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13525200000009

第9章 邂逅卢旺达(1)

在非洲大陆上,有一片并不为人熟知的广袤之地——卢旺达。它有着干燥的气候、与世隔绝的部落群体,艰难地维持着本国落后的经济。

第一节初识卢旺达

卢旺达是一个具备显着生态多样性和美丽自然景致的非洲国家。在这个一向以“千丘之国”闻名的国度,共有6座火山、23个湖泊和无数的河流;其中有些河流汇聚后,成了着名的尼罗河源头所在。

1.“千丘之国”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和西北与扎伊尔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为26338平方千米,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美称。

卢旺达的中部海拔1400~1800米,多浑圆低丘。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和沼泽。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水网较稠密,卡盖拉河、尼瓦龙古河、基伍湖等为主要河流。多为热带草原气候。有锡、钨、铌、钽等矿物。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21%。

卢旺达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全年分为两个旱季和两个雨季,3~5月为大雨季,10~12月为小雨季,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

这个被绿色环绕的国度,风景实在是如诗如画。很多去过卢旺达的人都评论说它的自然风景在非洲大陆独一无二:在该国的北部,有壮观的火山和茂密的热带丛林;而在该国其余地区的非洲热带草原和热带植被丛中,有着秀丽的山谷、宁静的湖泊以及奔腾的江河。

如果你是植物学家,你会发现卢旺达的森林和山脉中遍地都盛开着绚烂的野花,其中仅纽恩威地区就有超过100种的热带兰花。

卢旺达一向以其境内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为荣。位于卢旺达北部的国家火山公园栖居着世界上最大群落的濒危山地大猩猩,数量有几百只,甚至还有土狼、黑斑羚和小羚羊,它们在保护区中可以安全地生活,而不用担心会遭受偷猎者的侵扰;如果你去造访它们的天然栖息地,就可以非常近距离地看到它们。当然,阿加该拉国家公园里也同样有丰富多样的鸟类动物,迄今在卢旺达业已发现的鸟类有670种之多。

2.火在水中燃烧的基伍湖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假若在水中火会自然地燃烧,这或许会是一件天大的奇闻,恐怕有人听后会质疑。但是,世界上火真会在水中燃烧,这就是位于刚果(金)与卢旺达两国交界处的基伍湖里所存在着的奇特而真实的现象。基伍湖底蕴藏着大量的沼气,沼气可以燃烧,这是人人尽知的事实,为此火在水中燃烧,基伍湖已经证实这一奇闻。

基伍湖海拔1460米,南北长98千米,东西宽48千米,纵卧在东非大裂谷之中。基伍湖湖区面积2800多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40米,最深处488米。仅就面积而言,基伍湖同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相比较,只能算作一个“小弟弟”,但基伍湖四周群山环抱,满山林木葱郁,湖岸陡峻曲折,湖中岛屿众多,岛上绿树繁花,气候凉爽,环境幽雅,尤其是湖中盛产鱼类和水鸟,每当遇有游人惊动,鸟儿齐飞,遮挡半边天空,蔚为壮观迷人,是非洲着名的旅游休养胜地。

湖面上繁殖着大量浮游生物,这为湖中的鱼类提供了充分的食料。

基伍湖的湖水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自然地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而且越是往下,湖水的含矿化程度越高,密度也就越大,从250米处的深度继续往下,湖水便完全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将汽水瓶的瓶盖启开时,瓶中的汽化水分就会“嘭”的一声从瓶口喷射出来。根据这一原理,只要设法让基伍湖深部的湖水上升到湖面,随着压力降低,溶于水中的气体就会自动跑出来,这样便可以获得大量可燃烧的沼气了。

于是,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种试验:将一根很长的管子垂直插向湖水中,当插到一定深度时,底层的湖水开始自动升上来,当升至湖面时,那些溶于水中的气体变成了一种雾状物从管口喷射出来,高达数米。

3.会发出“哈哈”笑声的树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东部,有个芝密达兰哈德植物园,里面时不时会发出“哈哈哈”的笑声,听闻其声,却不见其人。为此,这种笑声有时会吓到远道而来的游人。如果听见笑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笑声是一种树发出来的,当地人称这种树为“笑树”。

“笑树”是一种小乔木,能长到七八米高,树干深褐色,叶子椭圆形。每个枝杈间长有一个皮果,形状像铃铛。皮果内生有许多小滚珠似的皮蕊,能在果皮里滚动。皮果的壳上长了许多斑点般的小孔,每当微风吹来,皮蕊在里面滚动,就会发出“哈哈”的声响,很像人的笑声。

在占地面积25万公顷的阿卡格拉天然动物园,狮子、野象、羚羊、斑马、野猪、豺狼等各种野生动物在里面栖息繁衍,许多濒于绝迹的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如果你有幸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同行,驱车在园区内转一圈,可以亲眼目睹那成群奔跑的羚羊,在水坑里快活地洗澡的野牛,相互打斗的火鸡,美美饱餐佳肴的狮子……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游兴大增。

第二节触摸卢旺达历史伤痕

关于历史,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卢旺达的独立日程却经历了众多的坎坷,为何如此呢?就让我们带领你去回顾一下卢旺达不堪回首的往事。

1.揭开历史的面纱

卢旺达人口约600万,居民中胡图人占90%,其余为特瓦人和图西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

