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怎样读书
13525400000008

第8章 为学的目的与方法(5)

至于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诸位千万不要轻轻放过。内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尤为要紧。我记得前几年我曾劝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当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难,希望他标点一部书付印,卖几个钱。那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哪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作《辨伪丛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让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辨伪丛刊》的计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他前年以来,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了,更不要说姚际恒了。顾先生将来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一定不可限量,但我们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功夫勤而且精。我们可以说,没有手不到而能读书的,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成学者的。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

在座的人,大多数是戴眼镜的。诸位为什么要戴眼镜?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很小的,现在看得很大了;从前看不分明的,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

王荆公说得最好: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书》)

他说:“致其知而后读。”又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又如《墨子》一书,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学者懂此书的还不多。到了近来,有人知道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等。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方才能懂的。后来有人知道了伦理学、心理学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读别种书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所以我们也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读《诗经》,你若先读了北大出版的《歌谣周刊》,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读过社会学、人类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先读过文字学、古音韵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读过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等,你懂得的更多了。

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副好眼镜。

你们记得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的故事吗?达尔文研究生物演变的现状,前后凡三十多年,积了无数材料,想不出一个简单贯串的说明。有一天,他无意中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忽然大悟生存竞争的原则,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着,给后世思想界打开一个新纪元。

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作“致其知而后读”。

二、为做人计

专工一技一艺的人,只知一样。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一类的人,影响于社会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

又有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浅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社会上,这两种人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很少乐趣。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据《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第六号,页一四七)高四百八十英尺,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的收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的趣味。宋儒程颢说的好: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博学正所以“大其心使开阔”。我曾把这番意思编成两句粗浅的口号,现在拿出来贡献给诸位朋友,作为读书的目标: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学艺周刊》)

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

林世望

一 设备环境

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很大。同一学习能力,同一努力功夫,每因环境不同,而学习的效果相差特甚。故设备环境,当为学习中第一个步骤。兹略述之如下:

(一)居处。须清静整洁,极力免去环境中一切扰乱注意的因子。

(二)桌椅。桌高与身长之比,约三比七;桌面须有四十五度的斜度;目对书本约十五寸;腿插入桌下约二寸;椅要有靠背;椅脚顶好装自动轮。

(三)光线。光线要从左边来。至于电灯光则以自白色障碍反射过来的为最好。

(四)用具。如颜色铅笔、墨水、纸簿等常用的东西,须置于取放便利的一定地方。

(五)参考书。要学哪一门功课,即将哪一门功课的参考书预先放在一块儿,以免当学习时乱找之麻烦。

(六)每学一门功课,看一种书,都要备一本札记簿。

以上不过就普通必要的设备略举数则,若依个人学习的特别情形,或需要特别的环境,则当另外注意设备。

二 了解目的

凡学一门功课,读一本书,看一篇文,都要有个目的。我所谓目的:即是要立定志向,去找这一门功课,这一本书,这一篇文,对于所学相关之处在什么地方;相关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对于将来有什么用处。前者可说是切近目的,后者可说是远大目的。无论做事读书,都要有这两个目的,然后才可着手进行。不然,东干一阵西干一阵,只是瞎学;越时脑筋中一点印象也不存,则我们所消磨的精力,耗去的光阴,岂不等于浪费吗?讲经济学习法者,第一就在节省精力与时间,所以我们学习时,不能不顾及效率。这是第二个必要的学习步骤。

三 材料和时间之分配

学习的材料,当按多寡而斟酌分为几期从事,不可一气即想把它习完。又因为兴趣与学习效果关系很大,所以看一种书籍,哪一部分最合于兴趣的,无妨先读,哪一部分不合于兴趣的,无妨搁后至于材料之分期间之支配,据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与试验之结果,都以为一定量之材料,须一定量之时间始能学习完毕者,把材料与时间分配开来学习,比一次学习的为有效;又短期间的学习,比长时间的学习为有效;又休息时间延长,比两学习时间紧接为有效。学习时间的长短,应当与下列几个原因为正比例:(一)学习者年龄之长幼;(二)所学材料之难易;(三)类化范围之大小;(四)疲倦之程度。

四 矫正心境

材料审慎好了,时间支配好了,继续的一步,就在准备演习、准备学习的问题,就是矫正心境。关于矫正心境,有几个要素应当知道:

