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13528100000015

第15章 改革发展时期的北京古建筑保护(4)

1985年,时任北京市政协工作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的王九英,经历了卢沟桥的“退役始末”:1985年4月中旬的一天,丰台区卢沟桥文物管理所所长郭景兴、副秘书长冯广溥急匆匆地来到北京市政协,谈起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遭到严重毁坏的状况,诉说着卢沟桥的内伤外残,并希望市政协委员能够到卢沟桥实地考察,帮助呼吁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市政协领导听到汇报后,于5月7日组织了由全国政协文化组、北京市政协文化组组成的文物保护联合调查组,对卢沟桥进行实地考察。委员们看到古桥破坏严重,毁损触目惊心。考察后,委员们一致呼吁北京市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卢沟桥的保护工作,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之后市政协工作组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了《关于北京市卢沟桥文物古迹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常务委员会议和北京市政府提交。《建议案》报送后等待答复的过程中,7月24日,卢沟桥文管所所长郭景兴突然来电告知:北京市供电局的250吨超限大件载重平板机动车,将要从卢沟古桥上通过。对于这个消息,全国政协文化组与北京市政协文化组,在市政协联合举行了专题座谈会。7月30日,委员们联名的《紧急呼吁书》以特快专报的形势,报送给北京市市长。《紧急呼吁书》提出了包含了卢沟桥立即停止“服役”、限载、列入大修计划、解决粉尘污染、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等五点建议。呼吁得到了文化部文物局的高度重视。8月20日下午,市政府接受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决定:从1985年8月24日起,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在卢沟桥上通行。同时,成立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陈昊苏副市长任主任委员。

随后,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同年11月18日,卢沟桥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到1987年7月1日卢沟桥桥面的修复工程经专家学者验收全部竣工。

如今这座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已修葺一新,连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博物馆、宛平城三个景点,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七、永乐古钟鸣新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坐落于北三环西路北侧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原名觉生寺,是一座清代皇家寺庙,有着典型的汉式庭院建筑群。它坐北朝南,规模宏伟,中轴对称,布局严谨。虽然现在的大钟寺是一个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钟铃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以丰富的陈列展览每年迎接着几十万的海内外参观者,但大钟寺的坎坷命运一直烙印在这组建筑群上。而这座古寺的再次辉煌,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坚持力度与投入状态,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觉生寺是由雍正皇帝赐名敕建的,“觉生”表达了他弘扬佛法,“以不觉之觉,觉不生之生”,度化众生的愿望,并立碑撰文铭记。位于觉生寺院落最北端的大钟阁是雍正皇帝接受了和硕亲王等人的奏议,即以“金木相克”、“金土相生”的五行之说为由,为迁移悬挂落卧在京城西郊万寿寺内的永乐大佛钟而另行修建的。永乐大佛钟是现存北京永乐时期铸造的三大古钟之一,虽不是体量最大的,但却是其中最为精美独特者。而这座大钟的移悬,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寺庙本身。

乾隆皇帝登基后,先后六次驾临觉生寺,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撰写了《御制觉生寺祈雨诗》,表明了觉生寺自乾隆朝开始,还肩负着清朝皇室祈天降雨的神圣功能。

民国时期的大钟寺,如同当时京城大多寺院一般,因封建社会的消亡而失去国家宗教祭祀的意义,不可避免地由辉煌走向衰败。因而僧人四散,财产流失,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其间,也曾开办了庙会和学校,用以缓解庙内僧人之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钟寺,在1956年时除大钟楼以外,全都被北京市第二食品厂占用,大部分殿堂建筑成为了该厂生产果品、饮料和食品的车间。寺内外无人管理,无人修缮,烟尘污染严重,虽然在1957年觉生寺被北京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昔日的皇家寺庙早已失去往日光辉,掉落残败,面目全非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几乎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大钟寺,才被人们想起。

1980年2月,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大钟寺文物保管所,并进驻大钟寺大钟楼区域,开始了对大钟寺的环境整理、建筑修缮及筹备开放等工作。同年6月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季芳、刘澜涛,委员梁漱溟、姜椿芳、萨空了、蒋啸、李霄路等视察了大钟寺,提出尽快收回被占用的大钟寺主要房屋。6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又陪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视察了大钟寺。8月27日,北京市经委、计委联合召集一轻局、食品总厂、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开会,研究了大钟寺占用单位的搬迁问题。在前期紧张的筹备下,1980年10月8日,大钟寺大钟楼及其配殿和东侧的小钟林,经过整理和布置陈列,先期对社会开放,虽然开放的仅是大钟寺的一小部分,但前来参观的人却很多,还有国际友人,当时的新闻单位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自1983年3月16日起,北京市文物局通知北京市第二食品厂开始拆除改建、新建的建筑,到7月28日,白介夫副市长召集会议决定食品厂搬迁,农机修造车间迁出,直至1985年底完全腾退中路的建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其中,在1984年2月20日,北京市第二食品厂还曾建议将大钟寺迁址,而该厂原地保留,但是市政府态度坚决,决定维持原决议。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努力下,1986年4月1日,大钟寺中路的展室也对中外游人开放了。在之后的十几年中,对大钟寺的文物保护开展了很多修缮工作:1988年,大钟寺前期工程竣工,古建筑修缮后面貌一新;1989年,永乐大钟钟架保护研讨会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召开,会议讨论了钟架保护、油漆彩画等问题;1990年,文物局开会决定在大钟寺东路原有格局上修建、复建的决定;1992年,东路施工发掘出原觉生寺大铜釜等文物;1996年,大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对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进行了电力增容及避雷工程的工作。

