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沙特阿拉伯(世界我知道)
13525100000006

第6章 战争成就的王国(3)

阿拉伯帝国不但没有将什叶派的反剥削斗争彻底镇压下去,反而又出现了一个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为主的阿拔斯派。各种反抗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潮流逐渐汇合,成为埋葬其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

阿拉伯帝国除了把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之外,还把大量吸收以拜占庭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教所特有的政体,即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中央分为各部,并由各部大臣执掌政务,以辅助统治者。统治者为阿拉伯帝国的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三大权力系统。

在地方分为五大行政区,各区置总督,统理一方军政,但是财赋税收一直由哈里发任命的专职税务官司理。地方司法由总督任命的法官负责,大多由精通《古兰经》与《圣训》的伊斯兰教学者担任,专门解决穆斯林案件,而非穆斯林则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阿拉伯帝国高级官员多由阿拉伯贵族出任,低级官吏则由原拜占廷及波斯的官吏担任。

七八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开始统一铸造货币,金币为第纳尔,银币为第尔汗,并将阿拉伯语定为帝国官方语言,使帝国统治披上浓厚的阿拉伯民族色彩。

第三节沙特王国的兴起建立

18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经济依然是以落后的游牧业为主。当时半岛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奥斯曼人,却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组织,依旧是落后的氏族部落政治,以各自强大的家族血亲划分出一定的家族统治区,对半岛进行实际的统治。面对这种状况,奥斯曼波尔特每年以征收各地的贡赋和驱使徭役来行使自己的主权。同时在各部落内部,统治者们又都骄奢淫逸,并接受了来自土耳其人的影响开始堕入精灵崇拜等多神信仰的“异端邪说”。而西方的英法列强则开始盘算怎样拥有扼守通往东方航路的阿拉伯半岛。总之,阿拉伯半岛上正处在异族统治下四分五裂的状况,国家内忧外患,而作为18世纪复兴运动的代表的瓦哈比主义于此时应运而生。

1.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达到鼎盛时期的哈里发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凭借宗教及武力建立起的多民族、多信仰的民族集合体,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间有着一定的隔阂及矛盾。平民阶层和贵族地主、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出现分裂。加之封建统治制度的建立,各种争夺政权的苗头渐渐燃起,离异势力也在不断增加。

9世纪中叶,各类矛盾不断激化,阿拉伯帝国政权也释放尽自身的能量,急剧走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继而走向衰亡。

正当阿拉伯王朝内部矛盾愈演愈烈之时,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大潮随之而来。广大底层平民的反抗斗争成为阿拉伯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

阿拉伯帝国为维持封建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的残酷剥削,这就使得封建主和广大平民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继而不断出现农民反抗斗争。9世纪后,人民起义斗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声势较大的当属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及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平民阶级的巴贝克,由于不断遭受压迫,不得不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和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并提出了推翻阿拉伯帝国的口号。

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竖起反抗大旗,不久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及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巴贝克组织民众建成的武装“红衣军”不断发展壮大,这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

机智、善战骁勇的巴贝克率几十万“红衣军”屡败封建官军。在持续了长达20年的斗争之后,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对巴贝克起义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并贴出告示悬赏百万缉拿巴贝克。837年,巴贝克因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战火刚刚停息30年后,作为阿拉伯帝国腹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爆发了黑奴大起义。

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统治者就不断地从东非买入奴隶,将其押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境遇十分悲惨。

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是哈瓦立及派的代表,自称是真神安拉派来拯救奴隶的使者,并帮助他们获得自由和财富,于是阿里·伊本的教义深受奴隶的喜爱。

869年3月,阿里率领集聚成的20万黑人奴隶对阿拔斯王朝发动进攻,阿拔斯王朝军队连连败退。871年,阿里攻陷两河流域的巴士拉重镇(仅距巴格达20千米)。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岌岌可危,哈里发穆耳台米德派军征讨。随后不断派人和阿里起义军讲和,以此来安抚民众。

