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13527500000026

第26章 北京乙烯工程及东方化工厂(4)

筹建处组织人员对运输两个“庞然大物”的路线——大沽至北京的公路沿途13座桥梁的通过能力,200余处高压线、电力线、电话线允许通过高度,进行了勘测;并会同京、津两市的市政、公安、设计等部门,对运输车辆的轴转变半径、车队要经过的单行路段进行了测量、计算。1980年10月,天津市经委联运办公室、北京市经委运输指挥部分别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这两个“庞然大物”的启运、故障排除、车辆配置、交通疏导等各种措施。11月4日,200吨浮吊停泊在大沽口岸,将代号分别为R001、R002的两个“庞然大物”从货船吊装到有12根轴的大型平板车上。由先导车、运输车、押运车、架线车、油罐车组成的车队经过近50个小时的运行,比计划提前一天抵达东方化工厂施工现场,3787箱重达5907吨的设备、材料件件完整无损。经过开箱检查,共查出大、小问题18000个,其中向外方提出索赔的有500多个。到1981年3月,两个“庞然大物”的接运工作全部完成。全体留守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用心血和汗水认真保护着这些设备。1982年复建时,这些设备完好无损地呈现在广大施工者面前。

(二)复建抢时间

1982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将东方化工厂作为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工程恢复建设,但是要缩小规模。此时,从日本所引进装置的机械保证期只剩下18个月的时间,逾期后,日方对设备发生的问题将不再承担责任。如按合理工期安排施工,需要30个月。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反复协商、讨论,决定赶在18个月机械保证期满前,即在1983年10月前建成引进装置和相应的公用辅助工程。

筹建处仅用16天准备时间就决定开始建设,并“关死后门、倒排进度”,以18个月建成试车为目标,对工程实施统筹控制,日夜施工。1983年9月,工期如期竣工,110个单项工程的优良品率达93.6%,总投资2.7451亿元。但在联动试车时发现部分设备、仪表不符合要求,日方需要有一段时间处理,所以化工投料试车推迟到1984年5月19日,并将此日定为建成投产时间。由于事先周密准备,到了这一天,氧化、精致、甲酯、乙酯、丁酯、辛酯及废气、废液处理等也全部一次试车成功。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计划任务书》开列的东方化工厂建设内容、生产能力和投资规模为:引进年产3.8万吨、6个品种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成套设置,国内配套年产3.6万吨多品种丙烯酸树脂装置,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

后来,东方化工厂又对丙烯酸酯及丙烯酸树脂类生产装置进行扩建,到1990年9月,先后建设了年产3000吨的溶液型丙烯酸树脂、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压敏胶制品、年产6000吨的三元共聚树脂、年产6500吨的丙烯醛改丙烯酸乙酯、年产1500吨的丙烯酸羟基酯等生产装置,每个工期一般在一年至两年半,最低投资仅895万元,最高投资2660万元。上述5项工程共投资7143万元。

从1989年3月起,东方化工厂建成了年产1.5万吨的第二套丙烯酸生产装置(2AA)。从1996年起,又扩建年产丙烯酸3万吨、丙烯酸丁酯3万吨的第三套丙烯酸生产装置(3AA)。上述两项工程共投资8.7585亿元。

从日本引进的第一套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建成投产后,结束了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东方化工厂扩大规模,陆续从国外引进第二套和第三套丙烯酸及酯类装置,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基地,近20个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享誉海内外。

1993年至1994年,东方化工厂采用荷兰动力技术国际公司新开发的GK-V型炉,建设了6台乙烯裂解炉,这种装置裂解性高、热效率高,对原料选择具有一定灵活性。裂解分离采用意大利TPL公司工艺流程,不仅节能而且设备造价低。除引进上述生产装置外,还采用美国科学设计公司技术,安装了年生产能力达1864吨的环氧乙烯和年产4万吨的乙二醇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具有自动化水平高、原料和能源消耗低、安全性能好等特点,1992年6月动工,1995年1月竣工,两项投资共38.3365亿元。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东方化工厂以本厂生产的环氧乙烯为原料,与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合资生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装置竣工投产,年产乙基氧化物3万吨,磺化物2.25万吨,投资金额1.9524亿元。

从1993年起,东方化工厂还先后与美国和法国的外商合资,建成了两个合资工厂:国内最大的丙烯酸树脂工厂——东方罗门哈斯有限公司,和先进的表面活性剂工厂——东方罗地亚化工有限公司。

东方化工厂厂区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有员工1847人,固定资产原值48亿元。2002年12月26日,东方化工厂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工作基本完成,正式成立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从此,原属北京化工集团的乙烯系列81.34亿元的债权转为股权,东方化工厂作为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龙头,正式并入中国石化。

(三)主要产品

东方化工厂采用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的丙烯为基础原料,生产在我国尚属空缺的丙烯酸类系列产品,不仅为我国有机化学原料的生产填补了空白,也结束了丙烯酸类系列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北京有机化学原料工业作为化工生产的一个强大门类,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东方化工厂主要产品有丙烯酸(及酯)、乙烯、环氧乙烷三大系列产品,产品种类达数十种,年总物流量百万吨。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广泛用于建材、纺织、涂料、黏合剂、水处理、卫生材料、农业等10多个行业,应用开发前景极好。东方化工厂的“云燕”牌丙烯酸及酯类产品曾获国家金质奖章,成为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亚、欧、美三大洲。2000年7月,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经委授予“云燕”牌聚合级丙烯酸、丙烯酸甲、乙、丁酯和乙二醇为北京市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9月,丙烯酸及其酯类环氧乙烷、乙二醇等产品,被评为北京市名牌质量。

(四)重大伤亡事故

东方化工厂在1997年6月27日晚21时左右,发生了重大爆炸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

事故中,共烧毁油罐10座,其中1万立方米原料罐6座,轻重油罐4座。乙烯B罐解体成7块残片飞出,其中被炸飞最重的一块残片为46吨,飞出234米;另一块残片13吨,飞到厂外840米远的麦田里。乙烯A罐被炸倒在地,顶部爆有裂口,乙烯C、D罐出入口管线均已烧毁,戊烷罐腰部爆开了一个大口子,其余10多个油罐和球罐都有不同程度的烧损。油罐和球罐保温材料脱落,铁皮被炸飞,半地下油泵房爆炸倒塌。火车卸油站台的油罐车烧损,铁轨移位变形,多处管线管架倒塌烧毁。操作室天花板、门窗和表盘炸塌炸损。罐区周边的房屋及建筑物部分被摧毁,强烈的辐射热将罐区近5平方公里内的树木全部烤焦。

这次重大事故是怎样造成的?据专家组调查,6月27日上午,原料罐区进行石脑油卸油作业,晚上8时前交接班后,铁路油罐车开始向原料罐区卸轻柴油。由于操作工开错了阀门,把该送到轻柴油B罐中的轻柴油送到了已装满石脑油的A罐中。因为石脑油A罐已装满,导致大量的石脑油冒顶外溢,挥发成可燃气体,很快在整个罐区弥漫起高浓度的石脑油油气,遇到明火发生即爆炸,随后引起乙烯的爆炸及整个罐区大火。

这次特大爆炸事故,造成北京化工集团所属东方化工厂、有机化工厂、化工二厂、助剂厂7套化工生产装置全面停产,为其配套的北京普莱克斯空分装置被迫半负荷运行。经过复建,直至1998年6月22日北京乙烯装置才全面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