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13527500000011

第11章 北京的石油工业(2)

为了不影响整个施工进度,筹建处准备靠自己的建设队伍攻破这个堡垒。筹建处领导小组组长李世源说:“我们实在没时间再等了,也实在没有谁会来承担这一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干,或许能杀出一条生路,否则就得让它把我们堵死、憋死,拖整个‘东炼’的后腿。”

筹建处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国家地震办公室、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并实地考察京原铁路工地50吨级爆破现场。在前来支援这项工程的各方面专家协助下,筹建处决定采用百吨以上的特大药量爆破方案。后来经过科学试验、计算,并制定了防护措施,决定把炸药量定在108吨,在凤凰亭采取定向爆破。1968年4月,筹建处调集80多名复员转业军人和100多名民工组成凤凰亭工程队。靠人拉、肩扛、毛驴驮的办法,把施工机具和器材搬运到施工现场。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外围的石方剥离工程基本完成,随后进入了打竖井、平洞、开挖药室工程。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又邀请包括中央、地方、部队、科研、力学等方面的18名专家,在现场对爆破方案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立即装药。108吨炸药分装成3600包,每包30公斤,由300多人负责搬运装药工作。当时正赶上雨天路滑,小车用不上,每个30公斤重的炸药包全靠人力背进炸药室。大家干劲很足,原定48小时装完,结果仅用36个小时就完成了装药任务。1968年9月20日是起爆之日,这天早晨就开始对现场1.5公里之内所有人员、牲畜、家禽进行清理转移,爆炸区内成了真正的“无人区”。中午12点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爆破专家杨人光亲自按下红色起爆按钮,“轰”的一声巨响,成功地削掉了凤凰亭上的三座山头,现场工人一片欢呼:“大爆破成功了!”

曾经参加“东炼”一期工程建设的马师傅回忆说:“我是1968年从部队转业到‘东炼’参加一期工程建设的,对工人们的豪迈气概和轰轰烈烈的动人场面现在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凤凰亭大会战的场景让我永生难忘。我是个推土机正铲司机,发扬了在部队时的光荣传统,吃苦耐劳,加班加点,刻苦学习技术,按时完成了大会战的任务。我的事迹还在当时的厂报《战地黄花》正版上登载了呢。”

装油站台的三个山头被108吨炸药炸平后,筹建处总指挥李世源在组织数千人进行清理铺垫的同时又乘胜进军,向阻碍各种成品油和化学原料流通的山梁开战。

这道100多米长、10多米高的山梁,同样是花岗岩石质,需要人工用铁钎、电钻把它凿成沟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开始,这项任务由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承担。后来,第六建筑公司需要抽调一部分工人到山西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筹建领导小组果断决定由市政二公司和第六建筑公司共同担负完成这项工作。此时正是数九寒天的冬天,两个公司参加这项工程的300多名工人,顶着刺骨的寒风,24小时内三班倒作业,歇人不歇马,日夜开凿。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以提前工期一半的时间,将一座坚硬的花岗岩山梁劈成两半,靠铁锤、铁钎和电钻凿开一条长120米、宽20米、最高17米,里面可以容纳40多条管线的明堑,凿出石方共达3.5万立方米。

三、炼油工艺、生产装置与输油管道建设

“东炼”生产装置建设分两期进行,后又进行扩建,到1990年,共建成67套生产装置,20套公用系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就建设了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减粘和丙烷脱沥青等4套炼油装置,让“五朵金花”炼油工艺一步到位。

(一)“五朵金花”炼油工艺

什么是“五朵金花”炼油工艺?还得从头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生产的汽煤柴油仅为3.5万吨,成品油90%需要从国外进口。西方国家曾有人预言,中国小茶炉式的炼油厂生产出的低劣油品,根本无法满足打一场哪怕是几个星期的防御性现代战争的需求。要打破西方国家某些人的预言,解决事关民族独立和国家生存的资源性问题,只有振兴发展石化才行。自从开发大庆、胜利等油田以后,我国原油产量每年以提高百万吨的速度发展,这就要求炼油工业必须与之同步。但是,当时我国炼油技术和生产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如此高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彻底改变那种“小茶炉”式炼油方式。

1962年初,石油部认真分析了大庆原油的特性、国内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以及世界先进炼油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要改变中国炼油技术的落后面貌,就应该以提高二次加工深度、提高轻质油品收率和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品种为主,尽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并在工业生产上加以应用。这就是后来广大石化工人津津乐道的“五朵金花”。

“东炼”一期工程共安装了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减粘和丙烷脱沥青4套生产装置,二期工程共安装了酮苯脱蜡装置、酮苯脱油装置、丙烷脱沥青、铂重整装置、石蜡成型、润滑油加氢精制、分子筛脱蜡、柴油芳烃抽提等多套生产装置。改扩建工程中又安装重整加氢联合装置和年产200万吨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这两项装置的投产,可使炼油厂生产的汽油全部达到高标号无铅汽油,从根本上解决高质量、低凝点柴油产量低的问题,同时具备了生产航空煤油的能力,为石油化学工业提供了更多的苯类原料。至1998年末,“东炼”共建有3套蒸馏装置、3套催化裂化装置、两套糠醛精制装置及铂重整装置、重整加氢联合装置、气体分馏装置、氢氟酸烷基化装置、酮苯脱蜡装置、丙烯脱沥青装置、润滑油加氢精制、石蜡加氢精制装置、石蜡成品装置各一套,以及减粘、脱硫制硫、油品装置等设备,完全达到了“五朵金花”标准。

(二)高大的炼油装置靠拼搏与智慧矗立

“东炼”基地总占地面积140公顷左右,仅建设生产装置就需要22公顷土地。“东炼”第一期工程大会战期间,参加会战的设计单位就有11家,参加施工的单位除12家“正规军”以外,还有一大批郊区农民工,总计约有3.2万人。“东炼”按照设计要求,需要建设安装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减粘、丙烯脱沥青、酮苯脱蜡、润滑油加氢精制、糠醛精制、石蜡成型、铂重整9套装置。这些装置要依次排列在长不到1.5公里、宽仅0.5公里的山沟里。设备安装工程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进入工地的是80多人的先遣人员,他们靠人拉、肩扛、毛驴驮的办法,把施工机具和器材运到施工现场。

这些设备安装工程建设大军,有的来自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最早的石油炼制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和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有的来自辽宁、河南等27个省、市、自治区,有400多个协作单位,各路精兵强将共1.4万余人,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有很多工人一下火车先奔天安门广场,面对毛主席巨幅画像庄严宣誓,然后再奔赴大房山脚下开始兑现他们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