由于阿里在起义时对民众许下承诺,帮助其换得自由和财富,但没有兑现,义军纷纷离他而去,为此力量不断削弱。883年,阿里组织的黑人奴隶起义在坚持14年后,最终惨败,阿里被哈里发军队杀害。

在阿拉伯帝国史上,这次黑奴起义和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

大规模的奴隶反抗斗争给予哈里发封建王朝以致命的打击。此后,阿拉伯帝国从非洲买入奴隶的数量不断减少,社会中的奴隶制度残余势力也日渐消亡。

往日盛极一时的哈里发王朝已成过眼云烟,只剩部分政权的残余势力,蜗居在伊拉克一带。常常被突厥籍的禁卫军当成玩偶控制在手,任其随意宰割。10世纪中叶,波斯一带的长官哈迈德进兵巴格达,并且以大元帅的身份控制哈里发。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杀入伊拉克,对哈里发残余政权进行猛攻。其苏丹(意为权威者)成为国家政治领袖。而哈里发统治者仅能以宗教领袖的身份活着。塞尔柱当权者非常尊重阿拔斯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剽悍勇猛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得阿拔斯王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然而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教派纷争愈加残酷。

11世纪末,阿萨辛派成立,以波斯南部的阿拉穆特山区为根据地。

在神秘的“山中老人”的率领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以及贵族地主的恐怖活动。

12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又被手握重兵、拥有大部田产,曾经为阿拉伯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封疆大吏分裂成为十余个封建邦国。

阿拉伯地区政局紊乱,成为西欧庄园主与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的有利契机。新月和十字架,两种封建文明开始了新一轮较量。

12世纪末,在中亚新兴起了一些列小国。其中花刺子模国家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巴格达哈里发。但是各政权分裂的局面未有好转,局势愈演愈烈。

13世纪初,号称鞑靼族的蒙古国旋风骤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攻灭花刺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终于冲入西亚大地。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杀死了末代哈里发。

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阿拉伯帝国及在巴格达地区的绝大多数塞尔柱小国随着蒙古铁骑的到来消失在历史的滔滔浪潮之中。

哈里发政权的倾覆和阿拉伯帝国的解体仅是阿拉伯历史上特定阶段的结束,而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着。不但占据西亚的蒙古伊儿汗国很快就伊斯兰化了,而且伊斯兰教还深入非洲中部地区,南亚大陆的伊斯兰化也有比较大的发展。

2.沙特第一王国的灭亡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瓦哈卜开始在哈尔马拉传授伊斯兰教教义,继而加深了哈尔马拉人对部落上层的腐化堕落的不满。与此同时也引起当地统治者对瓦哈卜的憎恨,于是当地统治者开始谋划对瓦哈卜本人的刺杀行动。

瓦哈卜被迫逃回自己的家乡阿伊纳城。在家乡,他受到了当地艾米尔伊本·奥斯曼的接待,他慢慢开展传教活动时,却受到了当地最有势力的艾米尔苏莱曼·侯麦迪的嫉妒,在他的胁迫下,伊本·奥斯曼只好对瓦哈卜下了逐客令,使瓦哈卜再次流落他乡。

公元1740年,瓦哈卜流亡到离阿伊纳城附近,只有不超过70户居民的小镇德拉伊叶。当地的艾米尔是素有统一半岛愿望的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他热情地接受了瓦哈卜,并开始依照瓦哈比派的教义开始行事。

于是,瓦哈比的宗教力量和沙特的军事力量联合起来。瓦哈卜有了支持自己传播教义的坚强后盾,为此不用害怕再次被驱逐。而在这片宗教氛围浓厚的土地上,沙特也拥有了高举宝剑反对其他统治者的宗教借口。

经过大约40年的时间,瓦哈比派通过“宗教的福音和剑的力量”,使内志各封建部落和村镇都皈依了瓦哈比派,并臣服于沙特家族,从而形成了瓦哈比国家的雏形。