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13528100000027

第27章 新世纪的北京古建筑保护(9)

798艺术区的前身是新中国“一五”期间由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简称798联合厂,建筑风格为包豪斯式。

1952年筹建,1954年开工,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其建设工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批准。798厂建成后,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电子工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有关文件要求,798联合厂建制予以撤销,拆分为直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的706厂(原第四分厂)、707厂(原第七分厂)、718厂(原第二分厂)、797厂(原第一分厂)、798厂(原第三分厂)及751厂(原第二分厂)。2000-001年,北京市电子工业领导部门决定成立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98厂遂与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进行整合重组,归入该集团旗下。整合后的798厂因资金重组,部分厂房建筑闲置下来,集团便将这些厂房出租。

1995年,中央美院老师以廉价租金租用仓库作为雕塑车间,开启了798从厂区走向艺术区的道路;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又因租下厂区的回民食堂改为前店后厂公司的模式,之后一大批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纷纷来此创业,逐步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创意产业园区。

2007年,798厂入选《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此后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798厂作为文物登记在册。

对于798厂的保护与利用,朝阳区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都十分重视。为了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再利用这里的工业遗存,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北京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保护与规划方案。在798厂的改造再利用中,要求在建筑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对建筑内部进行空间分隔与组合,从而创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以798艺术中心为例,这里是798艺术区内最大的锯齿形厂房,前身为原706厂的大厂房,拱形天花板搭配倾斜的条形天窗是包豪斯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厂房内的空间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保留了日渐斑驳的红色标语及废弃的仪器设施,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建筑功能的自我更新。如今这里成为举办各种展览和商业活动的场地,沧桑的历史印迹与现代艺术元素在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共鸣,营造出了独特的空间氛围。

除此之外,798厂区内诸如此类的改造再利用案例随处可见,尽管空旷的厂房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却在合理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实现了蜕变,这对于北京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可谓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和理念,对北京工业遗产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现如今,798艺术区已经形成“创意地区,文化名园”的氛围,近百家艺术机构在此生根发芽,每年9月底举办的798艺术节更是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新中国电子工业、通讯工业的重要贡献者,再次以新的姿态为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热量。

2.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遗产保护——首都钢铁厂

2005年,有关首钢搬迁的事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直以来,作为北京最大的国有企业,首钢是北京人的骄傲,这里也被称为21世纪现代化的“十里钢城”。

首钢初创于1919年,曾是北洋政府筹建的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炼铁厂,但由于直奉战争等因素影响,工厂建设被迫中断,交由国民政府接管。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占领了未完工的炼铁厂,并进行续建,更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38年续建工程基本竣工,第一座高炉开始出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炼铁所,更名石景山钢铁厂。

1948年,钢铁厂得到解放,成为北平第一家国营钢铁企业。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首钢也逐步发展壮大,可以说首钢的发展史折射出了首都工业发展的轨迹,也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工业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但是近年来,作为重工业部门,首钢的污染问题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和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首钢搬迁成为大势所趋。最终经国务院批复,首钢开始了大规模搬迁。2010年12月19日,众多媒体记者和首钢职工在首钢第二炼钢厂共同见证了最后一炉钢的冶炼,这也标志着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全线停产。2011年1月13日,首钢举行石景山厂区停产仪式,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向首钢颁发了“功勋首钢”纪念牌,历经91载的“十里钢城”光荣退役。

面对首钢的搬迁,首钢职工也是感触颇多。一位工作人员说:“他21岁来到首钢工作,如今是初级工人。他家是房山的,多年来,到首钢上班的交通工具也换了三种:骑了10年自行车,驾驶了6年摩托车,后又开上轿车。他和首钢已有很深的感情。2005年起,他们就知道首钢要停产。但是,他心里仍然抱有‘首钢不能全停’的想法。如今真的全停,我心里还接受不了。”而另一位在宿舍附近经营小商店店主伏先生则说,他在这做买卖有7年了,一个月前,他每天能卖2000多元,现在每天也就是100多元,卖的都是烟酒,‘都是离别的工人相互话别用的’。停产后的首钢厂区内像这种情景随处可见,毕竟首钢陪同他们历经风雨,首钢文化已成为首钢职工心中无法割舍的情节。

首钢搬迁后,如何有效保护厂区内留存的大量空旷厂房建筑及高炉等设备成为首钢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此前,798工厂工业遗产的保护虽为此次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经验,但首都钢铁厂较798工厂规模庞大,除厂房外,还有高炉等设备需要保护。同时,798厂的早期保护并未从文物保护角度进行,而首钢工业遗产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从文物角度进行的保护,这都是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此,北京市政府率先组织开展了《首钢工业区现状资源调查及其保护利用的深化研究》的课题,并在稍后编制的《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首次提出了首都钢铁厂石景山厂区需要保留的工业遗产项目,其中确定强制保留项目36项,建议保留项目65项。