(一)态度。态度为促进学习的要素。因为一个人喜欢做这件事情,进步就快,就肯努力,做时也很注意,就期望要得到很好的成绩。反之,态度不好,就可以阻碍学习。

(二)兴趣。有好态度,一定要有兴趣为其后盾,乃能持久。兴趣含有感情的色彩,由于内部的冲动,其来源与注意很有关系。

(三)感情。感情要非常愉快时,则精力倍增,做事效率便因之加多。反之,人当失意时,精神颓丧,效率便因之减少。

(四)情绪。剧烈的情绪,即中央神经系里边剧烈的激动,大都要破除交感神经区域的范围,扰乱那范围内的各器官;同时占领了意识范围,排除学习的事情,在意识明度以外。

五 注意学习

学习时之注意须集中。所谓集中注意,即全身都要尽力于学习的一件事情。其他一切,在意识界丝毫无插足余地。在这个时候,仿佛大门紧闭,一切杂念都挥诸大门之外。在这一个步骤中,附带的还有几个要点:

(一)材料中难的部分,可以特别提出多学习几次,然后才联合全部学习。

(二)学习速度,虽不要格外急,但能怎样快,则尽量怎样快。

(三)同时注意学习,则同时组织概念。

(四)同时组织概念,则同时勉力记忆。

(五)自始至终,身心都不可松懈,以便承受刺激之活动。

(六)常用颜色铅笔在书上勾画紧要的词句段落。如此继续的反复学习,直至全部材料都熟习为止。

六 构成观念

现在就是要把学习得到的几个概念,分成次第,把它排列起来:关系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其次是重要的,再其次是次重要的,使构成有系统的观念。因为概念复杂,没有系统,则记忆保存,很不牢固,且与其他学习的印象,容易混淆。上面这个方法,是分析的作用,为研究科学所必不可少的。

七 补充思想

关于这种学问,或这一本书,既有了可靠的观念,则即以之为中心点,而搜罗其他一切有关系的着作,以补充其思想。因为时代是进化的,学术也是向前的,一种学说,一种思想,并不周到,亦不固定,必赖其他的思想学说,有以相辅,始能成其完善与稳健。所以我们研究学问,不要囿于一隅,见此说此好,见彼说彼好;必旁搜博采,一方面使新的学识分外增加,一方面使固有观念格外可靠。

八 比较选择

这一步就是选择功夫了。我们不能将书上所有的观念,通通都要记忆起来,这是事实上明知办不到的。此刻就要斟酌我们现在与将来的需要如何,分别记忆其有价值的,忽略其没有价值的。此为学习最经济之方法。但所谓有价值没有价值,又须用功夫去细细的比较一番,合乎需要目的的,即认为有价值;与需要关系较少的,都可任意弃置 。不过此处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所比较的,全凭主观的见解,苟去取不宜,则仍是不经济。

九 札记心得

记忆保存量之多寡,是与时间之长短为反比例的。

我们停止学习之际,即开始遗忘之时。所以一个人,不能举其经年之所学,而悉能记忆。补救之法,惟有札记。前面既已知道我们学习后得有许多有价值,有系统的观念,一方面固当尽力记忆,以备适应环境;一方面又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备遗忘。我们要讲经济学习法,就要自始至终从经济上着想,不肯将精力与时光换得来之代价轻轻地放过。所以这也是个学习中必有的步骤。

十 随时忆起

记在纸上,到底没有记在脑中好。记在纸上是死的,记在脑中是活的。我们倘能时常把旧观念重新忆起,使感应结经练习后格外强固,虽经时久远,也不会忘,然后这个观念才真属我了。若遇到新事物,新环境,就把这所有的旧观念去类化它,这是已趋于应用了。也就是我们学习期望的究竟。

十一 试验态度

环境中有刺激我们用旧观念去类化它的地方,固然要尽量去使用无疑;但前面已经讲过,学术是随时代进化的,万不可固执一定的见解。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所有的观念,未必尽皆能适应继续演进的新环境。所以我们要常持试验态度,也是我们学习结果应当有的步骤,并非与学习无关的。

十二 养成习惯

以上所讲的学习法,是普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学习,都应如此。学习者苟能养成习惯,不容有一次例外,则进步当不可限量。养成习惯之方法很多,大旨总不外多多练习而已。今后文化昌明,学术发达,这经济学习法,不只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简直是我们直切需要用以适应新环境的。

(《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