卢旺达是非洲大湖区较早形成的国家,特瓦人是当地原始居民。胡图人大约于2世纪从乍得湖、尼日尔河一带迁移来。

约在14~15世纪,图西人游牧部落相继迁入,对当地的胡图人农民和特瓦人建立了封建保护制度,鲁甘祖·布温巴在基加利附近布瓦纳坎布韦地区建立了王国。

16世纪,王国向外扩张,逐步兼并中部地区。19世纪后半叶,国王(姆瓦米)基格里·鲁瓦布吉里基本上统一了卢旺达全境,建立起由军事酋长、土地酋长和牧民酋长组成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酋长的权限和任期均由国王决定,从而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与此同时,图西人统治者对胡图人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封建保护制度,即“布哈克”(指“牛群契约”或“放牧契约”),宣称国王是牛群和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也是最高的保护人,并以此建立起国王对酋长、农牧民的保护关系,使广大胡图人农牧民降到农奴地位。

1885年欧洲列强的柏林会议,把坦噶尼喀连同卢旺达和布隆迪划为德国势力范围。1889年10月,德国宣布卢旺达为德属东非的“保护地”。德国殖民当局在1891年以后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保留原有的国家机构,由德国总督通过其驻扎官来监管当地的自治。1895年又宣布一切土地均为王土,而殖民当局有权出卖或是出租土地。1899年,德国殖民当局把卢旺达和布隆迪合并,划归德属东非殖民地,改称卢旺达-乌隆迪,实行间接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旺达被国际联盟划为委任统治地。1922年7月,卢旺达-乌隆迪被委托给比利时统治。比利时政府把卢旺达并入比属刚果殖民地。此后,德国和比利时派出殖民官员实行间接统治,他们与姆瓦米相互利用,加强姆瓦米的专制。卢旺达各族人民在1911-1912年和1928年掀起大规模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2.卢旺达的独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旺达-乌隆迪又由前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地改为联合国托管地,仍由比利时治理。卢旺达胡图人上层分子对图西贵族长期把持行政和经济部门深为不满,1957年3月,一批胡图人知识分子发表《巴胡图宣言》,提出胡图族应享有平等权利并要求废除图西贵族的特权。1957年6月,卡伊班达创立了政治组织穆胡图社会运动,1959年10月19日改组为胡图解放运动党,即帕梅胡图党。

1959年11月间,由于民族矛盾加剧,许多地方发生了胡图人农民暴动。比利时殖民者挑起图西人和胡图人农民的激烈冲突,造成严重流血事件,殖民当局以恢复秩序为名进行镇压,大量图西人难民流亡邻国。

1960年6~7月间,比利时殖民当局实施改革,以乡为单位取代小酋长辖区,举行乡政选举。帕梅胡图党在选举中获胜,取得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1961年1月,比利时殖民当局与卢旺达各主要政党代表就卢旺达的政治前途问题举行一次圆桌会议,比利时当局被迫同意卢旺达-乌隆迪自治。1961年1月28日,卢旺达中部城市吉塔拉马发生政变,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帕梅胡图党控制了临时政府和议会,推翻了图西人君主政体。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结束对卢旺达-乌隆迪的托管统治,允其独立。卢旺达拒绝联合国关于两国成立联邦的提议,于1962年7月1日单独宣布独立,成立卢旺达共和国,帕梅胡图党为执政党,卡伊班达任总统。

卢旺达独立后,卡伊班达政府对外实行亲西方政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胡图人与图西人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1973年7月5日,以哈比亚利马纳少将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卡伊班达政府,成立了第二共和国,哈比亚利马纳自任总统。1975年7月5日,哈比亚利马纳宣布成立全国发展革命运动,并担任主席。1978年12月,卢旺达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并选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当选。

1983年12月,通过大选,哈比亚利马纳连任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执政以来,实行各族和睦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长期对立的两民族间的矛盾得到调解。提出自力更生的口号,强调发展民族经济,重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不同程度上也得到改善。

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同邻国布隆迪、乌干达等的关系。

3.两位总统同时遇难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人口占14%。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入侵。1890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占领;“二战”结束以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至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宣布独立,卢旺达共和国成立。其间,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思塔里亚米拉在出席了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东非和中非国家首脑会议后,乘专机抵达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时遭到火箭袭击,两位总统同时遇难。

总统遇难后几小时,以胡图族为主的总统卫队同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反对派武装在基加利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卢旺达局势骤然恶化。4月7日,1993年7月上台的图西族女总理阿加纳·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在逃往联合国驻卢旺达机构避难后被胡图族士兵绑架杀害,三名政府部长也遇害。9日,爱国阵线武装从卢旺达北部的基地出发,向首都进逼。战争从城市发展到农村,迅速蔓延到全国。爱国阵线武装经过与政府军3个月的较量,7月4日攻占首都基加利和西南部重镇布塔雷,控制了全国2/3的领土。从此,局势急转直下。7月17日攻下临时政府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吉塞尼。之后,爱国阵线宣布巴斯德·比齐蒙古为卢旺达总统,并确认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为总理,并由卡加梅将军宣布卢旺达“战争已经结束”。4月19日,卢旺达新政府宣誓就职。

在总统遇难之前,卢旺达刚经历三年内战。1990年10月1日清晨,近2000名流亡在乌干达的卢旺达图西族难民武装,在卢旺达爱国阵线领导人弗雷德·鲁维吉耶马率领下,从乌干达南部进入卢旺达境内,卢国内一些难民也纷纷响应,里应外合,与政府军发生了激烈战斗,从而开始了延续三年之久的内战。

卢旺达内战爆发后,经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协调,卢旺达、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总统于1990年12月17日在坦桑尼亚姆万扎举行会晤,达成三点共识,即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非洲统一组织主持下进行对话,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负责说服爱国阵线停火,停火后讨论全面解决难民问题。随后,这种“说服”和“对话”进行了两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