2010年底,北京市政府成立首钢规划建设及产业调整领导小组,时任北京市长郭金龙专程赴首钢调研,明确提出“要把首钢工业区建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同年,清华大学对于首钢保护利用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进行了再次梳理,并提出了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一轴一区,确定保留项目37处。针对首钢工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及地位,国家文物局对首钢工业遗产区的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工作中,经专家投票推荐,确认将首钢工业遗产作为申报项目列入推荐名单,并下发《关于请加强首钢总公司石景山厂区和周边文物保护工作的函》(办保函[2011]308号)。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响应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再次下发《关于加强首钢总公司石景山厂区和周边文物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函》(京文物[2011]767号),函件要求加强对文物复建和新建项目的管理,加强相关文物遗迹的考古调查和价值评估,制定文物保护规划。

进一步明确首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构成,将与首钢发展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物遗迹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同时,北京市文物局制定了《首钢石景山厂工业区文物保护行动计划大纲》,并积极组织多方面沟通及研讨。10月8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就首钢石景山厂工业遗产保护提出意见:“长安街以北应为工业遗产保护区,长安街以南可考虑主题园、产业园等。历史上才站的住。”

2012年5月19日,第八届首钢月季园赏花会开幕,这是自2010年停产以来首钢工业遗产首次对社会开放,虽然开放时间仅有寥寥数日,但可以看作首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次尝试。目前,首钢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仍在研讨中,首钢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与再利用的历史性时刻指日可待。

六、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而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相互间碰撞结合后的产物,同时其作为北京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既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又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但实际上,在明代末年,就有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等人经批准,来到北京定居,并进行宗教的宣传,同时传教的场所——西洋风格的教堂也随之产生。清代乾隆年间,传教士们不仅把西洋风格运用在修建教堂上,也用于建造西洋楼式的建筑,例如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同时,这一类型也影响了民间的商业建筑风格,清末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式装修和洋式公共建筑,都仿照圆明园西洋楼。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宫廷中也逐渐兴起西洋风格,如窗户上安玻璃,门窗扇安新式合叶。砖石雕刻和建筑小品也使用西洋式造型,如万寿寺行宫、恭王府和中南海建筑群中出现的西洋门。

从1900年开始,近代建筑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东交民巷使馆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在北京城内建立使馆区,一批使馆建筑迅速建成投入使用,还有商业区、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北京的现代建筑,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指1949年至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新中国十大建筑。

保护这些建筑,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建筑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水平下,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兴衰以及由传统建筑形式转向新式建筑形式这一过程中设计方式、施工材料以及总体规划等方面的重大革命。因此,保护好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是重中之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北京市开展了近现代建筑普查和第一批保护名录制定工作,并根据指导意见确定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概念以及反映建筑“代表性”的八项登录标准。在这些普查的建筑中,经过专家论证,文物、规划部门的多次研讨,于2007年确定了第一批保护名录,共71处、188栋单体建筑。这代表着北京市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同时填补了北京历史资源保护缺失的一面。

在保护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工作中,除了对王府井教堂、西交民巷银行建筑等单体或者单组建筑进行修缮之外,大栅栏商业建筑群的保护整治是对于建筑群保护修缮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大栅栏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位于前门地区,是旧城内的重要地区,历史上该地区曾是金中都与元大都间的近郊。元大都建立初期,金中都仍有不少街市,称为南城或旧城。新旧城之间人货往来,自发形成了若干由西南斜向东北的商业街市。明永乐时营造北京,在此处新建了几条称为“廊房”的商业街,即今日廊房头条至大栅栏(四条)。清代的时候,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区。《燕都丛考》中所载《顺天时报丛谈》中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该地段当时的繁华:“正阳门外正阳桥迤西,为北京都市极繁华之区域,商铺花埠咸集于斯,一切景物较城外迤东亦有生气,如大栅栏、观音寺之繁盛,八埠一带之奢丽,城南公园之雅静,以及天桥各小市之热闹,均为都市可观玩之形色,是北京风景之富丽,要当以此为冠云。”自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来,大力发展新学,兴建新式建筑,加上当时前门外的京汉和京奉火车站,使得该地区成为对外交通的门户地区,随之衍生而来的就是一批批的旅馆、商号拔地而起。辛亥革命后,这里仍然是北京城的金融商业中心区。1900年大栅栏街遭大火,殃及这一片区域,该地区随后重新建设。因为建筑大多是在1902年以后重建的,所以多采用了西洋式的外观,这一地区便形成了成片的近代建筑风格。直至大规模的改造修缮前,该地区仍保留有许多的传统建筑遗存,以及以劝业场旧址、瑞蚨祥旧址门面、谦祥益旧址门面和祥义号旧址门面为主,其余多为旅馆等建筑共同组成的商业建筑群。

然而这组建筑群在经历了历史变迁之后,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建筑质量普遍较差、部分建筑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大部分建筑市政设施不配套等,这都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安全隐患。部分近十年以来在这一区域建的以住宅、商业等为主要功能的新建筑虽然具有较好的质量,但对周围景观却产生了严重破坏;相对应地,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却破败不堪,随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随着北京市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市民消费习惯的急遽变化,大栅栏商业功能严重下降,以前商业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特色也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