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13525200000003

第3章 穿越历史时空(3)

2000年8月,姆卡帕总统出席在阿鲁沙举行的布和平协议签署仪式。

9月,姆卡帕总统出席在内罗毕召开的布问题地区小型首脑会议。

2001年1月,布隆迪总统布约亚访问坦桑。6月,两国国防部长就边界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将坦桑境内的约50万布难民遣返回布境内安全区。7月,姆卡帕总统出席布隆迪问题首脑会议。

2002年,坦力促布各派分别于3月、8月和9月在坦桑举行多轮和谈,并于9月成功召开布问题地区首脑会议。

第三节国富之源——坦桑尼亚的经济

一般情况下,国富则民富。但是国家富裕的根源在于该国的经济处于怎样的阶段,其发展是否处于前进的状态。虽然坦桑尼亚获得独立,政局稳定,但是其经济发展仍处于基础薄弱阶段。

1.总体概况——经济发展薄弱

坦桑尼亚经济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作物结构较为单一,生产设施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下,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统治者仅仅将坦桑尼亚当做廉价的原料供应地,不重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建国后,坦桑尼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坦桑尼亚建国初期,以《阿鲁沙宣言》为宗旨发动的“乌贾马”运动,因为超越了坦桑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阶段而以失败告终。

此后,由于坦桑坚持走非洲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援助国停止援助,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又有失误,尤其是1978年的坦乌战争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国民经济长期处于特困状况。姆维尼总统1985年上任后,开始调整内外政策。1986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实行“结构调整计划”,确定了稳定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微观经济活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坦桑经济得以缓慢回升。

1990年前后,坦桑经济每年均以3%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态势。但姆维尼执政后期,西方主要援助国和国际金融组织认为坦政府短期行为严重,财税秩序混乱,因而纷纷停止对坦桑尼亚的援助,坦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通货膨胀加剧,财政拮据,国民经济再度陷入困难境地。1995年,坦桑尼亚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第二最贫困国。1995年,姆卡帕政府上台后,通过与西方签署“增强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大力推进以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为主导的经济改革政策,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2000年以来,坦桑尼亚政府在前几年经济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私有化进程稳步推进,坦桑尼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矿业、旅游业外资流入增多,截至2006年,GDP增长率为6.1%,人均GDP320美元。接受外援15亿美元,出口18亿美元,其中中国和印度为主要出口国。

坦桑尼亚的主要出口产品为黄金、咖啡、腰果、棉花及其他加工产品,进口43亿美元,南非为其主要进口国。主要进口产品为:日常用品、机械、交通工具、工业原料及原油。外汇及黄金储备保持在22亿美元以上,负债47亿美元,通货膨胀率在6%左右。

为促进经济发展,坦政府还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国家商业协会及以总理为首的投资指导委员会;召开全国金融会议,出台微型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减免外资企业部分税费,免去高科技技术产品附加税,酝酿改革劳工法等。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

但坦桑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结构单一,主要依靠矿业、旅游业和农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自然灾害和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发展滞后,开工率普遍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通讯等费用高,且供应不稳定,企业运营成本高;贸易逆差已数年高达25亿美元;内外债负担重;走私猖獗,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

此外,因人口增长率长期处于3%的高水平,近年来经济低速增长的成果几乎被过快增长的人口抵消,国民生活水平未明显提高,仍处于重债贫穷国和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行列。

2.工业制造——投资环境的改善

坦桑尼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日常消费品需进口才能满足需要。

1967年开始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以建设集体农庄为中心,开展严重脱离国情的“乌贾马”社会主义运动,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1986年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调改方案,连续三次实行“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近年来,坦政府将脱贫作为政府工作重点,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缓慢回升。同时,密切与西方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谋求吸引外资、减免外债和获得更多援助。

2001年以来,坦桑尼亚成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商业协会”和以总理为首的“投资指导委员会”,减免外资企业税费和高科技产品进口税,出台微型信贷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IMF和世行认定坦桑达到重债穷国动议完成点,将于20年内减免其30亿美元外债。2002年10月,IMF将其在非洲的第一个技术援助中心——东非技援中心设在坦桑尼亚。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旅游业发展强劲,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制造业是坦桑经济的重要部分。目前,坦桑尼亚政府已将该行业作为振兴经济和摆脱贫困的关键行业。1985年改革以来,政府停止了工业项目建设,主要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

受贸易、投资自由化及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冲击,大批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其余企业也大多处于半倒闭状态。1985年后,受贸易自由化和进口商品的冲击,坦桑制造业年产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12.7%降至1999年的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