即将到来的2014年是觉生寺建成280周年,如今古钟博物馆正进行着全面的整理和改陈工作,为这座经历近300年的古老寺庙,以新的面貌向全社会开放,重新焕发青春而准备着。寺庙的功能完全转变了,它成为了集旅游、收藏、研究、展览、开发研制,利用古钟文物资源等功能全面的古钟博物馆。

自1982年1月1日以来,每当元旦或除夕之夜都会在大钟寺举办“鸣钟祈福,辞旧迎新”的活动,这已成为北京市民喜迎新春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人们自发聚集在大钟阁前的院落里,双手合十,随着永乐大佛钟传出的108响钟声默默祈祷和祝愿。这钟声将继续陪伴人们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寄托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

八、明寺修完好,古音重绕梁——智化寺

坐落于东城区禄米仓胡同东口路北的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因明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智化寺以其庄重典雅、用料独特的黑琉璃瓦顶,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的壁画以及有着“中国古音乐活化石”之称的“智化寺京音乐”,享誉京城。除了明清两代对智化寺的重视之外,如今游人接踵的智化寺,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政府、国家对该寺的拨款修缮、成立文物保管所和佛教音乐团等多项举措。

1961年,智化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及相关单位对智化寺进行过一部分修缮。在1984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后,1986年,国家拨巨款对智化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较好保存完整的四进殿宇,堪称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

智化寺初建之时是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坐北朝南,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山门、智化门(即天王殿)、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殿等主体建筑,仿唐宋寺院“伽蓝七堂”规制而建。智化寺建筑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并开清代建筑风格之先河。最令人瞩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皆为歇山黑琉璃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

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后,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黑者,象征风大之色。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意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每院都开有一门,并排为三,中间正门前有一字形砖砌照壁,现已无存。为恢复旧制,1986年重修时,在正门两侧各开辟一个随墙门,形成三门,以示东、西院落之门。

二进院中路主要建筑——智化殿为该寺正殿,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三间。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于20世纪0年代被盗,卖给了美国人史克门,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1930年,营造学社刘敦桢的《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为今天研究智化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侧面证实了藻井流失的时间与当地百姓回忆美国人史克门出现在北平的时间基本吻合。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

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北京大觉寺。殿后抱厦内墙上有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采用对称式构图,画面有13个人物。正中央是地藏菩萨,左右是闵长者、道明和尚和辅助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冥府十王。整幅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尤其是地藏菩萨,服装飘逸,肌肤柔美,神情端庄秀丽,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清新明净的艺术魅力,可谓是明代壁画的精品。

第三进院落内有一座黑琉璃瓦庑殿顶重楼,是智化寺内最大的建筑,但这同一座建筑,上下层的名称却不一样:楼下因供奉如来佛本尊,而得名“如来殿”,楼上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再加之上下两层山墙上,佛龛满布,内有小佛9999尊,故得名“万佛阁”。

1986年,在对智化寺大规模重修,恢复古貌的同时,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也着手研究智化寺在1987年的展陈方案,并在佛教领袖班禅、赵朴初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以京音乐为主的北京佛教音乐团。1989年,智化寺二期整修工程告竣,部分展厅对外开放;智化寺京音乐应邀赴新加坡访问演出。1992年,智化寺整修工程全部完工,成立了北京文博交流馆,并全面向社会开放。为了让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寺焕发新时代的魅力,更好地为京音乐的活动服务,2002年,在3.3亿元文物古建抢险修缮工程中,对寺内建筑进行了下架的油饰工作;2005-009年,进行了电路改造、牌匾佛像的修复、木质文物的修复、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室内彩画除尘保护等工程。

如今,倘佯在殿宇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追溯它兴衰隆替的历史,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礼拜塑铸精湛的造像,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瞻仰历朝历代的佛经,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穿梭,任历尽沧桑的古乐从心灵拂过,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所神往的。

九、浴火重生赋希望,保护理念更加强——景山寿皇门、高梁河万寿寺、西山大觉寺

1981-1986年,北京的景山寿皇门、高梁河万寿寺、西山大觉寺分别发生了火灾,均由人为因素导致,又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木结构古建,所以在当时一度引起不小的轰动。在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事故单位及主管单位都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与反省,并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及修缮复原工程,使这几处古建筑又重新焕发新貌。

1.景山寿皇门

北京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建筑群,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面对景山中峰,有双重宫墙,南向外围宫墙正中设琉璃牌坊券门三座,门外正南和东西各有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的木牌坊。内宫墙正南为戟门,即寿皇门,单檐庑殿建筑。院内须弥座高台上建有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庑殿顶大殿,即寿皇殿。

左右各有三间的山殿,东西配殿、碑亭等。内外宫墙间还建有井亭、神厨、神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