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13526000000005

第5章 引言(4)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题试图从积极的方面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城市价值及其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实现途径,树立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厘清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向,构建“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型,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理论补充,为破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瓶颈提供有益的参考。

1.3.2研究难点

从城市价值的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本课题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面临以下困难:

第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难。低碳城市源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伴随工业化推进中城市病的出现而兴起的。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带有明显的低碳经济的痕迹,从城市和城市价值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属空白。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体系是本课题开展的难点之一。

第二,课题研究的实践开展难。实证研究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低碳城市建设在中国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没有成功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鉴和分析,这无疑对课题的实证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收集难。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课题的研究中需要对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但是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关于低碳城市,国外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国外文献资料受各方面限制比较难获取;而国内在低碳城市研究方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数据都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题的研究。

第四,课题的研究对象复杂。本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试图为中国特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发展路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和本课题研究的难度。

1.3.3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低碳城市理论。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其理论和方法来自于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及建筑学等不同领域,但很少有从城市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本课题以城市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城市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低碳城市要素分析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国低碳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第二,拓宽城市学理论视野。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当代最富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形态,同时也应该是城市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低碳城市的框架下,传统城市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需要重新审视。本课题以开放的思维分析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为城市学研究拓宽了理论和实践视野。

第三,立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指导,以城市价值为导向,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核心,推动低碳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消极的“降碳”使城市在环境面前有“原罪感”,会误导低碳城市建设。本课题试图阐释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城市;没有发展的城市,没有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城市,不可能是低碳城市。这些观点有助于廓清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推动低碳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1.3.4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应该说,选择从城市价值的角度研究低碳城市是有一定难度的。“城市”和“低碳”都是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如何在城市价值的视角下将这两个综合的复杂概念整合在低碳城市的概念里,并给出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从“城市”讲,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基础范畴,中外学术界也无法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共同生活的最高的、最复杂的形态”(斐迪南滕尼斯,1999)。迄今为止,社会科学还没有一个课题的复杂性能够超过“城市”这个命题。城市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其“杂”上。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是人类历史和现实中最重要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集聚并得以保存、传承、发展的空间载体,即使是那些历史不长、功能单一的资源性城市,也是一个“万花筒”,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把握。其次,城市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动”上。与一般具有明确边界的封闭“容器”不同,这个“容器”还是一个开放的、随时都在流动和变化着的研究对象,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这种价值流背后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纵横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学学者将其看作是一个“自组织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要把握这个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再次,城市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变”上。

城市不仅有“收纳”功能,而且有“生产”功能,是一个有生命孕育能力的活的“容器”,是新的先进文明诞生的“摇篮”。城市产生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最富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明成果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在城市孕育并成长为主流文明形态的。城市在集聚着人类文明正向的、积极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精华成果的同时,也集聚着导致既有文明破产的反向力量,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是各种变革的发源地,而这种变革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低碳”讲,“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或气候的概念,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低碳”应更多地反映人与自然、国与国、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关乎政治、经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概念(Stern N,2007)。当科学家以气候变化为标准为人类发展画出一个明确的“蛋糕”极限的时候,既得利益的不同群体对“蛋糕”剩余空间的争夺,为“低碳”概念平添了浓烈的“火药味”,不少学者认为“低碳”是西方发达国家寻求新霸权的“阴谋”。事实上,英国人首先提出的低碳经济理论,是为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经济的制高点,以低碳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准绳来牵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低碳贸易可以让英国人利用低碳技术来重新领导世界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味沿袭西方国家的逻辑,从消极的降碳角度研究低碳城市,很可能误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圈套”,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关键时期的中国城市并非好事。

鉴于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如果仅仅为了完成课题,最简单的办法是绕过“城市”,以相对成熟的技术、经济、环境或气候变化等学术工具来为城市降碳提供意见——就像许多学者所做的那样,而且在事实上许多城市决策者也认为只要降低碳排放、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就是低碳城市。笔者之所以选择从城市价值的角度研究低碳城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城市学是笔者多年的学术兴趣所在,自2001年研究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战略时提出城市价值链理论以来,10多年来不断深化对城市价值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价值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等多部专着,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二是因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泡沫化”现象,实践上绝大部分城市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时髦的概念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应急措施来做,没有真正把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缺乏自觉有序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持久动力,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城市的理论建设。

本文试图运用城市价值链的理论框架,将“城市”看做是一个价值系统,将“低碳”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文明时代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形态,从城市的角度探讨低碳,以科学的城市建设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纳入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笔者的研究思路是,将低碳城市建设放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运用城市价值链理论深入发掘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构建一个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能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价值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解决方案。文章的逻辑结构:

全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思想渊源;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和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探讨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价值,应用城市价值链理论给出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概念,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副省级及省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五章提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城市价值的视角研究低碳城市是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做了一些尝试。由于本人学术水平的限制,也由于城市统计资料的缺乏和口径的不统一,在许多关键的研究环节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力图推动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进入低碳城市研究行列,繁荣低碳城市研究,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对于中国而言,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交织在一起,低碳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国家低碳发展的主要平台,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和工业化关键期的现实,正视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形势,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用“碳道德”来绑架中国的发展,用“碳政治”来扼制中国的崛起,用“碳金融”来掠夺中国的发展成果,用“碳帝国主义”来重构一个不平等、不公正、不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寻求城市化、工业化和低碳发展之间的平衡,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