血就这样简单地化成了烟云……在场的官兵,许多人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契尔阔夫“讲信誉”的话说完没多久,苏联国防部就给中国国防部发来了电报:“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不可抗拒的事故,不能履行合同。”

显然,苏联政府是没有诚意的!孙继先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在山代表二十基地全体官兵上书军委,强烈要求用自己的液氧发射火箭。

为此,周总理在紫光阁主持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彭德怀元帅、聂荣臻元帅和国防科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聂帅明确指出:苏联停止燃料供应,绝不是技术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原因!彭老总说,赫秃子欺人太甚,我们中国人不是随便让人捏的。最后,周总理说:二十基地的指战员们一致要求用国产燃料,他们自己检验这些燃料是合格的,我同意他们的意见,同志们的意见怎样?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总理在基地打来的报告上亲笔批了二字:“同意”。

紫光阁高级军事会议结束后,周总理招招手说:“孙继先你留下。”

总理问孙继先:“你坦率地回答我,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你有多大把握?”

孙继先说了四五条天时、地利、人和等完全有把握的依据,但还是回答有“80%的把握”。

总理又问:“那20%呢?”

“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

总理对这样的回答很满意,说:“不错,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我们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你们就大胆放手干吧。”

会后,张爱萍经过在二十基地实地考察后,向军委写报告,建议在9月9~15日期间,选择时机进行发射试验。

转眼间到了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老大哥”

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他们一下子停止了对我国提供的一百多个援助项目:使我们的导弹试验部队面临着最艰难、最严峻的时刻!刚刚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场,有许多仪器和设备将被搁置沙海之中;不少设施建了半截被迫停了下来;主要技术资料和图纸全被苏联专家带走……

然而,二十基地的创业者们以加倍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由于准备充分,1960年9月3日,罗瑞卿总长亲自批准了P-2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计划。

9月10日清晨,孙继先绕首区3号发射场转了3圈,他要从最坏的方面做好准备!他又来到了消防队,做了最后一次试前检查……

7时42分,点火按钮启动,伴着一阵震撼大地的轰鸣和尾部燃烧的火光,导弹腾空而起,7分钟后,准确地击中了安西弹着点的目标。成功了!在苏联专家撤走后17天,二十基地用自己的液氧,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地对地导弹试验部吕琳部长迅速将参试人员集合在发射场上,孙继先用洪亮的声音自豪地宣布:“苏联专家撤走后仅17天,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提供借鉴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国产推进剂,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战略导弹。这说明我们的基地有能力完成新武器的发射试验任务!参加这次任务的所有单位的人员都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代表基地党委和领导向全体参试单位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第一枚使用国产燃料发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后,整个二十基地又立即投入了第一枚国产地对对导弹发射试验紧张的准备工作。

一天晚上,孙继先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总理说:“钱学森同志要亲临发射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我们的国宝——钱学森同志就交给你啦,你一定要保证他的安全!”

孙继先知道,苏联在进行火箭发射试验时,曾经有过几次液氧爆炸事故的教训;其中一次竟然死了一个元帅、两个上将和几个中将,共死了十七名将军。

这回我国第一次用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国产的地对地导弹,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1960年11月4日,聂帅和钱学森同机飞抵二十基地。在孙继先等基地领导人的陪同下,他们视察了技术阵地和发射场,在询问了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后,聂帅十分关切地问道:“能不能准时发射?”

“不会推迟!”孙司令员回答。

钱学森又提醒道:只有搞好预测,才能避免失败,因为这是科学。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孙继先已组织过多次检测工作,对这次发射试验,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11月5日晨,撤离场区的警报机响了,孙司令员陪同聂帅、钱学森等进入了敖包山指挥所……

“三十分钟准备!”

“十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点火!”“隆隆”巨响,震撼着荒原。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在滚滚气浪中腾空而起,飞向大漠深处。几分钟后,导弹在预定弹着区爆炸,腾起冲天的烟柱!

“成功啦!”“成功啦!”基地沉浸在一片欢呼声中。

聂帅紧紧握着孙继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成功了,谢谢你,感谢基地,感谢全体参射人员。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争了气。……这是我军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